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环球健康资讯 一 2025年8月13日
来源:世界传统医药网 2025-08-13 [医疗] [医疗资讯]

环球健康资讯汇总 2025年 第33周

 

 

 

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WWW.TMBOS.ORG

 

 

 

人体内首次持续生成抗癌T细胞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8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在基因工程干细胞研究领域获得突破:通过改造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使患者体内能持续生成抗癌T细胞。这项由多位顶尖科学家合作开展的临床试验,首次在人体中验证了一项新的治疗策略——通过干细胞“内部工厂”持续生成肿瘤靶向免疫细胞。该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标志着人体免疫系统可再生抗癌能力的重大进展。

研究团队针对表达NY-ESO-1抗原的侵袭性肉瘤患者展开试验。这种存在于80%滑膜肉瘤的癌症睾丸抗原,既可作为安全的治疗靶点,又能有效区分肿瘤与正常组织。通过将癌症特异性受体插入患者自身造血干细胞,再经骨髓移植植入后,这些工程干细胞可在体内持续生成携带抗原受体的T细胞。其中一名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不仅肿瘤出现消退迹象,且工程T细胞在体内维持了数月的可检测水平。

该疗法通过基因重编程技术解决了传统免疫疗法的持久性难题。现有T细胞疗法常因细胞耗竭而失效,而干细胞作为“永生化”的“细胞工厂”,可源源不断产生新鲜抗癌细胞。研究显示,经基因修饰的干细胞成功植入患者骨髓后,通过体内可视化技术确认其已建立稳定的生产系统。

研究团队表示,这种通过造血干细胞构建持久免疫反应的策略,未来可拓展至HIV感染治疗,甚至用于重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目前该疗法需经历干细胞采集、基因编辑及大剂量化疗预处理等复杂流程,但随着技术优化,有望成为预防癌症复发和根治性治疗的新途径。

这项历时十余年、由30多位科学家共同推进的研究虽然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进入临床应用,但已展现出广泛的潜力,为实体瘤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战略方向,预示着未来癌症治疗正从单一疗程转向构建持续性免疫防御系统。

科学家改造了患者的造血干细胞,通过基因编辑为其添加肿瘤识别受体,再将其回输体内。改造后的干细胞为人体与癌细胞斗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弹药”,持续和癌细胞展开攻防战。而且,这一技术可以长期生产新鲜的T细胞,解决了细胞耗竭、攻击力降低问题。对抗肿瘤从一次性战役转为重建免疫系统,有望预防癌症复发。目前细胞疗法对肺癌、肉瘤等实体瘤效果有限,此研究也为实体瘤治疗提供了新希望。这一历时十年的研究,或为人类治疗癌症带来新范式。

 

 

 

在血管中铺设“光纤”,实现患肢运动功能修复 中国科学家团队取得介入式脑机接口新进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记者:武少民

 

天津健嘉康复医院,67岁的张先生坐在康复训练椅上,缓缓抬起左臂,稳稳拿起水杯……这是他因脑梗偏瘫半年以来首次完成这一动作。帮助他的是中国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辅助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试验。该试验近期由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牵头完成。

段峰介绍,科研人员通过颈部血管微创手术,将直径仅2毫米的电极支架送入大脑运动皮层血管,同步植入无线供能与传输装置,建立起“脑—机—肢体”闭环通路。术后两周内,患者即可通过意念实现手部抓握等操作,系统信号传输稳定率达99.7%。“相比传统侵入式脑机接口必须开颅植入电极,介入式方案通过血管通路实现对大脑信号的精准采集和高效传输,就像在血管中铺设‘光纤’,绕过了对脑组织的直接干预,在保障信号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术后恢复效率。”段峰说。

这一介入式方案融合多项技术:采用仿生蛛网状结构电极适应血管搏动,保持信号稳定;自主设计的无线供能闭环控制平台可实现设备续航5年以上,降低感染风险;配套的智能自适应解码算法,可根据患者运动意图实时调整输出参数,使操作自然流畅。

在试验中,科研团队还提出了“中枢—外周—中枢”神经重建模式,通过同步电刺激训练,促进神经突触再生,显著提升了运动功能恢复效率。试验数据显示,患者抓握力度恢复至健康一侧的82%。

“这项技术不仅实现了脑信号对患肢的控制,更激活了潜在的神经可塑性。”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说。

从技术提出到系统验证,段峰带领团队经历了多年积累。2022年,团队完成羊脑介入实验;2023年,完成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2024年,实现羊脑脑内植入传感器的完整取出,为人体临床试验奠定了系统性基础……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脑机接口的创新之路。

今年7月,段峰团队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江苏南通创新区联合成立“介入脑机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所将聚焦脑机接口技术研发、临床验证与成果转化,推动脑机接口迈入体系化、平台化发展阶段。“科研不应止步于实验室,要走向真实场景,造福社会。”段峰说。

目前,团队已启动多中心临床试验。同时,北京、武汉等地已建立专病门诊。

 

 

 

中国首项医疗保障领域国家标准发布  将于二〇二六年一月一日起实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8月11日电  (记者林丽鹂)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医疗保障信息平台  便民服务相关技术规范》(GB/T 4593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由国家医疗保障局组织研制,是医疗保障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标志着我国医保标准化建设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医疗保障信息平台  便民服务相关技术规范》在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核心技术要求已在全国大规模应用,科学性、实用性和普适性经过充分验证,适用于定点医药机构、合作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政务服务部门和其他机构等合作应用机构。标准规定了医保码(医保电子凭证)、医保移动支付、医保电子处方、个人医保信息授权查询等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便民服务的接入方式、接入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安全要求。

近年来,医保信息化发展有力促进了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便民服务的发展。在已接入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便民服务的定点医药机构,群众可通过手机验证或刷脸登录医保账户,轻松办理挂号、就医、检查化验、打印报告单、拿取药品、办理住院、电子处方流转及医保结算等全场景全流程就医购药业务。全时在线、渠道多元、全国通办的医保便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为广大参保人提供了便捷的医保服务。截至今年7月,全国接入医保码(医保电子凭证)的定点医药机构超过93万家、接入展码合作渠道的240余个,累计结算120亿笔;接入医保移动支付的机构达4.7万家;接入医保电子处方的机构超过35万家,累计开方6300余万张。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疗保障局将共同推进标准宣贯与实施推广,以标准引领医保服务高效便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在医疗保障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 每年仍有境外输入疟疾病例 如遇这些症状需警惕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8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

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丁晟在会上介绍说,2021年,我国获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目前为止,我国已经维持了很多年疟疾本地感染零发生状态,但是每年仍有一些境外输入的疟疾病例。

许多人因对疟疾认知不足,归国以后,感染状态比较轻,而放松了警惕,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危及生命。同时,传播疟疾的媒介按蚊在我们国内也是广泛存在的,疟疾传播的链条可以再现,所以我们要持续保持防护意识。

经按蚊叮咬传播是疟疾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按蚊吸食感染疟原虫患者的血液时,疟原虫会进入蚊体内繁殖发育,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再次叮咬其他人,按蚊就会把疟原虫注入到健康人的身体内,从而导致疟疾的传播。境外输入病人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治疗,在具备按蚊传播条件的地区就可能引起继发传播,如果是感染了恶性疟疾,还容易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

因此,到非洲、东南亚这些疟疾流行的地区务工、旅行的人,出行前应咨询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等有关机构,如果有必要,还可携带抗疟疾的药物作预防或应急治疗(当然药物用量要遵医嘱使用)。从疟疾流行区入境以后1年内,若出现周期性寒战、高热、大汗或不明原因的发热,应该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

 

 

 

上海出台18条措施促生物医药创新  满足市民群众多层次健康保障需求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上海8月7日电  (记者王崟欣)日前,上海出台《关于促进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若干措施》,共5方面18条,旨在提升保险服务民生保障能力,推动商业保险与医保共同发展,提升创新药械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满足市民群众多层次健康保障需求。

措施提出深化创新药械支付机制创新,畅通创新药械“进医院”“进目录”“进处方”,相关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内的创新药应用病例可不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鼓励将创新药械适配的疾病及适应症范围、临床试验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作定价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措施,上海将完善“上海保险码”的功能,进一步优化医保与商保同步结算模式,完善直赔服务流程,构建医保与商保主动赔系统,深化医疗、医保与商保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一码通赔”。

措施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商业健康保险成为群众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为群众提供更加全面、多元、便利的健康保障。

 

 

 

广东佛山新增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75例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7日电 据“健康佛山”微信公众号消息,8月6日,佛山市新增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75例,其中禅城区38例、南海区17例、顺德区115例、高明区1例、三水区4例。

 

 

 

超加工食品可能让减肥效果“打折”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 实习生周思彤)《自然·医学》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超加工饮食对减重和降低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的效果可能不如最少加工饮食,即使这两种饮食都遵循相同的健康饮食指南。研究结果基于临床试验,揭示了在整体营养构成之外,食品加工程度对特定健康结局的可能影响。

近几十年来,全球超加工食物消耗量快速增加。这类食品包括早餐谷物、甜食和量产的面包。虽然大量研究发现,高摄入超加工食品影响健康,但这些数据常受限于混杂因素,无法建立因果关系。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交叉试验,比较了以超加工食品为主和以最少加工食品为主的饮食,这两种饮食结构都遵循了英国《健康饮食指南》。《健康饮食指南》是一份促进健康均衡营养的国家饮食建议。试验中的55名成人或接受预制的超加工食品,如早餐谷物或即食千层意面;或接受预制的最少加工食品,如自制肉酱意面,这些食品在8周内分别配送到家。休息4周后,受试者换成另一种饮食再继续8周。

尽管遵循《健康饮食指南》的两种饮食都能在8周内显著减重,不过,最少加工饮食的平均减重量为2%,而超加工饮食只有1%。除了减重,最少加工饮食能更有效地改善与心血管代谢健康指标相关的身体成分,如降低脂肪总量、内脏脂肪和甘油三酯水平(但超加工饮食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低)。同时,在吃最少加工饮食期间,人们自述对食物渴望的控制力要显著高于超加工饮食。

结果表明,即使都遵循《健康饮食指南》,食品加工程度也能影响体重管理和心血管代谢健康。这对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美叫停22个疫苗项目引发震动,美专家警告:下一场疫情来临时或将陷入失控局面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刘皓然】数月来,一场由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掀起的“疫苗战争”持续升温。继美国疾控中心内设机构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惨遭“清洗”后,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小罗伯特·F·肯尼迪(以下简称小肯尼迪)日前再次出手,紧急叫停22个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研发项目。此举在医学领域引发强烈震动,遭到众多专家谴责。

美国《华盛顿邮报》6日报道称,小肯尼迪5日宣布,该机构将对mRNA疫苗技术以及相关的研发工作进行“严格整顿”,共计22个项目将“在协调下逐步取消”。

据了解,将被取消的科研项目均为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发展管理局(BARDA)大力扶植的前沿医学项目,且大都由辉瑞、莫德纳等知名药企牵头开发,合同总价高达5亿美元。此外,受影响的项目涵盖了H5N1禽流感疫苗的研发,以及呼吸道病毒新疗法的研究等。

报道称,卫生部门的这一决策是经过长达数周的内部审查后才确定的。小肯尼迪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进行了重审、听取了专家意见,并采取了行动。”他进一步解释道,科研数据显示,mRNA疫苗产品在预防新冠肺炎、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病时效果不佳——“只要病毒发生一次变异,mRNA疫苗就不再有效”,曾致使数百万人感染的新冠病毒变体奥密克戎就是例证之一,且类似的情况在对抗流感病毒时也有可能发生。小肯尼迪承诺,将把科研经费投入到“更安全、适用性更宽泛”的研发项目中。

《华盛顿邮报》称,相比传统疫苗,mRNA是直接向人体细胞传递“制造病毒蛋白”的指令,其研发速度要比前者快上许多。也正因如此,mRNA疫苗才能在新冠疫情期间有效减缓病毒扩散速度、挽救数百万民众的生命。直至今日,许多公共卫生专家依旧将这项技术视为应对下一场疫病大流行的关键“武器”。

然而,长期以来,疫苗接种在美国社会一直是极为敏感的政治议题,各种围绕疫苗的右翼阴谋论层出不穷。在疫情期间,甚至出现大规模抵制接种疫苗的社会乱象。

作为保守派的代表,特朗普政府对疫苗的态度也反复不定。在首个总统任期内,特朗普曾盛赞mRNA疫苗是“现代医学奇迹”,但在他的第二个任期,这项成果又遭到新政府的严格审查,并被贬低为“危险的技术”。

小肯尼迪本身也是一位疫苗怀疑论者。早在2021年,他就曾发表不实言论,声称新冠疫苗是“迄今为止最为致命的疫苗产品”。今年2月正式就任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后,他更是致力于推动食品、疫苗及药品改革,誓要彻底改变现有的政策格局。今年3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疫苗项目主管彼得·马克斯被排挤出局。今年6月,小肯尼迪又将疫苗专家团队的17名成员全部裁撤、并换上新人,被多家美媒称作“大清洗”。

美国卫生部门的最新举措再次引发争议。不少传染病学专家表示,mRNA技术安全可靠,擅自中止研发项目极有可能导致未来传染病大流行时陷入失控局面。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和疫情应对专家奥斯特霍尔姆直言,他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业50年,“从未见过比这更危险的决策”,并痛斥政府“目光短浅”。

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发展管理局前局长布莱特也表示,小肯尼迪砍掉的不仅仅是疫苗项目,更关乎“我们在下一场危机来临时是否有所准备”。他还讽刺美政府的行为如同“大火熄灭后就原地解散了消防局”,极不负责任。

 

 

 

知名女星患脑癌去世,年仅33岁!曾出演《行尸走肉》

来源:锦观新闻

 

据中新文娱报道,近日,因出演《行尸走肉》而闻名的女演员凯莉·麦克(Kelley Mack)去世,年仅33岁。

此前,她曾被诊断出患有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俗称脑癌,去年9月还发文说正在积极接受治疗。凯莉·麦克曾出演《行尸走肉》第九季中的“Addy”,并为《蜘蛛侠:平行宇宙》配音。

凯莉·麦克在生前积极面对病情,可惜最后不敌病魔离世。这一不幸的消息,也由她的亲人通过凯莉·麦克的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出:“我们怀着难以磨灭的悲痛宣布我们亲爱的Kelley的离世……作为她的妹妹,我想让你们都知道她是多么勇敢。”

凯莉·麦克曾通过个人社交平台向网友们公布了自己患病的情况,她称,去年九月便发觉背部下方很疼痛,接着是右大腿出现神经性瘙痒,随后双腿和背部开始出现刺痛感。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她的脊髓存在异常肿块,最终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

在之后的时光中,她的右腿失去了知觉,左腿也几乎无法活动,只能依靠轮椅行动。她在文字中感谢了自己的家人和男友:“他们始终陪伴着我。这段充满情绪波动和挑战的时光,真正考验了我的意志力和体能。但他们的积极态度让我保持平静,坚信康复终会到来。”

 

 

 

英国再次发布高温健康警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伦敦8月11日电(记者郭爽)英国卫生安全局11日发布公报说,该机构和英国气象局向英格兰5个地区发布了琥珀色高温健康警报。

公报说,向包括伦敦在内的英格兰5个地区发布的琥珀色高温健康警报生效时间为12日9时至13日18时。此外,英国卫生安全局和英国气象局还向英格兰两个地区发布了黄色高温健康警报,生效时间与上述琥珀色高温健康警报相同;而此前已经处于黄色高温健康警报下的多个地区,其黄色警报仍然持续。

英格兰地区高温健康警报分为红色、琥珀色和黄色三个级别。琥珀色高温健康警报意味着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都可能受到天气影响,65岁以上人群或有基础疾病人群的健康风险也会增加。自今年6月19日以来,英国卫生安全局和英国气象局已多次向英格兰地区发布琥珀色高温健康警报。

 

 

 

英国监管机构就医美肉毒杆菌中毒事件发出警告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伦敦8月7日电 英国卫生安全局7日发布公报警告说,英国已确诊多起美容手术后发生的肉毒杆菌中毒病例。该机构提醒公众接受涉及肉毒杆菌毒素的美容手术时要警惕相关风险。

肉毒杆菌毒素是肉毒杆菌产生的含有高分子蛋白的神经毒素,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该毒素通过麻痹皮下神经,可在一段时间内消除皱纹或避免皱纹生成,因此广泛应用于医美领域。

公报说,今年6月4日至8月6日期间,已报告41例临床确诊的医源性肉毒杆菌中毒病例,症状包括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呼吸困难等。尽管调查仍在进行,但现有证据表明,中毒事件与使用未经许可的肉毒杆菌毒素产品有关,一些病例与手术操作有关。

英国卫生安全局已向全英临床医生发布建议,确保他们密切关注近期接受过美容手术的人群是否出现肉毒杆菌中毒症状,以对患者提供治疗。该机构建议公众在寻求美容治疗时采取预防措施,包括检查所用产品是否获得许可,以及不要从网上购买产品自行使用。

英国卫生安全局医学微生物学顾问高丽·戈德博尔表示,与美容手术相关的肉毒杆菌中毒虽然罕见,但可能非常严重,症状可能需要长达4周才会出现。

 

 

 

被质疑宣传“病态瘦”,ZARA广告在英国被禁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英国广播公司(BBC)6日报道,快时尚巨头ZARA因商业广告模特形象问题遭到监管处罚。英国广告标准管理局(ASA)以模特“瘦得不健康”为由,强制要求ZARA从官网下架两张广告照片,引发行业对时尚审美标准与健康导向的讨论。

英国《独立报》报道称,今年5月,ASA接到一起针对ZARA官网两款产品广告照片的投诉。投诉者称照片中的模特看上去太瘦、不健康,认为ZARA用此类形象进行产品宣传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经调查,ASA认定两张广告图片通过灯光处理、造型设计、模特姿势选择及服装搭配等手段,刻意强化了模特的瘦弱感,存在引导“不健康审美”的风险。

针对ASA的裁定,ZARA方面反应迅速,不仅删除官网争议图片,还修改了相关内容。同时,ZARA也强调,广告图中的模特均为知名时尚品牌的合作对象,且持有医疗证明,足以证明其身体健康状况。两张广告图片也仅进行了轻微的灯光和色彩编辑,并未对模特身形以及身体部位做特殊处理。

不过,这一回应未能完全平息舆论对时尚行业以“病态瘦”这一畸形审美为标准的争议。 事实上,ZARA并非今年唯一因模特形象问题而被警告的时尚品牌。BBC称,今年7月,英国老牌零售商玛莎百货一则广告因模特“不健康的消瘦”形象被ASA禁播。Next品牌的蓝色紧身牛仔裤广告也曾因模特身形问题被禁止投放。(周扬)

 

 

 

韩媒:拒绝维持生命治疗,300万韩国人选择“尊严死”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黎枳银】综合韩联社、《韩国先驱报》和《文化日报》等韩媒10日报道,自2018年2月韩国正式实施《维持生命医疗决定法》(又称“尊严死法”)以来,签署拒绝维持生命治疗文件的人数已超300万,占韩国成年人口约6.8%。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4万人依据该法填写文件后终止维持生命治疗。

韩国现行法律规定,年满19岁的成年人可在全国556家指定登记机构,在充分了解相关内容的前提下,自主填写事前维持生命医疗意向书(类似“生前预嘱”),以明确自身在进入“生命终结过程”时,拒绝或中止维持生命治疗的选择。据报道,这里的“维持生命治疗”是指对医学上已判定治愈无望的临终患者,用以维系生命体征的治疗手段,涵盖心肺复苏、血液透析、抗癌治疗及使用人工呼吸器等4类措施。

“尊严死法”实施初期,响应者寥寥。2018年,韩国仅有约8.6万人登记。然而,2021年登记人数猛增,当年8月突破100万,2023年10月超过200万、截至本月9日,登记人数已突破300万。

不过,韩国现行法律的适用范围仅局限于“生命终结过程”,即患者必须处于死亡迫近阶段,且没有恢复活力或完全恢复的可能性才能停止治疗。这一限制在实践中引发诸多争议。2023年,一名晚期癌症患者虽已填写事前意向书,其家属亦提出终止治疗请求,但因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被认定未达到法定“临终”标准,医疗机构未予执行。最终,患者昏迷一周后死亡。

针对法律适用范围过窄引发的争议,韩国共同民主党多名议员已提出《维持生命医疗决定法》修订案,建议将适用范围扩大至终末期及可能致死阶段,使患者能够在病情更早时作出决定,从而保障自主权和生活质量。目前,该修订案正由国会审议。

 

 

 

韩媒:韩医学院扩招风波将结束,新政府更换卫生部门领导班子成局势缓和关键因素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黎枳银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黎枳银】韩联社、《韩民族新闻》等韩国媒体7日报道称,随着李在明政府为辞职的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复工敞开大门,预计多数人员将于9月下旬陆续返岗,持续一年半的医学院扩招风波即将画上句号。大部分医学生已于本月初复学,韩国医疗体系正逐步恢复运转。

韩国保健福祉部当天与医疗领域多方召开会议,敲定下半年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招募方案,并宣布自11日起受理报名。政府决定为辞职人员保留原岗位,确保其可重返原所属培训医院。对尚未履行兵役义务者,也将允许其实习结束后再服兵役,尽可能扫清复岗障碍。

这场医政矛盾始于2024年2月,当时的尹锡悦政府宣布医学院将扩招2000名医学生,遭到医界强烈反对。大批实习和住院医师集体辞职停工,要求政府撤销扩招决定。尽管政府此后多次要求复岗,但响应人数寥寥。截至目前,全国培训医院在岗医师仅2532人,仅为此轮医政矛盾爆发前的18.7%。

一度陷入僵局的医政矛盾近期出现转机。去年2月集体休学的医学生已于本月初大多返校,为矛盾缓解释放出积极信号。外界普遍认为,随着韩国总统大选落幕、强硬派领导层退场,新政府更换卫生部门领导班子,这成为推动局势转向缓和的关键因素。7月上任的韩国保健福祉部部长郑银敬是医生出身,政策立场更为温和,也为医政关系缓和营造了有利氛围。     

目前,韩国政府与医界正就改善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工作条件展开协商,包括引入弹性休假制度、提高实习制度灵活性等。与此同时,引发此次矛盾的医学院扩招问题也将重新提上讨论日程。为系统推进医疗改革蓝图,李在明政府还计划于9月成立“国民参与医改委员会”,围绕高龄社会背景下的医疗资源配置、医保机制漏洞等多个议题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周边国家出现霍乱疫情,驻加蓬使馆提醒中国公民做好预防工作

来源:中国驻加蓬大使馆

 

驻加蓬使馆提醒中国公民做好霍乱预防工作

日前,加蓬卫生部发布公告称,近期加周边国家出现霍乱疫情,当前加境内暂无确诊病例,但鉴于地理位置临近,加政府呼吁居民做好防范。

霍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经由不洁净的水源和食物传染,患者常出现呕吐、腹泻、脱水和高烧等症状,重症和延误治疗可能致死。

驻加蓬使馆提醒在加中国公民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切实提高卫生意识,日常做好手部消毒,注意个人饮食习惯,不吃生食、不饮生水。如出现疑似症状,应尽快就医。

加蓬急救电话:1300

外交部领保中心:+86-10-12308/+86-10-65612308

驻加蓬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241-66150928

驻加蓬使馆

2025年8月7日

 

 

 

世卫组织确认肯尼亚已消除非洲人类锥虫病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内罗毕8月9日电(记者严钰景)世界卫生组织8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发表声明称,已认证肯尼亚消除了非洲人类锥虫病(又称昏睡病)。

世卫组织在声明中说,肯尼亚自20世纪初发现首例病例以来持续开展防控,已超过10年未报告本土新增病例。最后一例本土病例于2009年被发现,最后两例输入性病例于2012年被发现。

肯尼亚卫生内阁秘书亚丁·杜阿莱指出,世卫组织的认证标志着该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成就不仅将保护国人,还有助于经济增长。

非洲人类锥虫病又称昏睡病,是由采采蝇传播的寄生虫病。这种病由两种锥虫引起,分别为冈比亚锥虫和罗得西亚锥虫。肯尼亚流行的罗得西亚锥虫常见于非洲东部和南部,可侵袭大脑等多器官,若不及时治疗数周内可致命。世卫数据显示,农业、渔业及畜牧业从业者为主要易感人群。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