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月4日电 (记者张佳欣)根据一项针对700多名70岁以上老年人在3年内进行的临床试验数据分析,每日摄入1克Omega-3或许能减缓人体的生物衰老速度。相关成果3日发表于《自然·衰老》杂志。
包括瑞士苏黎世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在内的国际团队,利用被称为表观遗传时钟的分子生物学工具,计算了瑞士777名70岁及以上老年人在临床试验期间衰老速度的变化情况。
在该临床试验中,团队测试了8个不同组别,参与者在3年内每日摄入2000国际单位(IU)的维生素D,和/或每日摄入1克Omega-3,和/或每周3次参与30分钟家庭锻炼计划。
对血液样本分析后,团队发现,摄入Omega-3可适度减缓多个表观遗传时钟的生物衰老。这一发现与参与者的性别、年龄或体重指数无关。其中一项测试表明,将Omega-3、维生素D和锻炼结合起来效果更佳。
结果还显示,在3年内,这3种干预手段结合起来对降低癌症风险和预防虚弱状况的影响最大。每种干预手段都通过不同但相关的机制发挥作用,当它们结合起来时,会相互强化,从而产生更强的整体效果。
但这项工作的一个关键局限性在于缺乏生物衰老的标准化测量方法,同时,瑞士参与者样本也不能代表全球7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平均水平。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堪培拉2月4日电(记者章建华 梁有昶)澳大利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局4日发布公报说,该机构领导的一项国际研究发现,白血病等多种癌症与使用手机没有关联。研究报告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际环境》杂志上。
公报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编撰一份关于无线电波暴露对健康影响的环境卫生标准专论。这是澳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局受世卫组织委托开展有关使用手机与癌症联系的系统性评估后发布的第二份报告。2024年9月发布的第一份评估报告显示,脑癌和其他头颈部癌症与手机使用之间无关联。
此次评估报告参考了5000多份研究成果,并在最终分析报告中采纳了其中26份。结果发现,手机辐射与白血病、淋巴瘤、甲状腺癌、口腔癌等多种癌症之间没有关联。
这两份研究报告的通讯作者、澳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局专家肯·卡里皮迪斯说,新研究评估了手机使用、信号塔、无线电波职业暴露与各种癌症关联的所有可用证据。研究团队考虑了所有其他癌症,“但只能准确评估出,手机无线电波暴露与白血病、淋巴瘤、甲状腺癌和口腔癌等癌症没有关联”。
不过,卡里皮迪斯表示,研究团队无法像脑癌与手机相关性调查结果那样确信此次结果,原因是把其他癌症和无线电技术设备辐射联系起来的证据没有脑癌那么多,“和脑癌与手机的相关性研究相比,其他癌症没能得到如此长期广泛的研究”。
研究团队表示,希望此次研究能丰富关于无线电技术与癌症关系的知识体系。澳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局“将继续对现有科学证据开展研究和评估,以支持(制定)无线电波暴露标准,(提出)公共卫生建议”。
来源:北京青年报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春节假期结束,目前北京市仍处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近日,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相关的多个词条冲上热搜,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到底应该怎么吃?相关专家提示:奥司他韦是针对流感病毒的药物,对于非流感病毒的感染治疗是无效的,不能盲目使用和滥用。非流感病毒感染时服用奥司他韦不仅无效,而且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流感治疗要抓住48小时黄金期
据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本市主要流行的流感病毒包括甲型H1N1、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
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或体质虚弱者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专家表示,针对甲流有很好的治疗办法,但要尽早用药,从出现症状到用药的时间间隔越短,药物起效时间就越快。临床上常说,要“抓住48小时治疗黄金期”。
目前专门针对流感病毒的特效药物就是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能够快速起效,阻止病毒复制,迅速缓解症状。治疗过程中,除了抗病毒药物,还可以选择解热镇痛药缓解发热、全身酸痛等不适,加上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可以尽快远离甲流的侵扰。
建议市民家中常备解热镇痛药
奥司他韦用于成人和1岁及1岁以上儿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疗。建议发病后48小时之内,成人和13岁以上青少年口服每次75毫克,一天两次,连用5天;1—12岁的儿童,建议按照体重剂量表来服用。奥司他韦为处方药,须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服用,不能盲目使用和滥用。
玛巴洛沙韦用于健康的成人和5岁及以上儿童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或存在流感相关并发症高风险的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流感患者。因其在人体内持续作用时间更长,全程仅需一次给药。通常体重40—80公斤,一次用药40毫克即可。体重大于80公斤的患者剂量加倍,需要一次服用80毫克,同样建议发病后48小时内服用效果更好。专家建议,需要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药物。
此外,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提示,除了抗病毒治疗之外,市民家中也可以常备一些对症药物,如解热镇痛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复方感冒药中有解热镇痛成分,一定要看清说明书,不要重复使用。”
奥司他韦对非流感病毒无效
北医三院相关专家提醒,奥司他韦并非万能,它是针对流感病毒的药物,对于非流感病毒的感染治疗是无效的,在服用前需要确认是否感染流感病毒。在非流感病毒感染时服用奥司他韦不仅无效,而且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以及头痛等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
抗流感药物哪些人不建议服用?关于奥司他韦:对奥司他韦制剂过敏的人群应禁用。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用药要遵医嘱,权衡利弊之后再决定是否能用。奥司他韦颗粒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1岁及以下儿童,使用不宜超过五天。
关于玛巴洛沙韦:对玛巴洛沙韦过敏的患者应禁用。妊娠期女性应避免使用,因为对其潜在风险尚未可知。哺乳期女性服用时应停止哺乳或避免服用。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吴佳佳
营养保健品成节日礼赠“顶流”,体检套餐成银发族热门礼物……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持续提升,今年春节期间,消费者购买健康类产品的热度上涨,购买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特征,健康消费市场扩容提质。
“近年来,‘好吃、好看、健康’已成为年轻人的主流消费理念,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了解食品配料表,开发健康烘焙食品成为技术关键点。”苏州稻香村品牌部经理张静介绍,他们与中华老字号企业联合研发“药食同源”的养生糕点礼盒,提升“国潮+健康”产品数量,糕点产品整体销量比去年明显增长。
低脂、低糖、低钠、高蛋白的健康食品成为消费者年货新选择。北京消费者黄琳在采购年货食品时特别注意食品成分表和营养标签。“含有大量添加剂和高脂、高糖、高盐的食品会带来慢性病隐患,我在购买年货时会注意避免这些食品”。
各类养生保健年礼也成为馈赠亲友的热门之选。今年春节前夕,“送健康”“囤健康”已成为老中青三代的共同选择,其中30岁至35岁用户为消费主力,占比近30%。阿胶类产品依然是春节礼赠“顶流”,相关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3倍。用户选购春节健康礼时,还倾向于大品牌或老字号品牌。春节前夕,北京同仁堂川贝母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倍。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是家人关注的重点。电商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银发族是新年“收礼大户”。“新年我给爸妈购买了高端体检套餐。”今年40岁的柳芳告诉记者,“做子女的最想看到的莫过于父母身体健康。他们年纪大了,一定要重视健康管理。”智能可穿戴设备也是青年人送长辈的热门产品。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12月15日至2025年1月15日,该平台上带有健康监测功能的智能手环销量同比增长235%。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健康类年货消费也逐渐从线下转到线上,购买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其中,异地为家乡亲友下单送健康礼的“礼比人先到”模式成为年轻人首选。近年来,医药新零售平台叮当快药春节期间滋补保健类零售订单显著增长。
“‘过年送健康’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和潮流,传递了健康至上的生活理念。”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张中朋表示,随着消费者健康消费意愿进一步释放,我国消费结构还会持续优化升级,健康消费也会相应提速,必将推动健康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钱铮
与2024年年底流感暴发式扩散相比,日本进入新年以来,新增流感病例总体呈减少趋势。至1月底,日本流感流行已恢复至往年同期水平,但专家提示仍不能掉以轻心。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4日公布的2025年第四周(1月20日至26日)流感数据显示,日本全国约5000个定点医疗机构共报告流感病例约5.46万例,平均每个机构报告11.06例,比前一周的平均每个机构18.38例减少近40%,比2024年最高峰时期(12月23日至29日)的平均每个机构64.39例大幅减少82.8%。
日本流感季通常从9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天,厚生劳动省和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每周通报流感相关数据。从2024年10月21日至27日这一周起,日本新增流感病例数连续10周增长;在12月16日至22日这一周达到流感流行警报级别,即平均每个定点医疗机构报告30例以上病例;在12月23日至29日这一周的机构平均报告病例数达到警报级别的两倍多,这是1999年开始采用现行统计方法以来的最高纪录。
进入2025年以来,日本全国定点医疗机构报告的新增流感病例数明显回落。今年前四周平均每个定点医疗机构报告病例数分别为33.82例、35.02例、18.38例和11.06例。从过去10年的流行水平来看,第一周和第二周新增病例数仍明显高于往年,第三周和第四周已恢复到往年水平。
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数据显示,截至1月26日,日本本次流感季全国累计报告流感病例总数推算为952.3万例。
专家认为,虽然新增流感病例数正在减少,但日本当前流行的主要是甲型流感,不排除今后几个月乙型流感流行、导致新增病例数再度攀升的可能性。
日本2024年至2025年流感季另一个特点是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重合,两种呼吸道传染病的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使得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止咳药氢溴酸右美沙芬等在日本出现严重供应不足。另外,抗流感病毒药物奥司他韦(达菲)也是供不应求。
此外,日本各地医院床位不足的状况仍在延续。虽然近期比前一段时间有所改善,但冬季同时是脑卒中、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高发期,医院病房压力大。东京郊区一家医院的副院长接受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采访时说,流感患者接收高峰期已过,但患者康复需要时间,很多人不能马上出院,预计病床吃紧状况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日本静冈县感染症管理中心主任后藤干生接受《产经新闻》采访时提示日本民众,如果出现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但不严重,与其冒着交叉感染风险去医院,不如先在家静养。休养时保证饮食营养和充分水分摄入,也可以服用一些非处方退烧药等。如果静养两三天后仍然不退烧且头疼、咳嗽等症状加剧,或者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超过两周,建议还是去医院就诊。
后藤干生认为,防止感染流感和发展成重症的有效方法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一般进入10月份就要抓紧接种。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记者获悉,日本栃木县下野市3日表示,在该市市内公园的自来水中检测出超过国家暂定标准值的有机氟化物(PFAS)。不过,市政府称不会立即对健康造成影响,不会限制作为饮用水使用。
去年,栃木县内的宇都宫市和真冈市的井水中也检测出超标的有机氟化物(PFAS)。
PFAS是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等多种有机氟化合物的总称,广泛应用于多种工业产品。PFAS不易分解,其中的某些物质被证明会在环境和人体中积累,导致健康问题。(总台记者 林博翰)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金边1月30日电 柬埔寨拉达那基里省卫生当局报告称,当地时间1月29日该省一村庄发生食物中毒事件,致使3名村民死亡以及2人送医急救。
据《高棉时报》30日援引当地卫生部门消息报道称,受害村民29日在聚餐时饮用自制米酒,之后他们出现腹痛、呕吐、呼吸困难以及眼睛发红等症状。
当局报告称,该事件造成3名村民不幸死亡,另有2名受害者被送医急救。此间“新鲜新闻”报道,目前执法人员已将米酒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
在实验室检测结果出来之前,当局下令该省米酒厂商暂停生产和销售活动。
价格低廉的自制米酒在柬埔寨农村婚宴及节日聚会广受欢迎,但由于监管缺失等原因,当地“毒米酒”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加德满都2月5日电 (记者 崔楠)尼泊尔政府4日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HPV疫苗接种计划,预计将为超过168万名10至14岁少女接种疫苗,以预防宫颈癌等相关疾病。
尼泊尔总理奥利当日在首都加德满都出席启动仪式,并向卫生工作者赠送疫苗接种材料。
本次接种计划由尼泊尔卫生与人口部牵头,并得到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的支持,将于2025年2月4日至18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据悉,尼全国共有18900所学校被指定为疫苗接种中心,另有8200家医疗机构将为民众提供接种服务。
尼泊尔卫生与人口部表示,宫颈癌是尼泊尔女性第二大常见癌症,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
此外,据多家尼泊尔媒体报道,尼泊尔政府计划在此次大规模接种后,将HPV疫苗纳入该国常规免疫计划,以持续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完)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加沙地带卫生部门1月31日发表声明说,首批伤病员将于2月1日通过拉法口岸撤离加沙地带。
声明说,撤离行动旨在为加沙地带的伤员和重症患者提供医疗救助,将在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有关方面协调监督下进行。
世界卫生组织同一天发表声明,对此次通过拉法口岸撤离50名伤病员表示欢迎。世卫组织称这是自2024年5月拉法口岸关闭以来首次进行伤病员撤离行动。声明同时表示,预计仍有12000至14000名伤病员需要被转送至加沙地带以外地区接受治疗。
据哈马斯官员和消息人士透露,停火协议规定,在哈马斯释放所有以色列女兵和女性平民被扣押人员后,将允许伤病员从拉法口岸离开加沙地带。斡旋方已通知哈马斯,以色列已同意在当天完成第四批被扣押人员交换后进行伤病员撤离工作。加沙地带人员进出一直受到以色列方面的严格限制,未经以方批准,任何人都不能离开加沙地带。
拉法口岸位于加沙地带南部,与埃及接壤,是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运入加沙地带的主要通道。2024年5月初,以军控制拉法口岸加沙地带一侧,埃及方面随后指出以军行动对援助人员和车辆构成安全威胁,拒绝配合以方将物资从口岸埃方一侧运入加沙地带。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的加沙地带停火协议于今年1月19日开始生效后,埃及立即重新开放了拉法口岸,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经过以色列方面的检查后得以进入加沙地带。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2月4日电 坎帕拉消息:乌干达卫生部、世卫组织和其他合作伙伴当地时间2月3日启动了全球首个针对苏丹型埃博拉病毒的疫苗试验。
当地时间1月30日,乌干达卫生部宣布,该国时隔两年再次出现埃博拉疫情,位于首都坎帕拉地区的一名护士因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
世卫组织方面发布的声明说,此次疫情暴发后,乌干达当地主要研究人员在世卫组织和其他合作伙伴的支持下,在4天内为试验做好准备。这是首个针对苏丹型埃博拉病毒的疫苗临床疗效试验。
路透社报道,此次试验将主要针对确诊病例的接触者。
另据美联社报道,2月3日,死亡护士的亲属中又有两人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目前乌干达政府正在调查疫情的源头,由于坎帕拉地区约有400万高度流动的人口,防疫工作将面临极大困难。
据乌干达卫生部透露,截至目前至少已确定234名与本次疫情有接触的人。经调查,死亡的护士曾在坎帕拉郊外的一家医院寻求治疗,后来又前往该国东部的姆巴莱,也曾向一名传统治疗师寻求帮助。
乌干达曾多次报告埃博拉疫情。该国上次埃博拉疫情发生于2022年9月至2023年1月期间。
来源: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
1月30日,乌干达卫生部发布消息称,乌首都坎帕拉穆拉戈转诊医院1月29日发现1例感染埃博拉苏丹病毒并死亡病例。该病例此前曾在瓦基索区、姆巴莱市等地医院就诊。乌政府已启动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应对机制。
据了解,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主要传染源。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患者急性起病,出现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症状,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出血,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
鉴于上述,驻乌干达使馆提醒在乌中国公民密切关注当地疫情,加强个人防护,切勿接触高危易感动物及确诊、疑似和密切接触人员,避免前往易感场所,谨慎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注意食品和起居环境卫生安全,及时消毒,勤洗手,不吃生食,做好防范。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乌干达急救电话:+256-112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24小时):
+86-10-12308;+86-10-65612308
驻乌干达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
+256-703886882
中国援乌医疗队电话:+256-743272297
中乌友好医院电话:+256-41428974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阿比让1月31日电(记者张健)科纳克里消息:几内亚健康和公共卫生部长奥马尔·迪乌埃·巴30日宣布,经世界卫生组织认证,该国成功消除非洲人类锥虫病。
他表示,几内亚已达到世卫组织设定的消除该疾病的标准,即在所有流行地区每万人中少于1例。非洲人类锥虫病对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显著,不仅损害个体健康,还降低生产力,并给医疗系统带来额外负担。
世卫组织29日发表声明说,非洲人类锥虫病是几内亚消除的第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病,标志着该国公共卫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几内亚总理阿马杜·乌里·巴说:“我们对成功消除这种病感到非常高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制定目标,确保彻底根除几内亚所有被忽视的热带病。”
非洲人类锥虫病又称昏睡病,由采采蝇传播。这种昆虫叮咬人时,会将携带的锥体寄生虫注入人体内,感染患者大脑,使其出现嗜睡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阿比让1月30日电(记者张健)尼亚美消息:尼日尔公共卫生部长加尔巴·哈基米30日宣布,尼日尔已正式消除盘尾丝虫病,成为非洲首个消除这种病的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当天发表声明说,祝贺尼日尔达到消除盘尾丝虫病的标准,成为世界上第五个、非洲第一个被世卫组织认证为已阻断盘尾丝虫病传播的国家。前四个消除这种病的国家均位于美洲,分别为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和墨西哥。
世卫组织表示,盘尾丝虫病曾给最贫困的人群带来巨大的痛苦,尼日尔的成功再次证明我们在抗击被忽视的热带病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为仍在与这种病作斗争的其他国家带来希望。
盘尾丝虫病,是由盘尾丝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通过黑蝇的反复叮咬传播。这种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绝大多数感染者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