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人脑是由数十亿个神经细胞构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不断处理着各种信号,使人们能够认知、思考、回忆或进行身体活动。要理解这个复杂的网络,就需要精确观察这些神经细胞是如何排列和连接的。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ISTA)和谷歌研究院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型显微镜技术“LICONN”(基于光学显微镜的连接组学),为揭开大脑奥秘提供了助力。相关论文5月7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LICONN能够重现脑组织以及神经元之间的所有突触连接。它利用标准光学显微镜进行图像采集,并将复杂的分子机制与神经元结构可视化。它就像一个“拼图高手”,将每个突触连接正确地与其对应的神经元相连,组装出复杂的大脑网络。
团队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光学显微镜技术能做到这一点。
要获得高清晰细节,分辨率必须极高,在几十纳米左右。为此,团队利用了水凝胶的化学和物理特性。水凝胶能吸水膨胀,但膨胀过程受到严格控制。他们将大脑组织嵌入水凝胶中。细胞成分与水凝胶相连,使细胞的精细超微结构被印在水凝胶上,保留下来以供显微镜观察。
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通常为250—300纳米,新技术将有效分辨率提高了16倍,达到了20纳米以下。
与此同时,谷歌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在更大范围内自动识别神经元及其复杂结构,使重建所有细胞成分这一艰巨任务变得切实可行。
通过遵循这一全面的流程,团队创建了大脑网络的3D渲染图,不仅精确地重现大脑组织,还可视化了神经元连接和网络。他们表示,LICONN使科学家离拼装出哺乳动物大脑图更近了一步,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脑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功能。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颉满斌 通讯员余若怡)记者5月7日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兰伟、靳志文以及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李婧华组成的联合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高集成度、自供能、无线智能鞋垫,可实现足底压力实时监测与多运动状态精准识别。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
“走路、跑步这些日常动作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身体状态的重要信息。步态可以反映人体的运动状态、健康水平及潜在患病风险。”兰伟说,比如,老年人走路时步态不稳,可能是身体出问题的信号。年轻人运动后长期步态异常,或许暗示着运动损伤。而步态监测不仅能用于心力衰竭、帕金森、脑卒中等疾病的早期筛查与评估,还能用于运动姿态纠正、跌倒预警。
足底压力监测是步态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步态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撑。“足底压力监测专注于采集足底与支撑面接触时产生的压力数据,这些数据直观反映了足部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分布、压力变化规律,是判断步态正常与否的重要依据。”兰伟说。
为实现足底压力监测以及步态实时可视化分析,联合团队研发出一种智能鞋垫。该鞋垫内部集成了22路压力传感器,如同在足底构建了一张细密的感知网络,能够精准捕捉足底每处细微的压力变化。当人们踩着这款鞋垫行走、运动时,传感器采集到的压力数据会被实时传输到智能手机端,通过专门的应用程序,将复杂的压力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动态可视化图像。无论是足底压力的分布区域,还是压力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都能一目了然地呈现在用户眼前。
在运动状态识别方面,研究团队运用支持向量机的机器学习模型,为智能鞋垫打造了“智慧大脑”。该模型通过大量的运动数据训练,能够精准识别坐、站、走、跑、跳、蹲等8种常见运动状态。当用户踩着智能鞋垫运动时,鞋垫中的压力传感器采集到的实时数据会传输给模型,模型可快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判断出用户当前的运动状态。
兰伟介绍,未来老年人出门散步,只需穿上这双智能鞋垫,子女就能通过手机实时查看老人的步态数据。一旦监测到步态异常或老人有跌倒风险,鞋垫会立即发出警报,为老人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对于热爱健身的年轻人,智能鞋垫可以精准识别其跑步、跳跃等运动状态,分析足底压力分布,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运动姿态,避免因运动不当造成损伤。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可以借助智能鞋垫监测孩子的步态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足部问题。
为解决智能鞋垫的续航难题,研究团队开发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这种电池就像一层轻薄的“能量膜”,可以贴附在鞋面外侧。它具备高效的光电转换能力,在普通光照条件下,可快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智能电路将电能存储在鞋垫内置的锂电池中。如此一来,智能鞋垫无需频繁充电,即可实现长时间自供能运行,彻底摆脱对外部电源的依赖。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5月7日电 (记者 陈静) 当下,随着疾病修饰治疗药物(如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的获批并投入临床使用,轻度认知损害(MCI)和轻度痴呆阶段成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干预的黄金窗口期。记者7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获得最新研究成果:成功构建 MCI预测模型,为认知障碍的早期识别提供新方法。
据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肖世富/岳玲教授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沈定刚/潘永生教授团队获得的研究成果在知名期刊《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杂志》(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上刊登。据悉,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被视为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的前期风险状态。这项研究对认知障碍的早期预测工作显得尤为关键:不仅有助于识别潜在患者,还能为及时实施有效治疗提供可能,从而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据介绍,该模型基于结构磁共振图像(MRI)数据,建立了一套深度学习训练框架;通过基于多个感兴趣区域的网络(MRNet)筛选并整合包括海马体、杏仁核、小脑等10个高区分度脑区特征,并进一步构建了进展指数(PI)。该指数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的连续量化评估系统,通过分析脑部MRI,生成区间为[0,1]的风险评分,评分越高表明未来进展为认知障碍的风险越高。PI突破传统二元诊断局限,可动态反映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病变的中间进展状态。
为进一步评估PI对认知受损的风险预测能力,研究团队将人口统计学信息、神经心理量表和MRI扫描的PI评分相结合,建立了一个MCI预测模型,可以有效预测相关队列中7年后向MCI的转化。
据悉,本研究得到了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2ZD0213100)的资助。未来,研究团队将探索更多前沿深度学习范式在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认知障碍临床诊疗领域的潜力,为精准精神疾病临床诊疗提供更多支持。
来源:人民日报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不久前,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世界肥胖联盟发布2025年《全球肥胖地图》显示,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正持续增加。2010年和2015年,超重和肥胖的成年人分别为16亿、20亿。根据目前的趋势,到2030年,超重和肥胖将影响全球近30亿成年人,约占全球18岁以上人口的一半。该组织呼吁各国积极采取行动,加快实施应对肥胖的一系列关键政策,共同减少超重和肥胖对各国民众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影响。
世界肥胖联盟是一个致力于全球肥胖防控工作的组织,旨在通过教育和政策引导,提高国际社会对肥胖问题的认识并采取应对措施。该组织在报告中对2000年至2030年全球超重及肥胖等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情况及趋势进行统计和预测。世界肥胖联盟首席执行官乔安娜·罗尔斯顿介绍,2024年的数据显示,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因超重和肥胖致残和致死人数最多的地区。“肥胖患者可能一生都需要进行医疗干预,这给各国医疗系统带来了压力。”乔安娜·罗尔斯顿表示。
世界肥胖联盟主席西蒙·巴尔克拉说,肥胖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也是糖尿病、癌症、心脏病和中风等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因素,“每年因肥胖死亡的人数比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还要多”。报告指出,全球每年因肥胖引发的健康问题导致约400万人死亡,预计到2030年,93%的国家在应对这一问题时医疗资源不足。
该组织在报告中还对应对肥胖问题的5项关键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指出全球有2/3的国家没有实施5项关键政策或仅实施了其中的一项。这5项政策包括对含糖饮料征税,对高糖、高脂和高盐类食品征税,对健康食品提供补贴,限制向儿童促销不健康食品,以及通过税收和激励措施促进体育活动。“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采取全面的变革性举措,共同为所有人创造更健康的生活。”乔安娜·罗尔斯顿表示,采取措施改变民众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鼓励他们加强体育运动,这在降低肥胖率的同时,还有助于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
据西蒙·巴尔克拉介绍,今年9月将举行联合国大会第四次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高级别会议,各国代表将在大会期间审查应对肥胖问题的进展,制定下一阶段全球非传染性疾病应对措施。“当前正处于推进应对肥胖问题行动的关键时刻,优先采取行动是减少非传染性疾病全球影响的关键机会。”西蒙·巴尔克拉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5月7日电 (记者申少铁)“全国红十字系统培训取证救护员1800多万人,在学校、交通场站、景区等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8.3万余台。”在7日举行的中国红十字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斌说。
近年来,全国红十字系统积极服务国家应急工作大局,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深入开展人道救助工作,扎实推进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等工作。目前,全国红十字系统已经建立起8大类1000多支、10万人规模的红十字救援队,及时高效开展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2024年全系统启动应急响应565次,投入救灾物资77.5万件;在城乡社区建成7000多个博爱家园,连续27年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惠及2000余万户困难群众,救助大病患儿10.7万人次;全国累计登记人体器官捐献者707万余人、实现公民逝世后捐献5.8万余例,中华骨髓库累计入库数据超过360万人份、累计实现捐献2万例。
来源:新华网
5月7日,第60届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年会(EASL2025)暨2025年EASL大会(EASL Congress 2025)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幕。来自全球的8000名科学家、医生、公共卫生专家、行业代表和社区代表齐聚一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3个研究团队发表EASL2025大会报告,涵盖肝脏肿瘤发病机理、肝癌免疫治疗、cccDNA清除分子机制、肝硬化治疗、肝纤维化细胞信号转导、脂肪肝肠道菌群作用、肝癌早期诊断、乙肝携带者干扰素治疗、乙肝RNA干扰治疗对免疫的影响、乙肝新药临床试验、肝功能衰竭治疗、代谢性肝病和肝癌分子诊断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体现我国肝病研究和临床诊疗的快速进步,并在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中,乙肝新药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布了乙肝病毒进入抑制剂贺普拉肽治疗慢性乙肝II期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结果。
乙肝病毒感染后,其基因组DNA进入肝细胞核,通过共价环化作用形成cccDNA,作为子代病毒复制的模板。cccDNA的持续存在是乙肝无法治愈的根本原因,贺普拉肽为我国自主研发原研创新药物,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均被“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EASL2025大会报告的贺普拉肽联合PEG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将病毒进入阻断策略和免疫调节策略相结合,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24周联合治疗后,部分患者肝内cccDNA低于检测限水平,达到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关于乙肝治愈的标准-灭菌性治愈(sterillising cure)。贺普拉肽治疗慢性乙肝III期临床试验即将启动,期待造福我国和全球广大乙肝患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义乌5月7日电(张煜欢)“如今我在中国看病,终于能看懂自己的检查报告了!”近日,来自黎巴嫩的患者内西尔在位于浙江义乌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下称浙大四院)领取了心脏彩超等5份全英文医学报告。这得益于该院近期推出的AI双语报告服务,外籍患者可免费申请英文版医学检查报告,破解就医的语言障碍难题。
超声科医生在AI辅助下完成英文检查报告书写工作。浙大四院供图
义乌被誉为“世界超市”,国际化程度高,齐聚来自世界各地的贸易从业者。如何让外籍人士在本地看病就医更为便捷?作为浙江省诊疗外籍患者最多的医院,今年以来浙大四院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将大模型融入医院住院和门诊系统,在医生工作站植入智能助手。
据了解,该系统能有效辅助医生完成文书工作,并上线病历质控等功能,确保医疗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上个月起,该系统又增设了“报告翻译”功能。
“点击翻译按钮,系统瞬间完成初稿。”浙大四院超声科副主任医师张芸芸演示了操作流程,她介绍,医学报告全部经医生专业校准,并由专家复审,确保报告准确性。目前,浙大四院放射科、病理科、超声科、心电图室等医技科室实现功能的全覆盖。
几天前,内西尔因胸痛就诊时,浙大四院国际门诊的外籍医生阿马尔向他介绍了这项服务。“把英文报告发给黎巴嫩的医生后,他们还能直接参与诊疗决策。”更让内西尔惊喜的是,浙大四院还提供国际商保直付和一对一陪诊,全程无需垫付费用。
据了解,传统的英文报告主要依赖人工翻译,效率低、工作量巨大。浙大四院通过AI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医疗服务,既保障了报告高效性,又未增加医患负担,尤其惠及跨国随访的患者。为方便外籍患者,医院还设有国际门诊,拥有外籍医生、国际门诊陪诊专员,提供全流程国际化诊疗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孔天骄 王艾冰)“最近两个月,我们确实感受到了新冠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抬头趋势,然而,这种变化并没有达到显著的规模,而是保持在了一个相对合理和可控的范围内。”5月12日,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多位感染科专家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需要注意的是,对大多数年轻人而言,新冠病毒感染通常在3到5天内自行缓解,但老年人仍面临重症风险,患病后仍不能掉以轻心。
中国疾控中心在5月8日发布的2025年4月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监测期内(3月31日-5月4日)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由7.5%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由3.3%升至6.3%,4月14日-5月4日的三周内,新型冠状病毒超越鼻病毒成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就诊量的首位。
新冠患者门诊呈上升趋势,但增速缓慢
根据疾控中心发布的监测情况,从地域上看,我国南方省份的新冠阳性率略高于北方省份,部分阳性率上升较早的省份疫情增幅趋缓。
“近日,医院里发热门诊病例数没有明显增多,但是发热就诊患者中新冠阳性占比确实有所增多,上一次新冠的小高峰发生在2024年7-8月,距今已过去10个月,随着人们抗体水平的降低或消失,此波小高峰也属正常。”5月1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告诉记者,此波感染新冠的症状与之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需要住院的重症患者也很少,目前感染ICU里没有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
“流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气温下降时流行增加,且流行周期短。新冠病毒的流行速度慢,消退也慢,持续时间更长。”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新冠病毒感染后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咽喉疼痛和咳嗽,部分患者还出现了味觉和嗅觉减退。和流感相比,目前新冠发热患者以中低热为主,通常不超过38.5℃,而流感患者往往出现38.5℃以上的高热。
“新冠病毒以及类似的呼吸道疾病本身就具有波动性的传播特点,这些波动通常与常态相差不大,并非剧烈的爆发性增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赵雷告诉记者,随着新冠病毒的传播,人们会自发采取预防措施,并逐渐建立一定的免疫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免疫力可能会减弱,感染病例又会有所上升,这是一种正常的趋势,并没有明显超出常态范围。
新冠不会大规模出现,但不能掉以轻心
“新冠病毒已逐渐成为人群中长期存在的疾病之一。尽管如此,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可能比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更为严重,新冠病毒的防控仍不容忽视,尤其是对老年群体、多种患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来说,新冠病毒可能是致命的,仍不能掉以轻心。”赵雷提醒。
对大多数年轻人而言,新冠病毒感染通常在3到5天内自行缓解,但老年人仍面临重症风险。李侗曾建议,因此,家庭中有老年人者需注意,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或进行居家新冠抗原核酸检测,确诊后尽快接受抗病毒治疗。
一旦出现症状,无论是新冠还是流感,早期用药效果都不错。蔡卫平提醒,“面对周期性出现的新冠小高峰,大部分人群不用担心,高危人群可以做些预防工作,比如注意手卫生、保持通风,远离感染人群等。如果出现流感样症状,如发烧、咽干咽痛、全身酸痛,可以自己用试纸检测一下新冠抗原,如果呈阳性就吃抗新冠病毒药物。”
来源:新华网
今年以来,英国和美国相继报告了多起李斯特菌感染事件,且大多与冷藏食品、即食食品等相关产品有关。这些事件再次提醒公众,李斯特菌在食品安全中的潜在风险不可忽视,尤其是在易腐和即食食品中。
英国食品标准局12日发布公报说,因相关产品中被检出李斯特菌,英国连锁超市梁木公司正在召回数款鸡肉产品。该机构提醒购买了这些产品的消费者不要食用,并建议将产品退回以获得全额退款。
据英国卫生安全局介绍,李斯特菌病是由李斯特菌引起,通常是由于食用受污染的生食、冷藏或即食食品而感染。大多数李斯特菌病患者不会有任何症状,或仅出现轻度胃肠炎,然而这种感染会导致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潜在慢性病的人患上严重疾病,怀孕期间感染可导致流产、死产或新生儿严重感染。
今年3月,英国曾发生一起与甜点有关的李斯特菌感染事件,导致3人死亡,2人病情严重。涉事公司随后召回了向部分医院和疗养院供应的冰镇甜点,包括冰淇淋、慕斯和酸奶等产品。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10日发布报告说,该机构正在和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调查一起跨州暴发的与即食食品有关的李斯特菌感染事件。截至9日,两个州共报告了10例确诊病例,所有10名患者均住院接受治疗,目前尚未有死亡报告。
美疾控中心表示,这起事件的真实患病人数可能高于报告的人数,而且可能不仅限于已经发现病例的两个州。
调查人员于2024年开始调查这起感染事件,但在前期调查中未能获取足够证据确定疫情源头。在今年4月的常规监督检测中,调查人员发现加利福尼亚州圣费尔南多一家即食食品生产公司的环境样本中存在李斯特菌,随后重新展开调查。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证实,该公司发现的李斯特菌菌株与本次疫情的致病菌株完全匹配。
目前该公司已主动召回多款即食食品,包括三明治和零食等。这些产品被分销至美国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等4个州的多个销售点,包括零售商以及医院、酒店、便利店、机场和航空公司等的餐饮服务场所。
今年2月,美国多州曾暴发与能量补充饮品相关的李斯特菌感染事件。截至2月24日,有21个州报告了38例感染病例,其中12人死亡。受影响的能量补充饮品品牌已宣布召回所有在保质期内的产品。美疾控中心公报说,上述能量补充饮品主要供给那些因医疗原因需要食用流质饮食的患者。
李斯特菌是一种极其顽固的病菌,可以在物体表面存活很长时间,因此其感染事件往往会持续数年。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洛杉矶5月9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今年以来已报告超过1000例麻疹确诊病例,创近6年来新高。
数据显示,截至8日,美国今年已有31个州和地区共报告1001例麻疹确诊病例,包括126例住院病例、3例死亡病例。确诊病例中,5岁至19岁群体比例最高,约占38%。住院病例中,占比最高的群体为5岁以下儿童。约96%的确诊患者未接种过麻疹疫苗或疫苗接种情况不明。
得克萨斯州在全美各州中麻疹病例数最多。该州卫生部门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下旬以来,得克萨斯州已报告709例麻疹确诊病例,包括92例住院病例、2例死亡病例。全美另一例死亡病例出现在新墨西哥州。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美国2025年以来的麻疹确诊病例数远超2024年全年285例的总数,为自2019年以来的新高。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感染者在接触病毒后一到两周内会出现高烧、咳嗽、流涕、眼睛发红、流泪、皮疹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引发肺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美疾控中心表示,预防麻疹的最佳方法是接种两剂麻疹疫苗,该疫苗主要以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的形式接种。
来源:微信公众号 多伦多生活
根据加拿大新闻社(The Canadian Press)报道,截至2025年4月26日,安大略省麻疹病例已突破1,000例,成为近三十年来该省最大规模的麻疹疫情。
此次疫情自2024年10月28日爆发以来,病例数持续攀升,公共卫生安大略(Public Health Ontario,简称PHO)于4月26日公布数据显示,累计确诊麻疹病例已达到1,020例。
其中,仅在过去一周内新增病例就达到95例。此次疫情涉及15个公共卫生单位,不过渥太华地区未报告确诊病例。
PHO指出,麻疹病毒的传播主要发生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且多为儿童和青少年。
此次疫情与新不伦瑞克省的旅行相关传播密切相关。此外,雷夫纽县和地区公共卫生单位(Renfrew County and District Health Unit)也于4月首次报告了本地麻疹病例。该病例为一名未接种疫苗的居民,曾在安大略省内旅行,目前正在隔离中,并遵循必要的公共卫生措施。
另据上个月的报道,安大略省麻疹病例当月曾在两周内就几乎翻倍。
PHO 公共卫生医生克里斯汀·纳瓦罗(Christine Navarro)表示,预计未来几周内病例数可能继续增加。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加拉加斯5月9日电(记者田睿)乔治敦消息:中国圭亚那卫生人才培养项目启动仪式9日在位于圭亚那首都的乔治敦公立医院举行。圭亚那卫生部长安东尼、中国驻圭亚那大使馆参赞李汉清、乔治敦公立医院负责人等共同出席了仪式。
安东尼表示,感谢中方长期以来对圭亚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各方面支持与帮助,此次圭中卫生人才培养项目必将有助于加强圭亚那医学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期待今后在医护人员培养、医疗技术提升等方面与中方继续深化交流与合作。安东尼还特别感谢中国援圭亚那医疗队员一直以来为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和中圭友好所做出的无私贡献。
李汉清说,本次培训是在往年中圭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基础上,由江苏省卫健委与圭亚那卫生部深化卫生合作、加强人才培养框架下的首次培训。相信通过培训,参训学员能够熟悉和掌握中国最新的医疗知识和技术,回国后为圭亚那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次培训为期9个月,圭方选拔的7名医师将在第20期中国援圭亚那医疗队员的指导下先在圭亚那国内进行6个月的前期培训,然后赴中国江苏省南京鼓楼医院进行3个月的专科医师培训,系统学习普外科、麻醉科、骨科、妇产科、病理科等医学专业的诊疗技术,提升实际临床操作能力。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徐永晟 唐亚
【环球时报驻西班牙特约记者 徐永晟 环球时报记者 唐亚】当地时间10日凌晨,西班牙巴塞罗那以南的海滨城市比利亚努埃瓦-赫尔特鲁的一家生产游泳池清洁产品的化工厂仓库发生火灾。由于火灾引发有毒气体氯气扩散,加泰罗尼亚政府迅速下令,要求受影响的5个城市超过16万居民居家 “隔离”。
据悉,起火仓库内储存了近70吨含氯产品。这些特殊化学品在燃烧过程中与水接触,会立即转化为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氯气,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严重时可能导致窒息死亡。泳池清洁公司老板维纳里奥斯在10日凌晨2时左右获知了仓库起火的消息。他透露,消防部门目前正对火灾原因展开调查,锂电池很可能是“罪魁祸首”。同时,维纳里奥斯强调,其工厂运营安全合规,储存的化学品数量也完全符合法律规定。不过他也坦言,氯这种物质本身不易着火,“可一旦着火,扑救难度极高”。
西班牙国家电视台援引加泰罗尼亚政府报告称,随着灭火工作推进,火势逐渐得到控制。民防部门已于当地时间10日中午12时30分解除了大部分地区的“封锁令”。但出于对老弱病等弱势群体的健康考虑,部分地区仍对其外出进行限制。此外,在大火被完全扑灭前,起火工厂附近500米范围内仍实行全面“动态限制”。
西班牙《国家报》报道称,受影响地区的约16万居民在当日凌晨5时30分左右收到民防部门的紧急通知短信,被告知在毒气消散前务必留在室内,同时关好门窗且切勿启动空调设备。加泰罗尼亚政府更是果断采取措施,封锁了通往比利亚努埃瓦-赫尔特鲁的高速公路,并关闭当地火车站。受影响的当地居民卡瓦列罗告诉《国家报》,空气中有一股“游泳池的味道”,街道上一片寂静,像是回到了新冠疫情期间,空无一人。
据报道,火灾发生后,现场迅速集结了60名消防员以及20名风险控制小组工作人员。直到10日下午6时左右,当地消防部门终于宣布火势已得到有效控制,相关部门随后也解除了对弱势群体的外出限制。此前,消防部门负责人向媒体公布称,烟雾样本分析结果显示氯含量为0,不会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影响。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姜京希
韩国《朝鲜日报》5月9日文章,原题:无糖烤肉 近日,韩国某大型超市推出的零糖烤肉大受欢迎,这是一种不用糖、而用甜味剂进行调味的产品。随着肥胖和糖尿病人群增加,食品行业的“零糖”产品正在覆盖碳酸饮料、饼干、辣椒酱、冰淇淋和口香糖等领域。
在韩国,糖也曾是珍贵的食品。随着企业大量生产白糖,糖成为备受关注的节日礼品。如今,糖却变成了人们争相回避的对象。一位患有糖尿病和失眠症的朋友对笔者说,他正在实践“无糖、无咖啡因、无酒精”的三无饮食习惯,健康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一位饮食文化史的研究人员曾说:“一杯咖啡就是一个奇迹。在咖啡被发现之前,只有极少数天才才能做出卓越的业绩,多亏有了咖啡,很多人都能创造奇迹。”这指的是咖啡因的提神效果。但近来由于咖啡因摄入太多,人们正在进入“咖啡因伤害身体”时代。
糖和咖啡因的“零风潮”波及到了酒精。国际啤酒品牌的无酒精啤酒“Corona Cero”入选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全球官方啤酒。随着不想要酒精、只想感受喝酒氛围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市面上出现了无酒精啤酒、无酒精香槟等产品。无酒精啤酒分为“0.00%”和“0.0%”。完全不含酒精的标记为“0.00%”;含有少量酒精的产品则标记为“0.0%”。据说,敏感的消费者即使喝的是0.0%的啤酒也会感到醉意。俗话说过犹不及,最终似乎是人们的过度摄取推动了“零风潮”。(作者姜京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8日电 据外媒报道,近日,在东南部迪亚巴克尔省偏远地区小镇利切,土耳其警方焚烧了成堆的没收大麻,导致当地人“头晕、恶心,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出现幻觉”。
报道称,一名男子抱怨:“毒品味已经笼罩这个小区好几天了,我们家窗户都打不开。孩子们病了,我们经常去医院。”
当局焚烧的这些毒品是2023年和2024年没收的,价值约2.3亿欧元。
报道称,焚烧大麻带来的雾霾笼罩了这座拥有25000人口的小镇,居民们被迫关闭窗户,避免离开这个充满大麻酚的地方。
利切市长表示,警方的这种行为或许是一种措施,但在市中心销毁大麻“不可接受”,“缺乏专业精神”。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人民网曼谷5月11日电(记者杨一)万象消息:10日,老中铁路有限公司与中国香港共享基金会在老挝万象续签《“中老铁路(磨万段)登革热及虫媒疾病防控项目”合作备忘录》。全国政协副主席、共享基金会主席梁振英,中国驻老挝大使方虹,老中铁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宏等出席续签仪式。
续签仪式现场。老中铁路有限公司供图
为促进老挝社会公共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去年5月,双方就铁路沿线防治虫媒传染病传播达成了合作意向,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一年来,双方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方面,双方共同做好防治传染病的知识普及。在沿线车站设置了宣传海报、传单,向广大旅客宣传防治知识。去年9月老挝北部发生洪灾期间,双方共同派员前往受灾严重地区开展调研,向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宣传防病常识。另一方面,双方共同开展虫媒传染病防治。基金会向中老铁路沿线车站捐赠了360盏灭蚊灯,为琅南塔省的两家医院援建重点实验室,用于控制及消除登革热传播,为广大乘客和铁路员工提供健康保障。
此外,老中铁路有限公司与共享基金会还开展了“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等公益项目合作。该项目自2022年9月起至2025年2月结束,为6500余人进行了眼科检查,为近5800名老挝患者实施了免费白内障手术,深受老挝政府和当地民众赞誉。(温永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巴勒斯坦水务局当地时间5月10日发出警告称,由于以色列持续袭击加沙地带,当地供水和卫生服务几乎完全崩溃,一场迫在眉睫的人道主义灾难将威胁到加沙地带230多万公民。
该部门在当天的声明中表示,以军采取破坏当地基础设施、断电、阻止燃料和基本物资进入等行为,导致加沙地带供水服务几乎完全停止,并称“加沙已成为一个渴死的地区”。
据技术评估,目前加沙地带85%的水和卫生设施已遭到严重破坏,取水量减少了70%至80%,人均用水量也降至每天3至5升,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在紧急情况下建议的最低限度。
此外,该部门还警告称,污水排入居民区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居民会被迫使用咸的、不可饮用的水。
该水务局呼吁国际社会立即采取行动,制止袭击并解除对加沙地带的封锁,为技术人员提供保护,支持巴勒斯坦政府的紧急干预和恢复计划。(总台记者 李享)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科纳克里5月13日电(记者张健)当地时间13日上午,第31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在中几友好医院与当地医生联合完成该国首例人工智能(AI)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
这名当地患者41岁,左侧髋臼发育不良,因长期骨关节磨损导致行动严重受限。医疗队骨科专家刁乃成作为主刀医师,与放射科医生刘朋及国内远程团队协作,运用AI技术对患者骨骼结构进行了高精度三维建模。
AI系统不仅快速勾勒出患者骨骼的复杂形态,还通过大数据分析,模拟出多种手术方案,并智能推荐最优方案。在此基础上,手术团队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规划,从假体型号的精准选择到植入角度的精确计算,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个体化定制,确保假体与患者自身骨骼完美匹配。
手术全程历时90分钟,在中几双方医护人员协作下完成。中国医疗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与国内专家的实时数据共享,克服了当地医疗设备限制。术后监测显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预计一周内可借助助行器下地活动。
“这是AI技术与现代医学在非洲土地上的一次开创性结合。”刁乃成医师表示,“我们借助云端协作技术,打破地域限制,将国内先进的数字骨科经验毫无保留地引入几内亚,为当地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疗队队长王宾表示,此次手术不仅填补了几内亚在AI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为未来骨科机器人手术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后续医疗队将在当地推动建立“中几数字骨科联合实验室”,通过技术共享、学术交流、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持续提升几内亚的医疗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