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从乡村联合诊所到三甲医院,这家医院探索中西医结合发展“深圳模式”
作者:秦宇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5-03-05 [医疗] [医疗资讯]
在深圳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土地上,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用70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发展之路——

1954年5月,在有“中国蚝乡”之称的广东省宝安县(现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乡老街的一间祠堂里,7名心怀仁心的乡医,毅然创办了宝安县沙井乡联合诊所。在那个医药资源并不富裕的年代,这7名乡医凭借着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周边百姓提供着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他们不仅诊治常见疾病,还常常走村串户,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送医上门。在简朴的条件下,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也为医院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当时的他们肯定没有想到,70年后,这个乡村联合诊所会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2024年10月10日,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揭牌。

 

 

  • 走上中西医结合之路
  •  

1955年3月29日,宝安县政府批准设立“宝安县沙井乡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沙井乡“联合诊所”与“中医联合诊所”合并,自此以后,中医药就成了医院的一大特色。虽然医院几度更名,但是中医药特色一直保持了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安县沙井联合诊所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升格为公社卫生院和地段中心卫生院。在这一过程中,医院在医疗技术、科室设置、设备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1962年,医院成功开展腹部外科手术,这一突破标志着其医疗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此后,医院陆续购置了X光机、心电图机等设备,开设了放射科、检验科等科室,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检查和诊断服务。同时,医院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不断充实医疗队伍。1969年,医院因应用中草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取得显著疗效,受到国务院嘉奖。1994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它成功晋升成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

 

1969年,沙井公社卫生服务站貌。

 

2017年,医院积极响应基层医疗集团化改革的号召,牵头组建深圳市宝安第二人民医院(集团),实行“院办院管”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模式,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2018年,医院迎来了重要的转型时刻,更名为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这一转型并非偶然,而是医院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转型后,医院全面实施中西医结合战略,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和科研教学等方面加大投入,致力于打造具有鲜明中西医结合特色的现代化医院。

为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医院积极引进中医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建立名中医工作室,邀请省级名中医和国医大师定期坐诊、带教,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中医诊疗服务。同时,医院加强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推动中医与西医在临床诊疗中的深度融合,提高了对疑难病症的诊治水平。

 

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石学敏院士(前左二)带徒教学。

 

经过全院干部职工的努力,医院于2021年正式通过国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这不仅实现了几代医务工作者的夙愿,更标志着医院在学科建设、医疗质量、科研教学等领域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站在“三甲”新坐标上,医院依托现代化管理体系与服务基层的定位,以中西医结合服务为特色,为百姓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开启全新篇章。

 

 

  • 打造中医药特色专科集群

 

如今,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拥有众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专科,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形成了显著的特色和优势。

该院急诊科作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承担着深圳西部片区大量急性胸痛、急性卒中和急性创伤等急危重症患者的首诊救治工作。科室秉承“救急救重、生命优先、中西并重”的救治理念,打造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一体化急救模式,形成了中风、卒心痛、异位妊娠、呕血等六大优势病种,并开展针灸、穴位贴敷、耳穴压豆、中药热奄包、中医定向透药治疗等常见中医诊疗项目。在救治过程中,医生们擅长运用“针药并用、内外兼治”的中医治疗方法,将醒脑开窍针刺法、透药治疗等中医特色急救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急危重症中医药使用率达到100%。医院率先在华南地区开展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静脉溶栓及取栓超早期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围绕中医优势病种创新性提出“清宣为主、扶正为要”的重症肺炎治疗理论,建立了“预警系统—治未病中心—医防融合—区域”闭环管理模式,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作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广东省“十四五”省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心血管病科也是该院专科建设的重点科室,科室在深圳市内率先开展冷激光、药物球囊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等国内领先新技术,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心系疾病的临床和科学研究。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危重症诊疗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CAG)、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等多项先进的介入诊断治疗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率达到98%,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达98%以上。

此外,医院的脑病科、骨伤科、康复医学科、肺病科、妇科等专科也各具特色。脑病科在超早期或早期脑中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突破了取栓后不针灸的固有理念,在脑中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帕金森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效果显著。骨伤科在骨质疏松防治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擅长以超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指(肢)体离断再植再造等手术。康复医学科秉承“中西医并重”的建科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治疗服务。肺病科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面成果显著,首创慢性咳喘病“一证一方,内外兼治”的诊疗体系;成立了肺结节专病门诊,通过多学科联合会诊(MDT)模式为患者提供从肺结节发现、中医药干预、微创消融、术后康复的全链条服务。妇科在生殖外科疾病诊疗、宫腹腔镜微创手术等方面技术精湛,将中西医结合应用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治疗等领域。

现在的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将“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探索中西医融合发展模式”作为医院发展的关键任务,精中融西、守正创新,让中医药特色成为了医院的闪亮“名片”。

 

 

  • 构筑中西医科研高地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陈旭表示。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医院积极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提供广阔的晋升空间和优厚的待遇。同时,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和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活动,不断提升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此外,医院还柔性引进了22个高层次技术协作团队,建立了国医大师、岐黄学者等18个名中医工作室,柔性引进8个市、区政府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高层次医学团队,为医院的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

目前,医院在职员工达2092人,其中博士58人(含博士后6人)、硕士437人,高级职称327人;拥有国家中医临床优秀人才3名,省级名中医1名,省级杰青医学人才和杰出护理工作者1名,深圳市中医药领军人才2人,市卫生健康“菁英人才”11人,市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4人,市中医药优秀人才1人,市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2人。医院还培养了深圳市“菁英人才”8名,深圳市“雏鹰人才”10名,中医药师承教育继承人59名。

2024年,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还新增了一个身份——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目前,该院还是广东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项目,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广东省社区与公共卫生、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深圳市中医专科护士与护理技术培训基地以及中南大学和广东医科大学检验专业学生培养基地,湖南医药学院和韶关学院医学院“3+2”模式教学医院,承担着省内外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临床教学实习任务,以及专业人员规范化培训之重任。

医院将自身优秀的临床条件和人才资源转化成先进的教学设施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科研方面,医院依托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中医药高层次团队,发挥专科优势,深耕临床科研。医院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中心,现有7个科研PI团队。在科研项目上,2021~202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5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广东省中医药局项目11项;近4年发表SCI论文70篇(总影响因子339.543),科技论文33篇,统计源期刊46篇,参编医学专著23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8项,获批实用专利68项。这些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医院学科的发展,也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 构建社康中心基层服务体系

 

在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发展版图中,基层社康中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该院院长庄加川介绍,医院积极响应并实施国务院提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新机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医院按照“1+N+M”模式成立城市医疗集团,目前拥有1总院+1家社区医院+36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站,服务辐射面积64平方公里,服务人口逾150万。其中,和一社康中心、沙头社康中心以及黄埔社康中心作为区域社康中心各具特色,与其余34家社康机构共同构建起了覆盖广泛、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保障。

和一社康中心集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质服务广东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项荣誉于一身,中心开展的服务丰富多样,包含全科、妇科、口腔、中医康复等多个领域,还提供医学检验、B超等医技功能检查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双向转诊,方便患者预约院部大型检查,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老年健康管理,推出特色家庭医生服务,由专业团队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沙头社康中心以全科诊疗为基础,中医、康复为特色,涵盖多专科服务,通过检验、超声、放射等支撑,做实医防融合,满足居民健康需求。黄埔社康中心可以提供预防保健、医疗救治、中医康复等综合服务,涵盖多个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其特色在于开设中医特色专科门诊,邀请名中医和院内专家定期巡诊,以“醒脑开窍”针法为主导提供一站式中医药服务。

这三家区域社康中心为代表的社康医疗机构共同构成了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坚实的基层服务体系。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相互补充,覆盖了不同区域的居民,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医疗需求。在服务内容上,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居民的健康,提供了从基本医疗服务到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在人才培养和医疗资源共享方面,各社康中心与医院本部紧密合作,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医疗水平,还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特色服务建设,在双向转诊、全专协同以及全周期健康保障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基层社康中心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缓解就医压力、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构建基层医疗服务的新格局做出了积极贡献,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推进,成为了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庄加川表示,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服务模式的创新,这些社康中心有望在基层医疗服务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居民的健康福祉添砖加瓦。

 

 

  • 打造中西医结合“深圳模式”

 

展望未来,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按照深圳市医疗卫生事业布局规划,医院将加快内涵建设及人才培养,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到“十四五”末,力争将医院打造为国际、智慧、人文的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成深圳市中西医结合的医疗高地、粤港澳大湾区中西医结合先行示范医院,打造中西医结合传承创新发展的“深圳模式”。

该院书记陈旭表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医院将继续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重点学科和专科的影响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同时,持续推进科研创新,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前沿性的科研项目研究,提高医院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医院二期扩建将于2025年交付使用,届时总院建筑面积达29.46万平方米,总床位达1500张。”想到医院的未来,陈旭满心期待,他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该院将继续秉承“仁心修身,仁术济世”的院训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探索中西医融合发展新模式,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守护百姓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图片

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期效果图。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