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夏秋交接之际,刘清泉推荐燥邪偏重者用麦冬、石斛、新鲜梨煮水
作者:李泓瑾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5-09-17 [其它] [名医论坛]
在9月1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第九场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对“春捂秋冻”进行了解读。

刘清泉表示,“春捂秋冻”的核心在于顺应季节气候,帮助抵御病邪。入秋后,气温逐渐下降,但降温多为阶段性,并非持续严寒。此时适当“秋冻”,能让身体皮肤和呼吸系统接触适度低温,刺激机体自主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身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为后续冬季严寒做好准备,减少因突然降温导致感冒、呼吸道疾病的概率。同时,秋季适度“冻”可避免因过早保暖导致身体“娇气”,过早保暖反而易受温差影响生病。

刘清泉强调,“秋冻”并非人人适宜,部分人群需特别注意,避免因盲目受冻导致健康风险。

首先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等,低温会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血流阻力增加,可能诱发心绞痛、血栓等风险,这类人群需及时添衣保暖,尤其注意头部、颈部、脚部保暖。

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来说,秋季干燥低温,冷空气易刺激气道,引发咳嗽、气喘等症状,盲目“秋冻”可能诱发急性发作。

对于脾胃虚弱,易腹泻、腹胀、怕冷、食欲不振的人群来说,低温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加重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这类人群应注重腹部保暖,避免穿露脐装或过薄衣物。  对于老年人与儿童来说,老年人皮肤感知温度能力下降,体温调节功能减弱,对寒冷的耐受和适应能力差,“秋冻”易导致受凉生病。此外,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循环变慢,受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问题;儿童身体各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免疫系统和体温调节机制不成熟,过度“秋冻”易引发感冒、肺炎等疾病。

对于体质虚寒,平时就伴有手脚冰凉、畏寒怕冷、或易感冒疲劳的人群来说,本身阳气不足,低温或着凉会进一步耗伤阳气,加重虚寒症状,可能出现感冒、关节疼痛、手脚冰凉加剧等问题,这类人群应及时添衣,注重温补。 

刘清泉认为,秋季应注意适度保暖,不可盲目追求“秋冻”,而应根据自身体质和天气变化灵活调整。如遇气温持续低于10℃或出现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应及时添加衣物。在“秋冻”过程中出现打喷嚏、流鼻涕、手脚冰凉甚至麻木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注意保暖。

此外刘清泉提醒,夏秋交接之际,还会出现短期炎热天气,易致身热、乏力、头晕等类似中暑的症状。预防中暑,午后高温时段尽量减少外出,做好防晒措施、穿透气衣物;饮食上,需清暑祛湿,忌辛辣油腻、冰镇食物。起居上,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耗气。如遇中暑,须分证型调理。暑湿偏重者可取新鲜荷叶、薏苡仁、绿豆煮汤或粥汤或粥,或用藿香、佩兰开水冲泡代茶饮。燥邪偏重者可用麦冬、石斛、新鲜梨煮水,若伴有明显乏力,可用西洋参泡水饮用。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