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明确,到2026年,全市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和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武当中医药品牌提档升级,形成规模效应,基本实现由中医药资源大市向中医药强市跨越。
在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方面,《方案》要求,助力发展武当道地中药材种植业。积极扶持武当道地药材及大宗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集群,助力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打造。突破性发展中药制剂产业。依托武当中医药集团,建设区域中药制剂研发(熬制配送)中心,形成统一规划、集中生产、统一管理、按需调配的中药制剂管理模式。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成立中医养生保健质控中心,推出一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为社会举办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提供技术支撑。推进中医药与养老产业、中药材种植产业、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医养结合、度假养生、食疗养生、森林康养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展系列创建活动,巩固提升“问道武当、我要健康”的武当特色旅游品牌。
武当中医药人才库建设工程提出,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借助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建立选派人才到北京等地知名中医医院学习进修长效机制。打造武当中医药学术流派,加强武当中医药资源的挖掘、整理,推出一批优秀传承人;实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程,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1个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加强基层中医药骨干师承培养。实行中医药人才倾斜政策,将专业人才需求列入年度高层次和急需紧缺目录,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药领军人才纳入“武当人才卡”发放范围,落实相关待遇。
为弘扬武当中医药文化,《方案》要求,把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全市文化发展规划。挖掘和传承武当中医药文化精髓,支持中医学术流派建设,县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至少建设一个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工作室、一个老药工传统技艺工作坊。开展中医药传统医术“武当探秘”工程,挖掘筛选100个民间独门绝技、绝方、确有疗效的偏方、食疗方等,筛选引进外地优秀的专项技术、技法,推介50个确有专长、医德高尚的民间中医。
此外,《方案》还明确了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