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药香满巴渝
作者:何军林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4-08-28 [医疗] [医疗资讯]
近年来,重庆市依托优势资源加快推进中药全产业链融合,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时值暑期,走进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乌杨街道凉亭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数百亩药用银杏摇曳多姿,工人们正穿梭在银杏林间为银杏树进行除草、修剪、追肥……在今天的重庆,大大小小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遍地开花,让巴渝大地飘满“药香”。

 

 

  • 因地制宜:种药材发“药财”

“我们这里土地零散,地势不平。”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临溪镇新街村村干部谈及村里曾经的土地条件时直摇头,“过去因为土地多为坡地,耕作难度大且作物较普通,导致种植成本高、收益低,村民纷纷外出打工。”

怎么才能让土地不荒,还能提高收入?几年前,新街村两委新班子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四川、湖北以及周边区县学习,同时邀请专业人员对村里的土壤、气候进行实地考察,最终证实新街村的气候和土质适合中药材种植,尤其适合种植石菖蒲。

据了解,石菖蒲可用于治疗癫痫,市场需求大,同时对种植技术要求不高,每年只需进行简单的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适合在村老人种植。同时,石菖蒲还可与玉米、油菜等高秆作物进行套种,避免耕地“非粮化”问题,实现“一地多收”。

“我们村两委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后,认为石菖蒲种植前景较好,随即召集全村农户召开石菖蒲产业推介会,出台奖补政策,对愿意种植的农户每亩每年奖励200元。”新街村村干部回忆道,但此举当时遭到许多农户的反对,大家表示自己既没经验也没技术,万一效果不好还要耽误收成。为打消农户顾虑,村两委多次组织动员会,详细解说种植技术,并请经验丰富的农户分享心得,最终有70余家农户共同提供165亩土地试种。

从外地返乡的谭祥生便是其中一员。他拿出自家的两亩地作为试验田,石菖蒲种下后,他精心管护,并向有种植经验的农户积极请教技术要点。“2022年,我种植的石菖蒲迎来收获,经济效益高达7万元。”谭祥生高兴地说。

看到有了收益,许多观望的村民也打消了疑虑,纷纷参与种植石菖蒲。2023年,新街全村的石菖蒲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余亩,并且村里第一批石菖蒲迎来收获,干货量达10万余斤。农户尝到了甜头,大家的种植信心更足。2024年,该村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计划实现5000亩种植目标。

 

  • 政府主导:兴产业振乡村

近日,在重庆市城口县举行的2024中国“大巴山药谷”产学研用对接大会上,该县发布了城口中药道地品种“城八味”,吸引不少中医药科研机构、企业关注。城口17个与中医药产业相关的项目签约,总金额达45亿元。

近年来,城口县紧扣建设渝川陕鄂大巴山区域中药产业强县目标,坚持把中药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举旗产业,持续推进“大巴山药谷”建设,深入实施大品种、标准化、融合化、品牌化战略,探索中医药振兴发展“城口实践”。

“2023年,城口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38万亩,带动全县45%以上农户增收。”城口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6月,城口相关企业已研发淫羊藿黄精丸、神经酸野核桃油胶囊等特色产品10余个,开发城口药膳106道,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5亿元。

城口县主要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城口县将以“产”为导向、以“学”为基础、以“研”为平台、以“用”为目的,加强与全国各地中医药机构、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交流合作,推进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中医药强县。

近年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同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速发展中药材产业。该县润溪乡依托当地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实施特色中草药振兴工程,积极推进中药材全产业链建设。当地通过引进中药材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特色中草药布福娜种植。目前,该乡已建成1800余亩的布福娜中药材产业基地,带动周边农民实现致富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 科技服务:重研发出新品

重庆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多样,中药资源十分丰富。据介绍,重庆地区分布中草药5427种,其中野生中草药资源5000余种,栽培药用植物80余种,全市常年生产收购的地产药材350余种,药用植物在品种数量与资源蕴藏量上仅次于川桂云贵。

依托丰富的中药资源,发展中药产业大有可为。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进一步加大对中药新药、中药质量、中药资源等研究与应用。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的支持下,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副院长、中药新药创制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主任阳勇带领团队开展对蒿藤胶囊、益胃消瘀颗粒、小儿伤风消积颗粒等10余种新药的研发。

为加快中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打造了一系列重点学科平台,创建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首个省级分中心;通过国家认证的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和中药质量分析检测中心;打造了中药资源学、中药健康学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药新药创制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中药全产业链科技服务体系。

“目前,我院已累计培育出‘渝青1号’(青蒿)、‘渝蕾1号’(金银花)等中药材新品种21个,开发了芪蛭益肾胶囊、复脉定等新药产品46个,编制技术标准58项,有力支撑了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庆市中药研究院负责人说。

据悉,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将聚焦中药资源、中药新药、中药大健康3个核心业务,着力提升中医药战略科技能力,努力构筑全国重要的中药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重庆中药产业第一技术支撑平台;着力研发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中药,力争推出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市场占有率高的爆款产品。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