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王春
一台高精度“相机”,可以帮助医生们观察到2毫米以下的肺结节,精准辨别肺部结节良性还是恶性,同时为患者规避了因不必要手术导致的过度医疗……这便是由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相控阵CT。8月12日,这台相控阵CT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入临床试用阶段,成为全球CT技术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飞跃的里程碑。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纳米维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米维景”)完全凭借自身力量,实现了该设备探测器、高压发生器、球管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与完全国产化。“在CT影像设备领域,相控阵CT技术是一个新物种,所有的核心零部件都是自主研发。我们走在‘无人区’,没有作业可抄。”纳米维景首席科学家曹红光语气坚定地说。
颠覆传统CT技术原理
“传统的机械旋转架构相当于在扫描架上分别装载1个或2个相机、光源,围绕人体进行高速旋转拍照;而相控阵CT的结构则是在扫描架上分别排列了一圈的光源和一圈的照相机。”曹红光向记者解释相控阵CT架构原理时提到。
传统CT设备的框架是机械旋转,扫描架围绕人体进行高速旋转。但是高速旋转时会产生巨大的离心力,依据现有材料学和工程学,传统螺旋CT性能已达到物理极限。
而相控阵CT光学旋转模式是对传统机械旋转模式的颠覆。其扫描架内部采用“探测器阵列群”与“扫描射线源阵列群”组合的双环结构设计。24个球管均匀排列在外周形成射线源环,64个光子流探测器则位于内周形成探测器环。射线源环在精确的曝光控制时序下轮流发射X射线,由对应的探测器接收。通过精密时序脉冲曝光替代机械旋转结构,成功突破制约CT扫描速度的物理限制。
在临床应用上,相控阵CT可以为人体拍摄一张超高清的医学影像,每张影像的像素可以由原来传统CT拍摄像素的512×512提升到3072×3072。相较传统螺旋CT实现空间分辨率提升64倍、时间分辨率提升3倍、单次扫描信息量提升144倍的突破。
“这相当于从普通望远镜升级到哈勃太空望远镜。”曹红光表示,“相控阵CT可以帮助医生看到人类活体的次级肺小叶,这是人体肺部器官中最小的功能区,这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利用CT设备看到的最小的单元。”
实现CT领域技术领跑
为了突破传统CT在医疗影像临床应用上像素小的局限,纳米维景突破重重难关自主研发了光子流探测器、分布式X射线源阵列、稀疏角度成像算法等关键技术。尤其是光子流探测器的自主设计研发,更是突破了传统CT探测器依赖进口的瓶颈。
传统CT的探测器是第一代积分探测器,机械扫描CT的最高端产品是第二代光子计数探测器。早在2012年,纳米维景团队就研发了光子计数探测器。但是无论是积分探测器,还是光子计数探测器,都无法满足相控阵CT的需要。于是纳米维景开始向难度更高的第三代探测器——光子流探测器发起了挑战。
“如果说光子流探测器有上百个技术难点,一点也不为过。”曹红光介绍,光子流探测器难点之一就是要把感光芯片、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三种技术融合起来。首先是把芯片从无到有地做出来,然后以此为基底进行晶体生长。仅是生长晶体这一个环节就有几十道极具挑战的工艺,需要企业自己一点点摸索。
什么样的晶体材料适合探测器的应用需求?这些晶体材料如何附着在芯片上?此外,生长晶体需要高精密度的设备,而这些设备也要靠企业从零开始设计……克服种种困难后,2016年初,纳米维景自主研发的光子流探测器获取了第一张X光成像图,这一突破为后续相控阵CT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相控阵CT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装备企业首次在CT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全面自主可控,完成了从技术追随者到领跑者的历史性跨越。而纳米维景仍在为相控阵CT拍出更加清晰医学影像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我们正在研发的下一代相控阵CT,其分辨率可以达到像显微镜那样的精度,帮助医生利用CT设备就可以看到病理层面的影像。”曹红光表示。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张佳欣
科技日报北京8月14日电 (记者张佳欣)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研发出的一种新型分子,显示出作为一氧化碳中毒高效解毒剂的潜力,与当前正在测试的其他分子比较其副作用更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一氧化碳中毒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急诊医疗问题。中毒多发生在通风不良的密闭环境中,如室内天然气燃烧设备出现故障,或汽车在封闭车库内运行。目前,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唯一方法是以氧气疗法帮助体内排毒。然而,近一半的幸存者仍会出现长期的心脏和脑部损伤,临床亟待找到更有效的疗法。
此次,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工程蛋白分子疗法,其作用机制类似“海绵”,能够从血液中吸附一氧化碳。新型分子基于一种细菌中天然的代谢调节蛋白,该蛋白可感知极微量一氧化碳。团队对其进行工程改造,使其能高度选择性地结合一氧化碳,而不干扰体内的氧气或其他重要分子。
在小鼠实验中,该疗法能迅速从红细胞中清除一氧化碳,并使其通过尿液安全排出体外。与其他蛋白疗法不同,新型分子几乎不会引起血压变化,避免了传统血红蛋白可能导致的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等副作用。
研究团队表示,这一分子的低副作用和高效能使其极具临床应用前景,未来或能在急诊室甚至急救现场通过静脉注射,快速解除一氧化碳中毒。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8月18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卡迪夫大学团队开展了迄今针对精神分裂症的最大规模外显子组测序研究,鉴定出8个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新风险基因。这一发现为揭示该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有望为未来药物研发开辟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团队整合分析了来自28898名患者、103041名健康对照者以及3444个患病家庭的遗传数据,重点检测了患者群体中特有的罕见蛋白编码基因突变。结果显示,STAG1和ZNF136两个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存在显著关联;而SLC6A1、KLC1、PCLO、ZMYND11、BSCL2和CGREF1等6个基因也显示出中等程度的相关性。
值得注意的是,SLC6A1和KLC1成为首个仅通过“错义变异(即改变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特定突变)”与精神分裂症建立关联的基因。这一发现表明,脑细胞间依赖GABA神经递质的通信障碍,以及细胞内DNA空间组织异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致病机制。
研究还揭示了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神经发育疾病的遗传共性。团队表示,这些基因就像拼图的关键碎片,让他们能看清精神分裂症遗传网络的复杂轮廓。
来源:经济日报
如何正确报量、精准报量,是医药机构在落实集中带量采购工作中关注的重点。近日,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报量工作正式启动。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报量规则首次增设按厂牌报量选项,满足公众多元化用药需求,并明确在集采协议量外医疗机构可自主采购非中选药品,避免“一刀切”。
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信息科科长顾晓风介绍,本次集采报量工作于8月6日至8月25日开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各公立医疗机构、军队医疗机构均需参加报量。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其代管或实行统一采购药品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等,都要按照政策规定参加报量。
为满足群众多元化用药需求,此次集采优化报量规则,增加自主按厂牌报量选项,既尊重临床用药选择,也照顾患者对品牌的关切,是对临床真实需求的回应。但新规则下医疗机构也面临诸多疑惑,按厂牌报该如何报?
顾晓风介绍,以往的化学药品集采是按照整个品种名称进行报量,不区分厂牌。本次集采,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既可不区分厂牌,按品种名称进行报量,也可细分到具体厂牌,按厂牌报量;可以部分品种按名称报量,部分品种按厂牌报量。可供选择的厂牌均是前期已完成信息填报的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可填报的厂牌数量不受限制。
如果报量的厂牌没有中选怎么办?对此,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主任郑颐表示,如果医疗机构填报的厂牌没有中选,相应报量就会转为该省的主供企业负责供应,医疗机构同样要完成该主供企业的协议量。顾晓风提示,各厂牌品种规格不一,如果医疗机构报量的厂牌中选,则需要完成协议量。因此在填报过程中,医疗机构要与“一品两规”等政策规定做好衔接,合理选择厂牌数量。
医疗机构该如何确定需求量?顾晓风介绍,在报量工作中,公立医疗机构需要综合考虑临床需求变化,足量填报。无论是按名称还是按厂牌报量,原则上各品种的总报量不得低于2023年和2024年两年平均采购量的80%。各品种2023年、2024年两年的平均采购量数据会导入系统,作为报量时的参考。
报量规则优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尊重临床特殊需求。顾晓风解释,对使用量呈上升趋势的品种(临床指南推荐地位提升的品种),要力争达到历史平均采购量的100%甚至更高。但对于限适应证的品种,可以根据适应证使用量情况如实填报,允许在历史平均采购量80%的基础上适当减少。
对于因科室调整或过往临时性用药等原因,预期使用量可能明显降低的品种,也允许医疗机构按照实际需求适当减少报量。对于基本医保以外的医疗服务,如不纳入基本医保报销范围的特需医疗、国际医疗等用药,可以不纳入报量范围。对于使用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品种,如与季节性流行性疾病有关的,医疗机构可综合考虑疾病特点,合理报量。
对于部分医疗机构担忧集采中选药品无法满足临床用药的情况,郑颐表示,按照集采政策,鼓励医疗机构优先使用中选药品,但并不等于仅使用中选药品。集采协议量要求是医院报量的60%至80%,如供应的中选药品不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协议量之外的剩余部分允许医疗机构根据实际需求自主选择采购中选药品或非中选药品。
2018年以来,10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已累计采购435种药品。不断完善的集采规则如同“指挥棒”,在减轻群众“老药”费用负担的同时,腾出费用空间为支持新药纳入医保提供条件,7轮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已累计纳入530种新药,更好提升群众用药质量和可及性。
国家医保局及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表示,此次集采将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下一步,各企业要做好成本收益核算,科学研判市场竞争格局,坚持理性报价、诚信经营,共同抵制围标、串标等不法行为。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 张瀚允)“基孔肯雅热病毒的检测分为样本处理和核酸扩增两个部分。在核酸扩增环节,我们已经做到了世界最快!”8月16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广州实验室徐强教授处获悉,我国基孔肯雅热检测迎来重大突破。
徐强教授介绍,依托团队研发的超快速qPCR技术,广州实验室基孔肯雅热病毒的血清样本提取仅需15分钟,核酸扩增更是缩短至12分钟,全流程检测时间压缩至30分钟,较传统3~5小时的检测时长实现了指数级飞跃,开启了基孔肯雅热检测“极速模式”。
广州实验室徐强教授 受访者供图
用“爆炒”取代“慢炖”,让核酸扩增提速
超快速qPCR技术为何能让核酸扩增大幅度提速?这要从核酸检测的原理谈起。徐强介绍,“核酸检测的速度和升降温控制密切相关。”升温能使DNA双链分离为两条单链,低温时两条单链又可分别形成双链。因此,一次升降温循环可使DNA数量翻倍。即便初始样本中只有一条病毒DNA,经过40次高低温循环后,样本中的DNA数量也能扩增至2的40次方,可以实现精准检测。
“超快速qPCR技术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用‘爆炒’取代了之前的‘慢炖’,实现了温度的快速升降和精准控制。传统技术的升降温速度基本是每秒1摄氏度,而超快速qPCR技术能达到每秒50甚至100摄氏度,因此能将原本需要两个小时的核酸检测时间缩短到5~10分钟。未来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将时间缩短到5分钟以内。”徐强说。
徐强表示,快速升降温的实现依靠四层技术支撑。首先,是物理层面热传导的优化,获取最佳物性参数;其次,通过材料基因组找到与这些物理参数最匹配的材料;再次,借助高速电路实现精准控制,确保快速升降温的同时,温度不会超过临界点;最后,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自适应控制,在低成本条件下保证高性能。
超快速qPCR技术首次应用于防疫“前线”
“超快速qPCR技术的研发始于新冠疫情期间,于2024年完成开发,今年应对基孔肯雅热疫情时,该技术首次被应用于防疫‘前线’,实现‘首战告捷’,取得了良好效果。”徐强介绍,广州实验室在钟南山院士的领导下,携手广东省疾控、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和超快生物、生凌生物等企业,联合打造基孔肯雅热检测盒,并与美基生物核酸提取试剂盒协同作业,成功构建起全流程超快速检测体系。
“目前,该方案已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八院等多家权威机构完成近千例样本验证,并与第三方试剂进行同步对比,已具备正式推广应用条件。在成本方面,研发时遵循钟南山院士‘效优价廉’的理念,通过优化耗材方案,使耗材价格与现有核酸检测耗材相当。”徐强说。
徐强表示,超快速qPCR技术对疫情防控意义重大,能有效提高防疫机构的响应速度。比如在火车站、飞机场等交通枢纽对相关人群进行筛查时,可将检测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基本不影响旅客正常出行。“超快速qPCR技术是检测DNA,因此可用于检测一切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除了人类的病毒感染,还可应用于检测非洲猪瘟、鸡瘟等动物疫病,植物疫病以及水产、乳制品等食品的安全性。”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广州8月13日电 (记者 蔡敏婕)广东当前已进入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流行季节。广州和佛山等地连日来发布蚊媒传染病相关提示。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日发布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区域,截至12日,目前全市11区均有区域正在开展蚊媒传染病疫情处置,存在传播风险,提醒当地注意防蚊灭蚊。
了解蚊媒密度变化趋势,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有一定的预警作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月初上线蚊媒地图新功能,一键可查风险区。
广州市蚊媒地图包括“全市总体情况”和“监测点情况”两个模块。居民可通过这个地图了解全市不同区域总体蚊媒密度水平;也可通过地图定位,精准查询其所在街镇以及周边区域蚊媒监测点的蚊媒密度情况,了解蚊媒密度变化趋势。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蚊媒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呼吁全体市民积极参与防控,做好防蚊灭蚊。
最新的(8月第1周)蚊媒监测结果显示,监测的广州133个街镇中,90个街镇蚊媒控制达标,蚊媒低、中、高风险的街镇分别有29个、13个、1个。
与此同时,佛山市卫生健康局13日发布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新增情况,该市12日新增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08例,其中禅城区28例、南海区21例、顺德区55例、高明区2例、三水区2例。
佛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日发布消息,截至12日,目前该市5个区均有区域正开展基孔肯雅热疫情处置,提醒民众请做好防范措施。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此前指出,佛山市疫情快速上涨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广东新增报告病例数呈现连续下降趋势,但疫情波及面广,加上全球基孔肯雅热疫情高发,该省对外交流频繁,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同时叠加汛期台风、降雨等天气影响,蚊媒活动频繁,疫情防控还不能松劲。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洛杉矶8月15日电 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等机构日前发布一份新的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这是美国自2017年以来首次更新高血压指南。新指南建议针对临界高血压应尽早干预和治疗。
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首要死因。控制血压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还可以降低罹患肾病、2型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病率。
美国近一半的成年人血压高于正常水平。根据这份新指南,成年人的目标血压值没有改变:正常血压低于120/80毫米汞柱,正常高值为120-129/80毫米汞柱。如果血压在130/80毫米汞柱或更高,就需要采取措施。
新指南说,如果收缩压在130到139毫米汞柱之间,首先应调整生活方式。3到6个月后,如果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仍不能将血压降至目标范围,那么就建议服用降压药物。这与2017年版指南的建议不同,之前的建议是收缩压高于140毫米汞柱的成年人应该调整生活方式,接受药物治疗。
根据新指南,生活方式调整应包括保持或达到健康体重、遵循有益心脏健康的饮食方式、减少钠摄入量、管理压力、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以及进行力量训练等抗阻运动、减少或戒掉酒精摄入等。
在饮酒方面,2017年版指南建议,如果选择喝酒,则女性每天最多喝一杯,男性每天最多喝两杯。新指南建议尽量减少酒精摄入,理想的选择是戒酒。在饮食方面,新指南的建议没有变化,要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等,减少摄入的饱和脂肪及脂肪总量。钠的摄入量应少于每天2300毫克,理想摄入量是每天1500毫克。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人,新指南建议至少减掉体重的5%。对于严重肥胖的人,新指南建议采用经临床证实的干预措施如饮食调整、运动以及减肥药等。
新指南已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布鲁塞尔8月13日电 (记者 德永健)比利时政府13日证实,近日在法国暴发的李斯特菌疫情蔓延至比利时,现已确诊一例与法国疫情相关的李斯特菌感染病例。
比利时联邦食品链安全局发言人当日向媒体通报一例李斯特菌感染病例,但未透露患者具体情况,仅证实引发感染的李斯特菌菌株与法国李斯特菌疫情的致病菌株相匹配。
李斯特菌是一种常见致病菌,可在冰箱冷藏室低温环境下存活,主要通过受病菌污染的食品传播。老人、孕妇、幼儿、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较差人群一旦感染,或发展为菌血症、败血症、脑膜炎等疾病,最终可导致死亡。
本轮法国疫情源自受李斯特菌污染的奶酪,迄今报告20多例确诊病例,其中两人死亡。作为法国的邻国,比利时、卢森堡等国极易受到波及。
比利时联邦食品链安全局报告一例确诊病例后,比利时通讯社等多家媒体报道,为避免疫情进一步蔓延,比利时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已将6款法国奶酪及6款鱼类制品下架,比利时联邦食品链安全局亦敦促消费者切勿食用这12款可能受李斯特菌污染的食品,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应立即向医生报告饮食情况。
同日,卢森堡食品安全局通报,在卢森堡超市发现一款可能受李斯特菌污染的法国奶酪,上市日期为今年6月26日。为防止李斯特菌疫情蔓延,涉事超市已将这款奶酪全部下架。
来源:新华网 记者:张旌
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 日本媒体12日报道,日本近期百日咳持续蔓延,今年以来全国累计病例数已超6万例,为2018年采用现行统计方法以来的最高值。卫生部门表示,现阶段暂不清楚该国百日咳患者数大幅增加的具体原因。
日本国立健康危机管理研究机构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28日至8月3日,日本全国共报告百日咳病例3599例,较前一周增加200例。今年以来,全国累计病例数为60826例,较往年同期大幅增加。此前,日本百日咳病例数最高值出现在2019年,为近1.7万例。
6月18日,在日本东京,行人在街头行走。新华社记者贾浩成摄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潜伏期一般为7至10日。患者初期呈感冒症状,之后会出现特有的痉挛性咳嗽。幼儿如患病易发展成重症,还可能并发肺炎或脑病而死亡。
日本厚生劳动省表示,目前暂不清楚该国百日咳近期持续高发的具体原因,其他一些国家也出现类似情况。该部门呼吁民众采取接种疫苗、勤洗手、戴口罩等预防措施。
来源:环球时报 记者:白元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近日,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高等法院颁布的在公共场所禁止喂鸽子令,引发当地宗教团体、动物爱好者与政府间的激烈冲突。孟买市政部门与法院表示,实施禁令的核心原因在于鸽子粪便引发的公共健康威胁,以及由此导致的城市生态失衡问题。《2023年印度鸟类状况》报告显示,自2000年以来,该国鸽子数量激增150%,每只鸽子每年可产生约15公斤粪便,其携带的至少7种人畜共患病原体可导致人类肺部感染、过敏性肺炎甚至肺损伤。此前,德里就已出现多起因接触鸽粪致死的病例。
这场关于鸽子喂食的争议由来已久。据新德里电视台报道,7月4日,马哈拉施特拉邦立法会议员瓦格以亲戚接触鸽子粪便后引发呼吸道疾病最终身亡为由,提议禁止喂鸽子。随后,湿婆神军党领导人萨曼特代表该邦副首席部长兼城建部长信德发言时表示:“孟买地区现有51处鸽子喂食点将被要求关闭,同时会加强宣传,劝阻市民投喂。”孟买市政当局迅速响应,采取遮盖喂食点、收缴鸽食袋等措施,还对违规投喂者予以处罚。数据显示,7月13日至8月3日期间共有142人受罚,累计罚款达6.87万卢比(100卢比约合8.2元人民币)。
(图源:新华社)
随着市政官员对喂鸽子行为的严厉打击,当地居民展开抗议。本月,数百名抗议者聚集在一处历史悠久的饲养场,与警方发生冲突,有人撕毁覆盖场地的防水油布,有人以“无限期绝食”进行威胁,现场一片混乱。其中,不少抗议者是耆那教教徒。他们坚称,喂鸽子是其宗教生活的一部分,且多年的喂食行为并未引发健康问题,因此即便面临处罚也不会停止。《印度快报》称,喂鸽子对耆那教有重要意义,被视为是同情生命的一种形式。耆那教徒经常在院子及附近建立鸽舍。8月4日,孟买高等法院作出裁定,认定在公共场所喂鸽子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要求市政当局对不服从裁决者采取行动。
面对不断升级的抗议浪潮,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态度有所软化。该邦首席部长表示,突然关闭喂食场所并非明智之举,要求市政当局确保可控喂食。《印度斯坦时报》18日称,孟买高等法院下令,自8月18日至8月29日,市政要就是否允许孟买地区公共场所现有鸽舍在规定时间、以规定方式喂养鸽子一事广泛征求市民意见。
来源:新华网 记者:张淑惠 梁有昶
对第四批援基里巴斯中国医疗队的5名队员来说,今年的8月19日中国医师节,他们要在离家数千公里的太平洋岛国度过。从去年12月抵达基里巴斯首都塔拉瓦算起,他们援外工作已有8个多月。
3月31日,第四批援基里巴斯中国医疗队队长刘秀(右二)在基里巴斯布塔里塔里岛为当地居民义诊。新华社发(第四批援基里巴斯中国医疗队供图)
今年6月19日凌晨,基里巴斯汤格鲁中央医院收治了一名严重呼吸困难伴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的重症患者,情况十分危急。接到求助电话后,已回驻地休息的第四批援基中国医疗队5名队员第一时间赶赴医院。经过准确诊断和及时救治,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中国医疗队的专业态度和无私付出得到当地同行的认可。汤格鲁中央医院值班医生布韦塔拉说:“感谢中国医疗队的及时支援,无论多晚接到求助,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岛国基里巴斯由30多个岛屿和环礁组成,人口约12万,医疗条件较为落后。自中基2019年复交以来,两国在医疗领域深入交流,截至目前,中国已向基里巴斯派遣4批医疗队。
4月23日,第四批援基里巴斯中国医疗队队长刘秀(左)在基里巴斯汤格鲁中央医院指导当地医生进行超声检查。新华社发(第四批援基里巴斯中国医疗队供图)
第四批援基中国医疗队由山东省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整建制派出。2024年12月5日,队长刘秀带领来自超声医学、医学影像、内科、麻醉以及急诊专业的医生经过3天旅途、辗转多地抵达塔拉瓦,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工作。
医疗队所在的汤格鲁中央医院,是基里巴斯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医院,承担着全国的重症诊疗与外岛转诊任务。这家医院有约120张病床,配备了基里巴斯唯一一台CT机以及两台便携式超声机,已是该国设备最先进、技术最好的医院。
医疗队克服设备落后、药品短缺、医护不足及语言障碍等困难,迅速投入诊疗工作。他们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社区,普及医疗常识,宣传登革热、疟疾、基孔肯雅热等疾病的防护知识,帮助提升当地百姓健康意识。他们还前往医疗条件更加落后的外岛开展义诊活动。
“很高兴见到中国医生,这位女士非常友善,总是面带微笑。”圣诞岛居民阿博丽娜提到前来义诊的刘秀医生时,不停感谢。
风景如画的圣诞岛人口约6500人,严重缺乏医疗物资和人员,心脏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今年6月初,刘秀作为唯一的中国医生与汤格鲁中央医院义诊组一起,赴该岛进行风湿性心脏病筛查。在8天义诊中,他们奔波于6个筛查点,累计筛查400余人次,检出各类心脏病31例。
汤格鲁中央医院因设备老旧、医护经验不足,长期无法独立开展规范化胃肠镜检查,导致患者等待周期长、诊治时效低。医疗队员牟韶娇通过系统性理论培训与实操带教,帮助医院建立肿瘤筛查、常规诊疗及急诊救治能力。自今年8月7日起,医院将每周五定为“内镜诊疗日”,常规开展胃肠镜检查等诊疗服务。
“非常赞赏和感谢中国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给予我们的帮助。”汤格鲁中央医院院长德戈瓦说:“过去8个多月,中国医疗队帮助我们加强了团队能力建设。期望他们能继续传授经验,为基里巴斯培养更多专业医护人员。”
2月22日,第四批援基里巴斯中国医疗队队员在基里巴斯首都塔拉瓦为当地警署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新华社发(第四批援基里巴斯中国医疗队供图)
基里巴斯耕地稀缺、物资高度依赖海运,但因航线漫长导致供应极不稳定,食品短缺成为常态。当地淡水主要依赖雨季蓄水,旱季生活用水则只能使用咸腥苦涩的地下水。医疗队主动适应环境,在驻地后院开垦菜地,还采取节水措施,坚持一水多用。
刘秀向记者介绍,医疗队之后将进一步扩大诊疗范围、提升当地技术水平,计划将外岛义诊常态化,在塔拉瓦开展定期义诊与健康宣教,并加强临床带教培训当地医护人员,同时推动基里巴斯医护人才赴华交流学习。
医者仁心、玉汝于成。第四批援基中国医疗队以白衣为甲,在基里巴斯为当地老百姓的健康默默坚守、无私奉献。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赵远方
当地时间8月19日,苏丹卫生部表示,自2024年7月苏丹暴发最新一轮霍乱疫情以来,疫情已扩展至该国全部18个州,累计报告感染病例101450例,其中2515例死亡。最近一周新增感染病例1575例,其中死亡22例。
苏丹卫生部称,苏丹部分地区的霍乱感染率依然居高不下,卫生部门正采取多项应对措施以减缓疫情扩散。
2023年4月15日,苏丹武装部队与苏丹快速支援部队在首都喀土穆爆发武装冲突,战火随后蔓延至其他地区,并持续至今。两年多的冲突给苏丹医疗卫生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再加上冲突引发的严峻人道主义状况以及季节性暴雨引发的洪灾,导致霍乱、登革热等传染病在苏丹大规模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