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以“共享”为核心理念,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构建起覆盖全民、普惠共享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让中医药的“简、便、验、廉”优势深入基层,切实造福于民,惠及民生。
创新服务模式 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
创新中医服务模式,打造“中医药共享”新样本。牡丹区以“中医全科化”为引领,打破传统中医与西医的科室壁垒,推动中医药服务深度融入综合医院诊疗体系。在牡丹人民医院的试点基础上,全区综合医院推行“所有病床都是中医病床,所有病人都是中医病人,中医师是全院所有科室的医师”的大中医理念,中医师全面参与各科室患者的诊疗,实现中西医协同诊疗的常态化。数据显示,2024年牡丹人民医院中医药服务达18.41万人次,临床科室中医会诊超5万人次,覆盖42个临床科室(病区),中医会诊成为各病区“标配”,显著提升了诊疗效果与患者满意度。
牡丹区“中医药共享”诊疗模式的核心是智慧共享中药房建设。该模式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建立智慧中药房数字化平台,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升级中药房药品调剂使用管理模式。中医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了“六统一”管理:统一平台建设、统一采购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药品价格、统一质量监管、统一物流配送。
这一模式通过“互联网+中医药”服务,破解了基层中药饮片配备不全、煎煮品质难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中医药专业人才等痛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中医药服务。
中医文化传承 “中医药+”赋能大健康
激活文化传承,以“中医药+”赋能民生福祉。牡丹区深挖中医药文化资源,增强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大力支持院内中药制剂发展,牡丹人民医院、牡丹区中医医院均设置审批院内制剂室,共有中医药制剂批文36个。
重传承,不断完善师承教育模式。牡丹区打造多形式传承模式,建设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以“一带多”方式培养传承人才。区中医医院与石学敏院士团队及林洪生首都国医名师团队合作,成立牡丹区中医医院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和林洪生首都国医名师传承工作站菏泽基地,团队专家定期开展临床带教工作,中医药诊疗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近年来,牡丹区建设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齐鲁工匠中药传承工作室1个,曹州本草中医药科普工作室1个、市级名中医工作室4个。“院院有特色”的中医服务新格局逐渐形成,中医药成为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新的增长点。
社会成效显著 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自牡丹区“中医药共享”模式运行以来,中医药诊疗流程由原来的超100分钟缩短至约30分钟。严格的流程管理实现了全过程实时记录、随时追溯。
构建三级服务网络,实现基层中医“全覆盖”。为满足基层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牡丹区构建“镇有国医堂、村有中医馆、户有明白人”的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让村民“小病不出村”,实现了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全覆盖,让优质中医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
优化中医药人才发展环境。牡丹区持续推进中医药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按照机构设置基本要求配齐配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牡丹区中医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比达60.16%,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比均达25%以上;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配备一名中医类别医师,均能开展中医药服务。同时,制定支持引进和培养中医药中高端人才政策,近3年来,牡丹人民医院引进中医康复、针灸、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技术人员32名(其中硕士研究生9人),牡丹区中医医院招聘紧缺高层次人才21人,19名中医专业公费医学生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牡丹区的中医药工作补充了新鲜血液。
牡丹区卫健局负责人王磊表示,推进中医药改革的目的就是“方便看中医、放心吃中药、群众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