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汇聚
群星闪耀
央视一套黄金档
电视剧《老中医》开播在即
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说的就是发端于常州孟河镇的孟河医派所创造的辉煌。其代表人物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崛起于常州,影响到全国。电视连续剧《老中医》就是以“孟河医派”名医为原型创作。该剧以一名老中医的故事串起主线,他从孟河走出,来到上海,历经25年艰苦打拼。他的身上,集合了孟河费、马、巢、丁四大家名医行医、办学的经历和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医背景和内涵,也体现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孟河医派
孟河,是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新北区)长江边上的一个乡村小镇。 这个地区出过许多名人。
孟河中医是江苏医家一大流派。明末清初,费尚有弃官从医,定居孟河,开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略晚于费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医以治伤寒出名。乾隆年间,沙晓峰、沙达周,在孟河以外科名重当时。乾嘉年间,费士源以内科闻名。丁氏以儿科见长。马氏、巢氏也已有人业医。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费尚有的六世孙费伯荣、费士源的孙子费兰泉、马家的马省三和马文植祖孙以及文植堂兄弟辈马日初、巢家的巢沛山等,均名震数省。百十户人家的孟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足见当时医事之盛。
孟河医家,最具代表性的是费、马、巢、丁四大家。
孟河四大家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绩。由他们为核心而形成的孟河医派,似一颗灿烂的明星,照耀在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的医坛上,流派所及,至今未衰。
费家最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1800-1879年)、费绳甫(1851-1914年)祖孙两人。伯雄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清,他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绳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诸诊而闻名上海。
马家原以疡科名者数世,至马培之(1820-1903年)呼声最高,影响最大。1880年晋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名声大振。宫廷里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最著”的声誉。从此以后;马培之被称为“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
巢家是在两地先后成名,即是巢崇山(1843-1909年)、巢渭芳(1869-1927年)二人,巢崇山在上海行医50余年,家学渊源,学验两富,擅长内外两科,刀圭之术犹为独到。巢渭芳系马培之学生,精内科,尤长于时病。一生留居孟河,业务兴旺,名重乡里。
丁家医学造诣最深的是丁甘仁(1865-1926年)。他从马文植学,能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为上海一大名医;因首创中医专门学校,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见《孟河四家医集》“前言”)
老中医剧情介绍
20世纪初,“孟河医派”传人沈蘅之,博采众家之长学习中医。
首先,他在家乡孟河开诊,而后又辗转至上海,一路行医。
渐渐地,渐渐地,沈蘅之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逐渐在沪上出了名,成为了当时当地的名医,很多患者都是慕名找上了他。附近说起他无人不知。
1920年,有一种叫做“烂喉痧”的流行传染病在上海蔓延开来。洋人医院便是趁此机会诋毁中医,提高药价。
后来,经过不懈的钻研,沈蘅之终于研究出了一套中医疗法,让大批贫苦病人终于有药可医,同时也沈提振了中医声誉。
1929年2月,国民政府通过了“废止旧中医案”,沈蘅之为了保存国粹而进行了顽强的抗争。
上海沦陷后,沈蘅之因为帮助共产党领导的茅山游击队购买药品而被日军追杀,无奈之下他只得被迫隐姓埋名,并回到家乡孟河。
期间,怀着一颗救死扶伤以及民族大爱的沈蘅之继续为游击队救治伤员。
新中国成立后,沈蘅之才得以再回到上海重开中医诊所。同时,也因为国家重视中医药的政策而使得这名老中医终于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