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环球健康资讯 —— 2024年5月8日
来源:世界传统医药网 2024-05-08 [医疗] [医疗资讯]

环球健康资讯汇总 2024年 第19周

 

 

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WWW.TMBOS.COM

 

 

 

新基因疗法或能减缓“渐冻症”病程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4月29日电 (记者刘霞)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据瑞典于默奥大学官网27日报道,一种美国研发的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Toferson显著减缓了一名ALS患者的疾病进程。服药4年后,该患者仍可爬楼梯、从椅子上站起来、正常吃饭说话,过着积极而充实的社交生活。

患者来自瑞典南部,患有由SOD1基因突变引起的ALS疾病。ALS俗称“渐冻症”,是一种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和躯干、四肢及头面部肌肉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病变。自2020年夏天以来,该患者一直在参与一项Ⅲ期临床研究,每4周接受一次实验性治疗。

该研究旨在评估一种为SOD1突变渐冻症患者开发的新基因疗法。通过鞘内注射给药,靶向突变SOD1基因的mRNA,促进其降解,从而减少突变型SOD1蛋白和神经丝轻链NFL(渐冻症生物标志物)。

2020年确诊时,患者脑脊液中NFL浓度高达11000纳克/升。接受治疗4年后,NFL浓度降至1200—1290纳克/升,下降了近90%。科学家用一种渐冻症量表测试患者身体的功能水平,健康个体功能水平为48分。在过去18个月里,患者的功能水平一直保持在35—37分。

研究团队指出,一般而言,此类ALS患者身体的功能水平每月会损失1—1.5分。如不治疗,疾病会快速恶化,在6—12个月内导致严重残疾。但这名病患在发病4年后仍可爬楼梯,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奇迹。

研究负责人、于默奥大学神经学家彼得·安德森指出,ALS有多种类型,其中只有2%—6%的患者是由SOD1基因突变引起。目前尚不清楚这种药物对其他类型ALS是否有效。而且,并非所有实验参与者都能取得同样的积极结果,这可能与剂量或何时开始治疗有关。他们希望进一步研究以厘清这些问题。

 

 

 

新型疫苗有望终止结核病流行

来源:科技日报

 

医务工作者为入学新生进行结核病筛查。

◎本报记者 华 凌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也是最致命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为74.8万,占全球发病人数的7.1%,估算结核病发病率为52/100000。

日前,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医学研究所宣布启动Ⅲ期临床试验,在受结核病影响严重的南非开展首批疫苗接种,以评估结核病候选疫苗M72/AS01E的有效性。该疫苗将有望成为逾百年来首款预防结核病的新疫苗。那么,结核病疫苗的研发难点有哪些?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哪些成果?

卡介苗功不可没但存在局限

结核病分为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其中肺结核在结核病中最为常见。肺结核俗称痨病,曾经蔓延全球,造成数百万人死亡。“肺结核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可以感染人体多种器官,但其引起的肺结核是结核病的主要表现。”北京大学免疫学教授王月丹说。

疫苗是防治结核病的重要手段。如今,我国新生儿出生后必须首先接种的两种疫苗之一卡介苗,就是目前唯一在使用的结核病疫苗。它能保护婴幼儿免遭严重全身性结核病伤害。王月丹介绍,1921年,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和介朗经过13年里230次传代,从牛型结核杆菌中培养得到减毒活牛型结核杆菌,并用其制备而成了卡介苗。至今,卡介苗依然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核病疫苗。

注射卡介苗能够激活人体内CD4+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继而增强巨噬细胞杀灭其胞内寄生结核杆菌的能力,预防结核杆菌感染引发疾病。卡介苗对于预防婴幼儿或者结核杆菌初次感染的原发性严重感染,例如结核性脑膜炎、血行播散性严重结核病等,具有良好效果。

尽管卡介苗投入使用已有百余年,但截至目前,全世界仍未实现终止结核病的目标。王月丹说,卡介苗对青少年和成人的肺结核保护效力有限,而青少年和成人肺结核患者恰恰是造成结核杆菌传播的主要源头。

研究发现,卡介苗的保护效果与人体的免疫力状况密切相关。一方面,结核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人群难以完全避免接触。另一方面,人体的免疫力也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病原体感染、营养不良、应用免疫抑制药物、过度疲劳以及身体发育和年龄等原因,都可能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失调,造成青少年或成人卡介苗接种效果不理想。

王月丹说,在发生上述原因所致的免疫系统功能不足时,人体对卡介苗引发的抗结核免疫应答也会降低,使疫苗难以有效发挥预防结核病发生的作用。因此,卡介苗对于青少年和成人的保护效果常常因人而异、差别很大,效果不稳定。这也是目前结核病预防的巨大制约因素和瓶颈。

正在研究新型结核病疫苗

早在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终止结核病策略”,并提出2035年目标的核心指标,是将结核病发病率降至10/100000以下。世界各国研究人员都在不断进行研究,寻找更为理想的结核病疫苗。近10年来,新型结核病疫苗研究取得巨大进展,有近20种结核候选疫苗进入临床评估阶段,其中15种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目前,结核病疫苗研发颇具挑战。与病毒相比,结核杆菌的基因组较为复杂,可以借助多种手段实现免疫逃逸,从而严重影响传统疫苗保护效力。此外,结核病疫苗研发往往需要高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在硬件条件或者资金支持方面要求更高。”王月丹说。

不久前,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举办的结核病诊疗新技术论坛上,该院表示目前正在研发的新型纳米融合膜疫苗和mRNA疫苗已完成临床前评价。新型疫苗表现出显著的保护作用,有望成为有效控制结核病传播的重要干预手段。

“纳米融合膜疫苗是以纳米材料为基质,以大肠杆菌细胞膜为载体,搭载结核杆菌细胞膜,在利用纳米材料和大肠杆菌激活免疫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对结核杆菌抗原的特异性识别。mRNA疫苗则是以纳米材料搭载结核杆菌抗原mRNA,激活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细菌免疫学实验室主任逄宇进一步介绍。

与传统疫苗相比,新研发的结核病疫苗具有显著优势。“相比传统疫苗,mRNA疫苗表现出更优的激活细胞免疫功能,而这正是机体抵抗结核感染或清除结核杆菌最重要的免疫应答方式。”逄宇说,此外,mRNA疫苗针对结核分枝杆菌全生命周期抗原的覆盖方式,包括潜伏期、活跃代谢期等,让疫苗的保护效果更具有普遍性。其保护效力不会因人群年龄差别产生显著影响,预计在青少年和成人群体中都适用。

如今,国内外新型结核病疫苗研发均不断取得新进展。在2023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上,专家表示,对我国而言,未来仍需进一步鼓励研发新型结核病疫苗,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从而缩短结核病疫苗研发周期,加快疫苗上市。

 

 

 

别再回忆令人生气的经历 愤怒可能损害血管健康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月5日电 (记者张佳欣)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由回忆过去经历而引发的短暂愤怒,可能会对血管舒张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而舒张能力对正常的血液流动至关重要。

此前研究发现,血管舒张能力受损可能会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研究人员解释说,以往研究发现,负面情绪与心脏病发作或其他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关联。研究最多的负面情绪是愤怒,而关于焦虑和悲伤的研究较少,但它们也与心脏病发作有关。

此次,研究人员调查了负面情绪(包括愤怒、悲伤和焦虑)与中性情绪相比,是否会对血管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研究中,280名成年人被随机分配4项情绪任务之一,每项任务持续时间8分钟,包括回忆让他们愤怒的个人经历;回忆令自己感到焦虑的事件;阅读一系列引发悲伤的令人沮丧的句子;或者反复从1数到100以诱发中性情绪状态。

分析发现,从任务完成后的0分钟到40分钟,回忆愤怒经历会导致血管扩张能力受损。40分钟后,这种状况才消失。而相较于愤怒,焦虑和悲伤情绪并没有引发血管内壁功能的显著变化。

研究人员表示,对愤怒和血管功能障碍之间潜在联系的研究,或有助于为患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人找到有效干预措施。

 

 

 

专家:手足口病高发期应做好预防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沈阳5月5日电(记者高爽)“春夏之交,气温转暖,儿童手足口病病例数明显增加。”近日,辽宁省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二科主任李兴海接受采访时表示,进入手足口病高发期后,家长、老师应多关注孩子手、足、口等部位症状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通过飞沫、接触及食物污染等途径传播,主要在3岁至5岁儿童中流行。患儿通常会出现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患病后,患儿口腔内会出现疱疹,初期为小红点,后发展为水泡,最终破溃形成溃疡,此外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手足口病称为疱疹性咽峡炎,病症主要表现为口腔内有疱疹,而手、足和臀部没有丘疹,这种病症较为少见,要避免误诊或漏诊。”李兴海说。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李兴海建议,接触公共物品后、进食或抚触口鼻前应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和消毒玩具、餐具等物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生冷、不洁的食物。

“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症状轻微,一周左右即可自愈,但严重的手足口病或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对于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尤为重要,除了日常加强防护,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李兴海说。

 

 

 

已致全球多人死亡,尚无特效药!紧急提醒

来源:中国新闻网

 

目前,全球多地出现登革热疫情,有国家确诊病例已超400万。

根据巴西联邦政府卫生部5月4日发布的统计数据,2024年巴西发现的登革热疑似及确诊病例已经累计超过427万例,死亡病例已经达到2197例。

4月29日,巴西卫生部和米纳斯吉拉斯州政府在贝洛奥里藏特市宣告投建的沃尔巴克氏菌生物工厂落成,将培育一批感染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以阻隔登革热病毒传播。

巴拉圭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部当地时间5月3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从去年9月至今,该国累计确诊登革热病例42775例,死亡病例数增至98例。

当地时间4月28日,阿根廷卫生部发布最新报告称,2024年以来该国登革热确诊病例为379341例。从去年7月底至今登革热死亡人数已达280人。

当地时间4月26日,乌拉圭公共卫生部通报,今年以来该国登革热病例数已达804例,其中死亡病例3例。

据印尼卫生部消息,印尼目前已确诊登革热病例62000余例,死亡病例475例,约为去年同期3倍。已发现有中国公民确诊。

 

 

 

美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现首例通过美容针传播艾滋病毒的病例

来源:海外网

 

海外网4月29日电 据美联社4月29日报道,三名女子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一家无证美容中心接受“吸血鬼面部护理”后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毒,这被认为是首例通过使用针头进行美容而感染艾滋病毒的病例。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在《发病率和死亡率报告》中称,从2018年到2023年对这家诊所的调查显示,该诊所显然重复使用了一次性使用设备。报告称,尽管通过注射方式导致血液传播艾滋病毒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风险,但这是首例涉及美容服务领域的艾滋病毒感染记录。

报道称,许多流行的美容疗法都是用针头注射的,如肉毒素除皱、填充剂丰唇、“吸血鬼面部护理”等等。(海外网 段欧洋)

 

 

 

连减43年!日本儿童人数创新低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日本总务省4日公布的人口推算数据显示,日本儿童人数自1982年以来连续43年减少,创历史新低。

综合日本《每日新闻》《东京新闻》等媒体4日报道,截至4月1日,日本包括常住外国人在内的不满15岁的儿童人数为1401万,同比减少33万。日本儿童占日本总人口的比例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为11.3%。

报道称,从性别来看,日本男孩约718万人,女孩约683万人。截至去年10月1日,仅东京和神奈川县的儿童人口数量超过100万。冲绳县的儿童人数占比最高,为16.1%。儿童人数占比最低的是秋田县,为9.1%,是全国唯一低于10%的县。

此外,据联合国人口统计数据,在超过4000万人口的37个国家中,日本儿童占比仅高于韩国(11.2%),排倒数第二。(严格)

 

 

 

变质发霉 日本一食品公司宣布召回约5000块蛋糕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日本TBS电视台当地时间5月2日报道,日本滋贺县天平食品公司宣布召回约5000块戚风蛋糕。

该公司4月19日至22日在日本冈山县仓敷市举行销售蛋糕和其他产品的活动,有购买者称蛋糕中有类似“霉菌”。随后,天平食品公司发表声明称,发现该销售活动中的部分商品发霉,保质期标签不齐全。

另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称,已收到与上述事件相关的腹泻报告,目前正在调查腹泻与涉事产品的因果关系。(总台报道员 杨红霞 记者 何欣蕾)

 

 

 

韩国医生“辞职潮”风波持续 医协新掌门强硬表态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4月30日,韩国首尔,一家医院的医疗人员。

韩国实习和住院医生今年2月因反对医学院扩招计划发起的“辞职潮”尚未平息之际,大韩医师协会新任会长林贤泽5月1日正式上任,开启三年任期。他被视为“强硬派”,要求总统尹锡悦道歉并撤换保健福祉部长官,以此为前提条件进行对话。

此次医生“辞职潮”导火索是韩国政府2月初发布的医科大学扩招方案,内容包括从2025学年度起将高校医学院招生规模从目前的3058人增至5058人,到2035年将新增1万名医生。医疗界强烈反对这一计划,约万名实习和住院医生递交辞呈、罢诊离岗,造成诊疗混乱。

林贤泽5月1日在社交媒体发文说,为了让医生、患者和民众不再担忧,他将尽力解决这一问题。

外界普遍认为林贤泽属于医疗界“强硬派”,他将就医学院扩招计划与韩国政府“硬扛到底”。按他的说法,鉴于韩国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数量减少,医学院不应该扩招,而应该缩招。

韩国政府4月设立医疗改革特别委员会,希望在这一多边协商机制下与医疗界对话。医疗界对此强烈反对,要求与政府“一对一”直接对话。林贤泽要求尹锡悦道歉并撤换保健福祉部长官,同时收回扩招计划,而后再谈其他事宜。

林贤泽上任前在一场会议上表示,他将像“战斗在前线的士兵一样坚决强硬”,阻止政府出台错误政策。韩国媒体报道,他定于5月2日召开大韩医师协会首次常任委员会会议,计划成立由医学院教授、实习住院医生和医学生参与的协商机制。

 

 

 

越南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已有200余人就医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越南同奈省卫生部门5月2日消息,该省隆庆市近日来食物中毒人数已超过200人。

据悉,多数患者是在4月30日食用了当地一食品企业生产的肉类三明治之后出现了食物中毒症状。目前40多人在接受检查后出院,另有超过160名患者仍在住院接受治疗。(总台记者 王宇)

 

 

 

印度专家:换手刷牙能改善大脑功能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印度专家表示,长期坚持用非惯用手刷牙能够改善大脑的工作方式,并为日常生活带来不少好处。

据《印度快报》6日报道,印度医生拉詹博士称:“如果你开始使用非惯用手刷牙,可能会在大脑中建立一些新的神经元连接,这对于改善大脑功能具有一定的好处。”

印度临床心理学家卡达巴姆表示:“目前,有科学证据表明用非惯用手刷牙与改善认知功能或减少脑雾直接相关。”他补充称,这种做法背后的理论在于神经可塑性,即大脑适应和形成新神经连接的能力。换只手能够迫使大脑利用不同的神经通路来执行熟悉的任务,这种活动的增加可能会加强现有的联系并创造新的联系,从而让大脑产生更敏锐的认知功能。不过,卡达巴姆也承认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了解大脑起作用的具体神经机制。(陈葭)

 

 

 

世卫组织:加沙地带仅三分之一医院勉强维持运转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36家医院中,只有33%的医院和30%的初级卫生保健中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运转。

世卫组织正在帮助恢复加沙地带的卫生系统,该组织于4月份向加沙地带多家医院提供基本药物、医疗用品、燃料等,帮助挽救生命并维持医院运转。

 

 

 

澳大利亚专家提醒:降噪耳机虽好,但也不能老戴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为了隔绝噪音,聆听曼妙音乐或是清晰语音,降噪耳机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听力学专家提醒,降噪耳机虽好,但使用不当也有坏处。

据《纽约邮报》5日报道,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听力研究专家麦卡尔平表示,背景噪音对于一个人感知周围环境至关重要。屏蔽背景噪音会降低大脑对环境的警觉,导致戴降噪耳机的人听不到一些危险的提示音,极端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麦卡尔平的研究还显示,若每天都戴降噪耳机,一周下来,有约60%的概率会出现耳鸣症状。

美国加州音频专家史密斯也警告称,长时间戴耳机会导致汗液等水分堆积在耳道内,有可能引发耳部感染。史密斯建议每周至少清洁一次耳机,用软毛刷擦拭耳垢和碎屑,并用酒精湿巾消毒。(王大壮)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