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中医治疗
2024-10-10 [中医临床]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典型的排便习惯异常可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同时可有腹胀/腹部膨胀的症状。我国普通人群IBS总体患病率为1.4%~11.5%,以30~59岁人群多发,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目前认为各种因素引起的“脑-肠轴”失调导致相应病理生理机制的改变可能是产生IBS症状的关键,其他因素包括胃肠道动力改变、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免疫激活及肠道微生态改变等。

 

西  医  诊  断

临床表现:IBS的典型症状根据其分型的不同,主要包括腹痛、腹泻、便秘等。可合并烧心、上腹痛、早饱、恶心、餐后饱胀等上消化道症状,也可伴有疲倦、头痛、胸闷、潮热、心悸、背痛、尿频、尿急、性欲减低等胃肠外症状。部分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异常。临床检查多无明显阳性体征。

诊断标准:IBS西医诊断标准(罗马Ⅳ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近3个月内平均发作至少每周1日,伴有以下至少2项:1)与排便相关;2)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3)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相关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将IBS定义为: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通过临床常规检查,尚无法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其在概念中保留了腹胀、腹部不适症状,可供临床参考。

根据患者粪便性状的不同,使用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将IBS分为四种亚型,分别是IBS腹泻型(IBS-D)IBS便秘型(IBS-C)IBS混合型(IBS-M)IBS不定型(IBS-U)

IBS中医病名根据当前主要症状的不同,可参考“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的治疗。其中以腹痛、腹部不适为主症者,属于中医学“腹痛”范畴;以大便粪质清稀为主症者,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属于中医学“便秘”范畴。

 

 

中  医  病  因  病  机

IBS的致病因素有饮食所伤、情志失调、感受外邪以及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弱等。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进食寒凉、炙煿食物,或饮食不洁,可损伤脾胃,导致气机失调;忧思恼怒,肝气失疏或肝火犯胃,使气机升降失司;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外邪侵袭或引动内邪,脾胃运化失常;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脏腑失养。上述因素均可导致脾胃气机不利,表现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或兼腹泻,或兼便秘等IBS症状。

IBS的病位在肠,其发病主要与肝、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与心、肺亦有一定关系。

肝失疏泄、脾胃失和是IBS基本病机。肝气郁滞不通,疏泄不及,则脾胃升降之气壅阻中焦,阻塞不畅,发为腹痛。肝郁脾虚是IBS-D的主要病机,肝失条达,脾虚失运,水湿并走肠道而发泄泻;或病久及肾,导致脾肾两虚、虚实夹杂,使疾病迁延难愈。IBS-C病机为肝失疏泄,肠道传导失司;肝气失疏,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受阻则致大便排出不畅;或肠道实热,热盛阴伤,肠失濡润,通降失司;或年老体弱,久病及肾,或兼肺气不足,推动无力,导致便秘。IBS-M常表现为寒热错杂,寒偏盛时易腹泻,热偏盛时多便秘。

※  辨  证  论  治  ※

IBS的治疗应当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IBS-D、IBS-C、IBS-M及IBS-U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目标是消除患者的顾虑,缓解症状,减少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IBS腹泻型(IBS-D)

1.肝郁脾虚证

主症:1)腹痛即泻,泻后痛减;2)发作与情绪变化有关。次症:1)胸胁胀闷;2)嗳气食少;3)身倦乏力。舌脉:舌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加减。药物组成:麸炒白术9~12g、白芍12~15g、防风6~9g、陈皮6~9g等。

加减:若肝郁气滞,胸胁脘腹痛甚者,加北柴胡6~9g、延胡索6~9g、香附6~9g疏肝理气;脾虚明显,神疲食少者,加黄芪15~30g、党参12~15g、茯苓12~15g健脾益气;久泻不止者,加乌梅6~12g、五倍子3~6g、诃子6~9g涩肠止泻。

中成药:痛泻宁颗粒,每次1袋(5g/袋)口服,每日3次。气滞胃痛颗粒,每次1袋(5g/袋)口服,每日3次;气滞胃痛片,每次6片(0.25g/片)口服,每日3次。

2.脾虚湿盛证 

主症:1)餐后大便溏泻;2)腹痛肠鸣。次症:1)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2)神疲倦怠;3)纳差。舌脉: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治法:健脾化湿。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党参12~15g、麸炒白术9~12g、茯苓12~15g、莲子肉6~9g、薏苡仁12~15g、砂仁3~6g(后下)、桔梗3~6g、白扁豆12~15g、山药15~30g、炙甘草6~9g等。

加减:若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者,加吴茱萸3~6g、肉桂3~5g以温中散寒止泻;若湿邪偏重,肠鸣腹满、小便不利者,加泽泻3~6g、猪苓6~12g等淡渗利湿;若脾气虚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者,加黄芪15~30g等健脾益气。

中成药:人参健脾片,每次4片(0.25g/片)口服,每日2次;人参健脾丸,每次2丸(6g/丸)口服,每日2次。参苓白术颗粒,每次1袋(6g/袋)口服,每日3次。

3.脾肾阳虚证 

主症:1)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2)腹部冷痛,得温痛减。次症:1)腰膝酸软;2)大便或有不消化食物;3)形寒肢冷。舌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

治法:温补脾肾。

主方: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药物组成:炮附片6~9g(先煎)、党参12~15g、麸炒白术9~12g、干姜6~9g、五味子3~6g、补骨脂6~9g、肉豆蔻6~9g、吴茱萸3g、炙甘草6~9g等。

加减:若肾阳虚衰明显者,加淫羊藿9~15g、肉桂3~5g温肾助阳;内寒腹痛者,加花椒3~6g、小茴香3~6g散寒止痛;若中气下陷,久泻不止、甚至滑脱者,加黄芪15~30g以益气升清或合用补中益气汤。

中成药:四神丸,每次1袋(9g/袋)口服,每日3次。固本益肠片,每次8片(0.32g/片)口服,每日3次。

4.大肠湿热证 

主症:1)腹痛即泻,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2)大便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次症:1)脘腹不舒;2)烦热口渴或渴不欲饮;3)口干口黏。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减。药物组成:葛根12~15g、黄芩6~9g、黄连3g、炙甘草6~9g等。

加减:若伴口苦者加龙胆3~6g、栀子6~9g以清肝泻火;口干口渴者加用天花粉12~15g、麦冬9~12g、乌梅6~12g养阴生津;若夹食滞,脘腹胀满者,加炒山楂12~15g、炒神曲12~15g、炒麦芽12~15g消食导滞。

中成药:葛根芩连丸,每次1袋(3g/袋)口服,每日3次。香连片,每次5片(0.3g/片)口服,每日3次。枫蓼肠胃康颗粒,每次1袋(8g/袋)口服,每日3次。

 

IBS便秘型(IBS-C)

1.肝郁气滞证 

主症:1)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而不得出;2)胸胁痞满胀痛。次症:1)肠鸣矢气;2)嗳气频作;3)情绪不畅时症状明显。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行气导滞。

主方:六磨汤加减。药物组成:沉香3g(后下)、木香6g、槟榔9g、乌药6~9g、枳实6~9g、生大黄6~9g(后下)等。

加减:若腹痛胀甚者,加北柴胡6~9g、厚朴6~9g疏肝理气;气郁化火,舌红苔黄者,加栀子6~9g、郁金6~9g、牡丹皮6~12g清肝泻火;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者,加合欢皮6~12g、北柴胡6~9g、白芍12~15g疏肝解郁。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每次2支(10ml/支)口服,每日3次。

2.大肠燥热证 

主症:1)大便干结,数日一行;2)腹胀腹痛,按之明显。次症:1)口干口臭;2)面红心烦;3)小便短赤。舌脉: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治法:清肠泄热,润肠通便。

主方:麻子仁丸加减。药物组成:火麻仁12~15g、白芍12~15g、枳实6~9g、生大黄6~9g(后下)、厚朴6~9g、苦杏仁6~9g、白蜜适量。

加减:若伴大便干结坚硬者,加芒硝6~10g软坚通便;津伤明显,口干舌燥者,加北沙参6~9g、麦冬9~12g、生地黄12~15g以滋阴生津;若兼郁怒伤肝,心烦失眠者,加牡丹皮6~12g、瓜蒌12~15g、决明子12~15g以清肝通便。

中成药:麻仁润肠丸,每次1丸(6g/丸)口服,每日2次。六味能消胶囊,每次2粒(0.45g/粒)口服,每日3次;六味能消丸,每次3~4丸(0.3g/丸)口服,每日2次。清肠通便胶囊,每次2~4粒(0.3g/粒)口服,每日2~3次。

3.阴虚肠燥证 

主症:1)大便硬结难下,如羊屎状;2)少腹疼痛或按之胀痛。次症:1)口干;2)形体消瘦;3)潮热盗汗。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泻热,润肠通便。

主方:增液汤加减。药物组成:麦冬9~12g、生地黄12~15g、玄参12~15g等。

加减:若伴口干面红、心烦盗汗者,加知母6~12g、天冬6~12g以养阴清热;胃阴不足,口渴纳减者,加石斛6~12g、玉竹6~12g滋养胃阴;便秘干结如羊屎状,加火麻仁12~15g、瓜蒌仁12~15g增强润肠之力。

中成药:滋阴润肠口服液,每次1~2支(10ml/支)口服,每日2次。

4.脾肾阳虚证 

主症:1)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2)腹中冷痛,得热则减。次症:1)小便清长或不利;2)四肢不温;3)面色㿠白。舌脉: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肾润肠通便。

主方:济川煎加减。药物:当归9~12g、牛膝6~9g、肉苁蓉6~9g、泽泻3~6g、升麻3~6g、枳壳6~9g等。

加减:若伴神疲纳差者,加黄芪15~30g、党参12~15g补脾益气;腹中冷痛、排出不畅者,加肉桂3~5g、白芍9~12g温中散寒,缓急止痛。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每次1支(20ml/支)口服,每日3次。

5.肺脾气虚证 

主症:1)大便干或不干,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2)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次症:1)面白神疲;2)肢倦懒言;3)便后乏力。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气润肠通便。

主方:黄芪汤加减。药物:黄芪15~30g、陈皮6~9g、火麻仁12~15g、白蜜适量。

加减:若气虚明显者,可加党参12~15g、麸炒白术9~12g补中益气;排便困难、腹部坠胀者,加升麻3~6g、北柴胡6~9g、党参12~15g升提阳气;脘闷纳少者,加炒麦芽12~15g、炒山楂12~15g、枳壳6~9g和胃消导。

中成药:补中益气颗粒,每次1袋(3g/袋)口服,每日2或3次。

 

IBS混合型(IBS-M)

寒热错杂证

主症:1)腹痛伴排便,腹泻便秘交作;2)便前腹痛,便后减轻;3)腹胀或肠鸣。次症:1)口苦或口臭;2)肛门下坠;3)排便不爽。舌脉: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或弦滑。以上各分类证型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证型。

治法:平调寒热,益气温中。

主方:乌梅丸加减。药物组成:乌梅6~12g、细辛3g、干姜6~9g、黄连3g、当归9~12g、炮附片6~9g(先煎)、花椒3~6g、桂枝6~9g、党参15~18g、黄柏6~9g等。

加减:若伴口苦者,加龙胆3~6g、栀子6~9g清肝利胆;便溏者,加白扁豆12~15g、苍术6~9g健脾燥湿;伴排便困难、腹胀者,加木香3~6g、枳实6~9g行气导滞。

中成药:乌梅丸,每次2丸(3g/丸)口服,每日2或3次。

 

 

摘自:卞立群,黄绍刚,魏玮,等.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4)[J].中医杂志,2024,65(18):1948-1956.DOI:10.13288/j.11-2166/r.2024.18.017.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