1
高屋建瓴 为中医药事业谋划顶层设计
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为把中医药事业继承好、传承好、发展好,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调研组认为,必须加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顶层设计。
完善顶层设计决不是一蹴而就。自“大学习、深调研、细落实”工作开展以来,调研组主动前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关键核心部门沟通协调,深入福州、厦门等地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现场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同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基层医务人员及地方政府官员等开展座谈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调研组通过认真查摆检视,深刻认识到中医药事业发展中仍存在着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供给不足、中医药传承创新不力等问题,必须重点对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化研究。
调研组提出,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引领中医药服务发展方向。在健全基层服务网络、大力推广适宜技术的同时,要壮大基层队伍,推进中医诊疗服务的信息化模式,并完善鼓励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的政策保障。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既要有引领方向的大师大家,也要有扎根基层的医务人员,牢牢抓住院校教育这个主阵地,进一步拓宽中医人才的源头,还要建立中医药人才奖励表彰机制等。
2
勇担使命 为深化医改贡献中医智慧
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医改工作作为中医药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作用为目标,紧紧围绕深入医改的方向、任务和举措,改革创新、主动作为。
目前,中医药全面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包括针灸、推拿等在内的中医诊疗项目、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均被纳入报销范围,最新版的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占比39%。
以基层为重点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得到明显加强,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建成基层中医馆3万多个,中医药已经成为基层卫生工作的亮点和特色,成为吸引人民群众“首诊在基层”的有力措施。
同时,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机制逐步探索建立,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调研组发现,医改中医药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医药独特价值作用在医改中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等,需要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把“改”字贯穿始终。
调研组在调研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针对县域医共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已印发《关于在医疗联合体建设中切实加强中医药工作的通知》,鼓励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各种医联体;针对群众看中医反映强烈的问题,制定《方便看中医专项工作方案》。
目前,正在建设便民就医导航平台,能够方便和满足群众随时随地获取到真实权威的中医医院和中医专科等信息。
调研组提出,下一步应着力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机制,为深化医改贡献中医药智慧。
3
强基固本 为中药质量问题摸清症结
中药质量问题事关中医药疗效和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事关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既是千年不变的老话题,更是新时代必须解决的新问题。
为摸清问题的症结,调研组前往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的四川省,下田间地头、进企业车间,与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医疗机构负责同志、中药炮制技术人员等进行现场交流,听取“让百姓放心用中药”相关中药质量保障方面的建议举措。
通过调研,调研组深刻认识到,中药资源保护利用与中药材生产流通是提升中药质量的起点,中药生产流通是重要质量关注的焦点,中成药生产工艺和药效水平是提升中药质量的难点,健全完善的市场流通监管机制是提升重要质量根本保障。
针对发现的问题,调研组提出,要充分发挥国务院中医药部级联席会议作用,成立中药质量监管工作小组,重点在种子种苗、中药材、中药饮片等方面,形成监管合力。要结合中药标准化项目实施及道地药材研究,会同有关方面提出优质优价的政策机制。
要以道地药材、大宗药材为重点,推进中药材绿色生态养殖,提升种植科学化水平,加强源头管控。要进一步提高中药饮片整体质控水平,构建完善中药饮片大流通体系。同时,还要建立中药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推动中药药事管理质控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