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铺就中医药惠民绿色快车道
作者:张霄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5-10-16 [医疗] [医疗资讯]
近年来,河南郑州市中医院将便民惠民的中医药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完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功能,优化服务流程和方式,总结推广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和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推动建设体验场馆,培育传播平台,丰富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摘自《“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傍晚的河南省郑州二砂文创园广场,暖黄的灯光为中医药文化夜市镀上一层温柔的光晕。中草药辨识区前,7岁的小女孩踮着脚尖,指着玻璃展柜里的枸杞好奇发问;不远处的文创DIY区,市民们正跟随医护人员缝制中药香囊,艾草与丁香的清香伴着笑声在空气中弥漫;诊疗服务区内,中医专家正为市民免费推拿,刘先生揉着放松的肩膀感慨:“逛夜市还能看中医,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有‘药香’了。”

这样热闹的场景,正是郑州市中医院让中医药融入生活的生动注脚,也是对《“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优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和传播”要求的鲜活实践。这家有着65年历史的三级甲等中医院,正以技艺传家、文化润心,用优质服务进一步彰显了中医药的民生温度。

 

一技之长服务润泽百姓

“您试着抬抬胳膊?”清晨的郑州市中医院疼痛科诊室内,该院疼痛科主任李振指尖轻弹,一枚银针如“蜻蜓点水”般刺入患者穴位,原本因肩周炎僵硬的胳膊,竟缓缓抬至与肩齐平。

这“一针见效”的本领,正是李振深耕“中原帖氏飞针”二十余年的成果。他介绍,“中原帖氏飞针”由郑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创始人帖亚林独创,以独特的进针手法闻名,进针时无痛感,能快速得气,治疗效果显著。2016年被列入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练就这项非遗技艺的“稳、准、快”,作为“中原帖氏飞针”的第四代传承人,李振曾数月苦练到手指红肿,后来又带领团队系统地整理相关资料,编著了30多万字的《中原帖氏飞针》,并为其成功注册商标,让这门无痛针灸绝技,成为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救命针”。

“还没来得及反应,针就扎下了,穴位处有点酸胀,疼痛立马减轻不少,太神奇了。”患有颈椎病的王女士忍不住赞叹,“想针灸又怕痛的人有福了!”

不止“中原帖氏飞针”,该院疼痛科还将“一技之长”拓展为“多元绿色疗法”——既保留针灸、推拿、小针刀、银质针等20余种中医特色疗法,又运用射频热凝术、神经根(节)脉冲射频调控术等现代微创技术,实现诊疗的精准化、可视化。如今,郑州市中医院疼痛科已发展成为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为让“一技之长”惠及更多基层百姓,医院与中原区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郑州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与70家成员单位组建郑州市中医医联体,通过“一对一技术协作”,开展远程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培训等,把技术送到百姓家门口。2024年至今,累计开展帮扶1200余次,下沉专家1300人次,服务百姓1万余人,同时还协助郑州市上街区中医院开设儿科,辐射荥阳市、巩义市等周边地区约4万儿童就医。“医联体就是要让基层也有‘好手艺’,通过专家带教、技术协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中医服务。”郑州市中医院副院长姜伟的话,道出了“以技惠民”的初心。

在医院制剂室,“古方新剂”同样在润泽百姓,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方剂被改良为现代中药制剂。院内研发的“消食丸”年销量超10万盒,成为家长口中的“儿童健胃神器”;“降脂轻身胶囊”疗效显著,被患者连连称道。目前,医院拥有94种注册及备案制剂,因疗效确切、价格亲民广受赞誉,成为百姓用得起、用得放心的“健康保障”。

 

多元融合文化深入人心

“中医药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是要融入柴米油盐的生活智慧。”姜伟表示,郑州市中医院用百姓爱听、爱看、爱参与的方式,让中医药文化从诊室走进日常,真正做到深入人心。

8月20日清晨,郑州地铁1号线“健康郑州号”专列缓缓驶出,成了移动的“中医课堂”。车厢里,郑州市中医院营养科主任梁行以“岐伯”形象亮相,为市民现场把脉问诊:“您脾虚,多吃山药薏米,家常食材就是养生宝。”问答环节更为热闹,答对“健脾食材有哪些”,就能领到艾草香囊、中医扑克牌等小礼品。“香囊驱蚊,扑克牌上印着经络图,我们希望让这些养生知识顺着通勤路走进百姓心里。”梁行说。

傍晚在郑州二砂文创园广场举办的“中医药文化夜市”,更是文化入心的“活场景”。除了中草药辨识区、DIY区和诊疗区,旁边的养生茶摊前,菊花枸杞茶、陈皮茯苓茶冒着热气,市民边喝边听“秋冬防燥”的常识。姜伟介绍,近两年,郑州市中医院以“中医药文化夜市暨中医药养生”为主题活动,共计开展12场夜市文化宣传活动,300余名院内中医专家参与其中,现场服务市民1.2万余人,发放各类中医药养生宣传资料5万余份。前来体验的市民李先生说:“以前觉得中医遥不可及,现在逛个夜市就懂了,还能体验,太接地气了!”

不仅如此,医院还搭起“多层参与网”。7期“中原岐黄高端论坛”、20期“中医名家讲堂”,让国医大师用通俗话讲“高血压调理”“儿童积食应对”,场场座无虚席,听众带着笔记本认真记录;《医生说》等视频节目,分享中医养生妙招,网友留言“跟着做真有用”,主动转发给家人朋友;中医药“六进”活动更走进校园教孩子认中药、进社区为老人测体质、进企业讲职场养生,200余场活动吸引20万群众参与,让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文化入心不是喊口号,是让大家主动参与进来,觉得‘中医有用、好用,就在身边’。”姜伟表示,未来医院将创新更多参与形式,让中医药文化真正扎根百姓生活,成为大家的日常选择。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