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项目开工仪式举行
来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5-09-25 [医疗] [医疗资讯]
9月23日上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天津中医一附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项目开工仪式在静海区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举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疫病防治队伍”指示精神,加快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等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中医药在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独特作用,加快提升中医药疫病防治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2022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确定35家高水平三甲中医医院承担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全国政协常委、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高秀梅,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华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健,天津中医一附院党委书记张艳军参会并致辞。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春泉、天津中医一附院院长王金贵等院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建项目设计施工单位等负责同志参会。天津中医一附院副院长车京辉主持仪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在讲话中指出,疫情防控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成功实践再次证明,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甚至生命安危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为世界各国传统医药发展提供了思路借鉴,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他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打造高水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传染病防治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二是构建中西医并重传染病防控体系。实现中西医并重参与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打造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的“国家队”。三是加强区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完善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中医师培养,融入国家健康保障体系。

 

 

全国政协常委、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高秀梅在讲话中指出,基地建设是校院携手、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医药“治未病”理念与现代疫病防控技术深度融合的平台,是培养疫病防治人才、转化科研成果的高地。她对项目建设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坚守“质量为本”的生命线。要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基地建成经得起历史检验、人民监督的精品工程与放心工程。二是锚定“创新为要”的驱动力。依托大学的学科优势与医院临床实践积淀,在中医“治未病”理念转化、中西医协同救治模式优化等方面探索突破,推动理论、技术与模式创新,打造可复制推广的中医疫病防治“天津样板”。三是践行“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始终以保障人民健康为根本,将中医药独特优势转化为守护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坚固堡垒”。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华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健在讲话中指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是守护天津市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屏障。他郑重表态,一是强化政治认知,以极致担当赋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二是锚定医疗核心,以顶尖标准筑就医疗标杆示范工程。三是聚力协同联动,以务实作风确保项目完美履约,为天津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贡献中建力量!

 

天津中医一附院党委书记张艳军在致辞中指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工作,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大机遇。医院将以此为抓手,把疫情防控中的实践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让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更大作用。医院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严把“质量关”、紧盯“进度关”、守牢“安全关”、做好“统筹关”,让基地不仅成为“救治堡垒”,更成为“创新高地”。

 

随后,天津中医一附院院长王金贵宣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与会领导与嘉宾共同挥锹培土,为建设项目奠基。

此项目将极大程度提升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和综合处置水平,实现在疫情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治疗,进一步织牢织密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