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顾天成)更新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和治疗新进展,明确不同检测场景下检测流程,引入检测新技术、新流程和新策略……记者近日从中国疾控中心获悉,中国疾控中心日前印发《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2023年修订版)》,2011年发布的《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试行版)》同时废止。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信息显示,丙型病毒性肝炎属于传染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以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人为主要传染源。部分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容易出现肝硬化或者肝癌。目前,直接抗病毒药物可使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得到治愈。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简化丙型肝炎检测和诊断流程,使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尽快得到诊断和治疗。”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研究员金聪说,本次规范的修订立足于我国当前丙肝病毒检测状况及实际工作需求,充分考虑了国内外检测技术和策略的进步,历经四轮修改、增补和完善。
专家表示,本次修订使我国从事丙肝病毒检测工作的各级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需求获得全面技术指导,助力加快实现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控目标。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由中国罕见病联盟、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办公室等共同主办的“2023年中国罕见病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全国罕见病政策制定、临床诊疗、药物研发、药品保障等的数万名同道和罕见病患者在线上线下参与了会议。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开幕式中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的问题开展一系列工作,推动提升罕见病的管理水平。2023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6部委发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罕见病目录病种增加至207种;通过建立诊疗协作网、制定诊疗规范、开展医务人员培训、推广多学科会诊模式、建立罕见病质控中心、规划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并制定设置标准,全面健全罕见病诊疗体系并提升救治能力;截至2023年9月,我国已累计登记约78万例罕见病病例,为完善罕见病管理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焦雅辉表示,未来将结合第二批罕见病目录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罕见病的辨别诊治能力;要强化医疗机构间的协同配合,发挥牵头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做好罕见病的管理和病例登记,调整完善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同时,持续提升罕见病患者就医体验,以患者为中心,打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主论坛现场正式发布了由中国罕见病联盟牵头制定的《中国罕见病行动倡议2030》。该倡议是社会各界协同推进中国特色罕见病防治保障方案的行动建议。倡议提出到2030年,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罕见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药用、可管理、能负担的水平,涵盖社会关注、防控筛查、诊疗服务、患者康复和政策保障五个方面。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杨志敏副主任在主旨报告“以患者为中心的罕见病药物研发”中提到,药品审评中心深刻理解罕见病药品研发的痛点,从2015年开始针对罕见病药品审评审批出台了多项政策,优化流程;深入了解罕见病患者的需求,并正在考虑出台CARE计划,即以患者为中心的罕见病药物研发行动,鼓励患者全程参与药物研发各个阶段,让更多罕见病药物快速上市。(记者:张依琳 来源:澎湃新闻)
来源:环球网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高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的高度传染性疾病。自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启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以来,全球脊灰发病率已下降99%以上,消灭脊灰行动正处在 “最后一公里”的攻艰阶段。10月24日是世界脊髓灰质炎日,上海市10余家预防接种单位同步开展科普宣教活动,旨在提高家长对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的认识和预防理念,以保护每个儿童免受疾病威胁。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际部
严防死“灰”复燃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肠道病毒,可通过粪-口和口-口途径传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际部金姐医生介绍,“每200例感染中就有1例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在瘫痪患者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肉无法活动而死亡。”
目前脊髓灰质炎无法治愈,只能预防,而接种疫苗被医学界公认为是预防脊灰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过去30多年,得益于脊灰免疫接种工作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展开,全球脊灰病例减少了99%以上。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所在六个地区中五个已实现无脊灰,中国也于2000年完成了世界卫生组织“无脊灰国家”认证。消灭脊灰,不再是触不可及的梦。
然而,2022年,包括以色列、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已被认证为无脊灰的国家相继出现了疫苗衍生脊灰感染病例或检测出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株,让人们开始担忧脊灰“死灰复燃”。专家认为,现在消灭脊灰工作还面临野生毒株仍未消灭、疫苗衍生病毒的循环突变以及疫苗接种不规范等问题,绝对不能掉以轻心。金医生讲到,“目前全球仍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有野生脊灰病毒流行,他们都毗邻我国,使得我国面临很大的野生脊灰病毒输入性压力和脊灰复发风险。”
消灭脊灰最后一公里
根据WHO官网介绍,脊髓灰质炎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尽早全程接种疫苗可有效保护儿童的生命健康。
目前我国脊灰疫苗的类型有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脊灰灭活疫苗(IPV)以及含IPV成分的联合疫苗。自2020年1月1日起,中国脊灰疫苗常规免疫程序由1剂IPV加3剂 bOPV调整为2剂IPV加2剂bOPV。“OPV在罕见情况下可能发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而IPV没有发生VAPP与VDPV的风险。”金医生进一步解释。据了解,目前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常规免疫程序已经从现行的2剂IPV加2剂bOPV调整为4剂IPV,分别于2月龄、3月龄、4月龄、18月龄接种1剂。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脊灰疫苗接种,我市10余家预防接种单位在世界脊灰日开展疾病知识和预防理念宣传活动,此外,接种门诊内还设有专业的接种医生解答家长和儿童关于预防接种知识和常见问题,并向广大家长朋友们开放预约登记通道,提前登记信息,安排接种时间,全面提升公众对儿童脊灰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的认识,共同成为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最后一公里的见证者与践行者。
金医生表示,完善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不仅是实现全球脊灰消灭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切实守护每位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行一招。
构建儿童全优保护
IPV诱导的免疫原性取决于首次接种时个体的年龄、接种次数和接种间隔时间。“新生儿体内的母传抗体半衰期短、水平低,使绝大多数婴幼儿无法获得有效的抗体保护。且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善,随着母传抗体的消失会出现免疫空窗期,因此尽早接种疫苗有助于保护婴幼儿免受疾病威胁。”金医生说。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际部,很多新手父母为宝宝打疫苗的问题而烦恼,孩子一打针就哭个不停怎么办?到底该打哪些疫苗?按什么周期打?
针对家长们关心的接种时机,金医生进行了详细的解答:“目前可以在宝宝2月龄接种的既有单独的脊灰疫苗也有联合疫苗,其中五联疫苗的接种是在宝宝2、3、4个月大时分别进行3针基础免疫,在18个月大时再注射一针加强免疫。”
“如果错过了2月龄的接种时间,家长们也无需慌张,可以在3、4、5月龄进行基础免疫,加强免疫时间仍然是18个月。”金医生补充道。据介绍,使用联合疫苗还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注射次数,从而有效降低因接种剂次带来的疼痛和不良反应风险,帮助家长节省在为宝宝接种疫苗问题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免疫接种的依从性。
来源:央视财经
季节交替之际,带状疱疹进入了高发期,在上海各大医院的疼痛科就诊人数明显增多。而近期有一个好消息,治疗带状疱疹的神经修复类手术已被纳入上海市医保的支付范围。以往全疗程近5万元的治疗费用,现在自付下降到了几千元。
十月以来,到上海市的华东医院疼痛科看带状疱疹的患者,从半天四五位增加到了十五位、十六位,他们大多是50岁以上人群。杨阿姨,8年前首次发病治疗后,皮下神经疼痛一直持续。考虑到昂贵的治疗费,杨阿姨一直忍着疼痛。最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是决定手术治疗。
在超声引导下,医生为杨阿姨进行了极微创的神经松解术,后续,视情况可能还要进行针对后遗神经疼的治疗。几次治疗费用累计约4.5万元,而近期,这些治疗费用大部分可以医保报销了。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疼痛科主任 郑拥军: 我们现在很多神经修复或者调节的技术已经进入医保了,以前是要自费的,现在大部分都能报销了。
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患者约156万人。50岁以后,带状疱疹发作风险会陡然增加,接种疫苗是目前最佳的预防方式。
来源:北京青年报 文/本报记者 宋霞
海关总署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水产品已“归零”。
昨日,在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国进出口统计月报中,9月份中国自部分国家(地区)进口商品类章金额表中,中国从日本进口的“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没有任何记录。而8月份,中国从日本进口的这一类章商品中的金额还有1.49亿元人民币。数据还显示,前8个月,中国总计从日本进口了20.85亿元,与昨天刚刚发布的前9个月的累计数据完全相同,这意味着整个9月份中国没有从日本进口任何水产品。
在海关总署天发布的统计快报中,9月份,中国从日本进口的肉、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也没有任何数据记录。
据此前报道,8月24日,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强行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中国海关总署当天发布公告,为全面防范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食品安全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风险,保护中国消费者健康,确保进口食品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有关规定,决定对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采取紧急措施,8月24日(含)起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根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的统计,中国8月自日本进口的水海产品及制品0.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3%,占自日农产品进口总额26.2%。其中,贝类0.15亿美元,同比下降67.1%。
在完成第一批“排污入海”后,10月5日上午,日本第二批“排污入海”进程开始,第二批排放的核污水总量与时长与第一轮相同。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张梦然
根据正在举行的2023年美国外科医生学会临床大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用于估计新诊断的癌症患者长期生存的机会。
目前,估计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癌症分期。研究人员表示,除了分期标准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存。
团队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创建了称为“癌症生存计算器”的原型工具,并在大型数据集上对其进行了测试。初步测试估计了乳腺癌、甲状腺癌和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
研究人员此次收集了部分年份诊断出的乳腺癌、甲状腺癌和胰腺癌患者的相关信息。收集到的3/4数据用于训练机器学习算法,以识别诊断特征与患者5年生存率之间的模式,然后依照对生存影响最大的因素进行排序。利用剩余的数据,团队使用统计方法来测试原型估计生存率的准确性。
该团队纳入了259485名乳腺癌患者、76624名甲状腺癌患者和84514名胰腺癌患者的数据。按癌症部位划分,影响患者诊断后5年是否存活的四大因素分别如下:乳腺癌(患者是否接受过癌症手术、患者诊断时的年龄、肿瘤大小以及从诊断到治疗的时间);甲状腺癌(诊断时的年龄、肿瘤大小、治疗时间以及淋巴结受累情况);胰腺癌(癌症手术、癌症的组织学或显微镜分析、肿瘤大小以及诊断时的年龄)。
尽管肿瘤大小等一些预测因素是癌症分期的一部分,但研究结果表明,还有更多因素影响癌症患者在疾病阶段之后的生存。
研究人员报告称,验证测试表明,该计算器对于所有3个癌症部位的生存率估算都“高度准确”。同时,这一“癌症生存计算器”的优势在于数据集更全面,而且使用了新的机器学习数据模型,处理速度更快,风险预测也更准。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卫报》10月9日文章,原题:专家表示,全球有14%的成年人对过度加工食品上瘾 1/7的成年人和1/8的儿童可能会对过度加工食品上瘾,这促使人们呼吁将一些产品贴上“上瘾”的标签。最近的研究表明,冰淇淋、碳酸饮料和方便食品等过度加工食品会导致健康状况的下滑,包括癌症、体重增加和心脏病风险增加。过度加工食品的全球消费量正在飙升,现在占英国和美国平均饮食的一半以上。
研究人员表示,一些人食用这类食物的方式可能符合“进食行为失常的诊断标准”。符合这一标准的行为包括:强烈的进食欲望、戒断症状、对摄入控制不足,以及在肥胖、暴饮暴食、身心健康状况不佳和生活质量下降的情况下,继续进行毫无节制的进食行为。
上述研究人员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报告称,对来自36个不同国家的281项研究的分析发现,“超加工食品上瘾”发生在14%的成年人和12%的儿童身上。他们表示,如果一些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食物被正式归为“上瘾”,则可以通过改变社会、临床和政治政策来帮助改善健康。该报告的通讯作者、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哈特说,对食物上瘾的可信性和临床相关性的支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一致,“通过承认某些类型的加工食品具有上瘾物质的特性,我们可能帮助改善全球健康”。
一些专家最近表示,这些产品被不公平地妖魔化了。然而,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迫切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了解过度加工食品对全球卫生的潜在影响。上述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美国弗拉林生物医学研究所助理教授迪费利塞安东尼奥补充说,“过度加工食品占美国人消耗的卡路里的58%,这些食物很常见,但还有很多我们不够了解的地方”。
这些来自美国、巴西和西班牙的研究人员表示,精制碳水化合物或脂肪引起的纹状体细胞外多巴胺水平与尼古丁和酒精等上瘾物质相似。基于这些行为和生物学上的相似之处,含有大量精制碳水化合物或添加脂肪的食物很可能是一种上瘾物质。这些研究人员补充说,这些食物向肠道输送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速度也可能对它们的“上瘾性”特性起作用。
同时,食品添加剂也可能导致“过度加工食品的上瘾性”。虽然这些加到食物中以“改善口感”的添加剂本身不太可能让人上瘾,但它们可能“强化肠道中卡路里的效应”。
上述研究人员强调,并不是所有的食物都有可能让人上瘾。但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虽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过度加工食品究竟是如何引发上瘾反应的,但那些富含精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过度加工食品“显然是以上瘾方式食用的”,并导致有害的健康后果。
研究人员表示,了解这些会上瘾的食物,可能会在社会公平、临床护理和政策领域产生新的对策。(作者安德鲁·格雷戈里,任重译)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18日文章,原题:为何洁净空气是很多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 每次米希莱什打开炉子做饭,她的眼睛就开始灼烧。这位29岁的家庭主妇与丈夫、女儿、儿子和年迈的公婆住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贫民窟里,她的小房子很快就被烟雾弥漫,看不清人。
印度首都新德里雾霾弥漫
夺走越来越多生命
米希莱什从13岁起就用传统的“查拉炉”做饭,“查拉炉”是一种燃烧炉,用木柴作为燃料。她经常呼吸困难,咳嗽不止。但即使她走出家门,也没有什么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新德里室外空气质量之差世界有名。尽管印度政府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多种污染物水平仍经常大大超过世卫组织的标准。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最近的研究警告称,如果不将空气污染降低到世卫组织建议的水平,印度首都居民的寿命将缩短11.9年。
米希莱什和她的家庭是一个极端例子。虽然现在全球几乎每个人都呼吸着某种程度上被污染的空气,但那些受污染最严重的人是最没能力保护自己或逃离污染的人。空气污染的故事是一个环境不平等的故事。为了减少自己的污染风险,米希莱什开始在家里做饭时使用燃气炉。但这并不是一个便宜的选择,这是米希莱什周围许多家庭负担不起的,因为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
过去20年中,随着全球极端贫困水平下降,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但取而代之的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化造成的空气污染,夺走了越来越多生命。据估计,2019年有450万人因室外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比2015年多30万,比2000年多160万。
这个问题在南亚和东南亚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尤其严重,在这些国家,工业化的速度已经超过立法控制污染的能力。
最贫穷的国家往往受害最深。据估计,全球有7.16亿最低收入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水平危险的地区。即使在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失主要是由最不富裕的人或遭受其他不平等待遇的少数族群承担的。
科学家们表示,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因全球室外空气污染死亡的人数迅速增加。一些研究给出的死亡人数甚至更高,可能每年有多达870万人死于化石燃料造成的污染。
煤、汽油和柴油是PM2.5的主要来源。PM2.5吸入后会深入肺部,也可能进入血液,会增加炎症水平,许多慢性健康问题都与此有关。
存在明显不平等
其他国家也在艰难控制这些污染物的水平。明尼苏达大学环境经济学和生态学教授波拉斯基说,在高收入国家,PM2.5造成的空气污染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环境原因。在美国,PM2.5污染仍然是该国最大的环境健康风险,它对边缘化群体和低收入人群的影响尤为严重。
在2019年的一项研究中,波拉斯基和其他研究人员发现,美国黑人和其他少数族群比非拉美裔白人更容易受到这种污染的伤害。波拉斯基说,“我们发现富人往往消费得更多,但那些对大部分污染负有责任的人却远离了大部分危害。”研究发现,非拉美裔白人享有“污染优势”,他们接触到的PM2.5比平均水平低7%。
波拉斯基等人的研究结果与2014年的一项研究相呼应,该研究发现,美国非白人人群暴露于二氧化氮的水平比白人人群高38%。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这些族群离污染源的远近。
财富在人们是否暴露于空气污染中起着关键作用。波拉斯基说,当你富有时,你有能力离开一个被污染的群体。
但穷人和少数族群往往要承受富人消费的后果,他们不那么容易搬家。在欧洲,最贫穷地区的PM2.5浓度往往比最富裕地区高出1/3。较贫穷的群体往往比较富裕的群体离污染企业更近,而且往往缺乏绿色空间。
问题不会很快消失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公共政策副教授凯瑟琳·豪斯曼表示,颗粒物污染的来源每年都在增加,“我不认为这个问题会很快消失”。她说,除了对低收入和少数族裔群体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影响外,这种污染还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影响,因为它降低了生产率。
豪斯曼认为,政府有责任告知人们可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她说,“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空气污染监测网络不足,所以人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社区的污染有多严重,人们并不总能采取足够的措施来保护自己。”
个人可采取的减轻污染的措施往往是不够的或不切实际的,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而言。虽然印度对空气净化器的需求每年都在增长,但对于低收入家庭的人来说,这些设备仍然过于昂贵。新德里哮喘、胸腔与过敏中心创始人兼主任维克拉姆·贾吉说,“任何一种困难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打击都最大。”他补充道,体力劳动者往往花很多时间在户外,因此更容易受到伤害。
波拉斯基认为,要解决由空气污染引起的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需要实施更严格的法规,这意味着要打击工业污染源。他说,“各国政府应该意识到,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经济增长不能再是当务之急,这会对弱势群体造成巨大伤害。”(作者卡马拉·泰嘉拉简,陈欣译)
来源:央视财经 记者:渠莎莎
据福克斯新闻网报道,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在考虑禁止美国某些拉直头发的产品,称这些产品可能会引发癌症。
根据FDA发布的消息,该机构正在考虑禁止使用含有甲醛或含有亚甲基二醇(会释放甲醛)的直发产品。该机构表示,这些化学直发剂会释放致癌物,吸入甲醛气体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从眼睛和喉咙发炎到咳嗽、喘息、胸痛,再到慢性头痛、哮喘和癌症 。去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曾对近3.35万名美国女性进行研究,发现使用化学头发拉直产品的女性患子宫癌的风险更高,怀孕时也更困难。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10月18日,据玻利维亚当地媒体报道,该国9个省份中的7个省份持续遭遇严重干旱,饮用水和粮食供应面临危机,全国336个城镇中有144个受到波及。
近几个月来,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玻利维亚全国遭遇异常高温天气,据该国国家气象局称,行政首都、海拔超过3000米的拉巴斯9月最高温度达到27.5摄氏度,为2010年以来该地9月的最高气温,而南部城市维拉蒙特斯在今年8月份最高气温甚至达到了45摄氏度。
玻利维亚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报告显示,过去5年玻利维亚的降雨量减少了28%。
面对旱情,玻利维亚政府计划拨款约1700万美元(约合1.24亿元人民币)用于应对干旱导致的紧急情况,并向受影响的城市提供水箱作为供水保障,同时启动800多个农田灌溉项目。(总台记者 曹璇)
来源:on.cc東網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兼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讲座教授陈德章,近日获欧洲肿瘤学会颁发“终身成就奖”,表扬他于鼻咽癌研究领域对全球带来重大贡献。该奖项是国际间给予癌症研究人员最高的荣誉和肯定之一,而陈的多项研究成果已成为鼻咽癌的治疗标准,包括确立了晚期鼻咽癌的综合治疗准则、发展EB病毒DNA生物标记的临床应用,并开拓应用于鼻咽癌的免疫疗法及标靶治疗。
鼻咽癌是最具侵略性的头颈癌之一,亚洲人的发病率于亚洲,于香港及华南地区尤为常见。30多年前,鼻咽癌通常由外科医生诊断,放射肿瘤科医生治疗。放射治疗能有效控制局部位置,但30%至50%患者会因癌症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而死亡。陈德章在英国完成肿瘤科专科训练后,于199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翌年开展首个针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证实同步使用电疗化疗的综合治疗后,患者的5年存活率比单纯电疗由59%提高至70%。该项研究使电疗化疗的综合治疗成为全球鼻咽癌的标准疗法。
陈在2000年代进一步开展研究,并提供科学数据证明术前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自2019年起,结合术前辅助化疗已成为鼻咽癌的标准治疗。他领导的研究团队亦确立了EB病毒DNA对预测病变的重要性,并首次利用该生物标记以区分患者接受辅助性疗法的风险,以及转化表观遗传治疗作临床应用等。
自欧洲肿瘤学会设立“终身成就奖”以来,得奖者中仅有3人为亚洲学者。除陈德章外,还包括日本肿瘤内科学会创始人Nagahiro Saijo,以及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日本广播协会(NHK)20日报道,根据美国杜邦公司的一份内部资料,日本静冈市清水区的一家化学工厂从2008年到2010年之间对24名员工进行血液检查时,均检测到了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的对身体有害的有机氟化合物(PFAS)。
这家化学工厂曾由杜邦公司出资的公司管理运营,1965年到2013年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使用了PFOA(PFAS的一种)。
这份内部资料由在美国参与有机氟化合物(PFAS)相关诉讼的律师提供,资料显示,被检测员工血液中含有的PFOA浓度最少的为每毫升69纳克,最多的高达每毫升8370纳克,相当于美国学术团体认为对健康有风险的“血液中每毫升20纳克”的指标的418.5倍。
现在接管运营这家工厂的公司称,不对这份内部资料发表评论。(总台记者 李卫兵)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张静】韩国“医生荒”现象愈演愈烈,该国政府试图推进医学院扩招。18日,多家韩媒热议医学院扩招的可行性,对此方案持谨慎态度。
《朝鲜日报》称,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需求不断增长,医生人数却没有增加,各地医疗资源短缺的现象严重。在各个医院的儿科,排队等候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甚至还有不少在寻找急诊室时孩童就失去生命的案例。癌症患者为了接受治疗而等待数月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韩国保健福祉部长官曹圭鸿17日出席医疗卫生政策审议委员会医师人力专业委员会会议时称,政府认为增加医师人数已刻不容缓,此前韩国政府和大韩医师协会先后进行多次广泛讨论,未能将医学类高校扩招提上日程,希望能在这场专业委员会和会议上继续讨论。
然而,韩国《亚洲经济》分析发现,尽管韩大学生总数有所减少,但医药类专业的招生数量实际上在过去10年间呈增加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扩大医学院招生,有挤占理科招生规模的可能。”《中央日报》称,有专家认为,如果增加的医生都流向整容和皮肤科,那么医学院扩招则是毫无意义的工作。
韩国YTN电视台援引大韩医师协会发言人金异然的话表示,韩国医生和医院劳动强度大,医疗事故赔偿越来越严厉。比起盲目扩招人数,更应该调整医生培养方向和打造医生能够正常工作的外部环境。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金边10月24日电 (黎海月)柬埔寨首相洪玛奈24日出席并主持德崇和平国家医院(Techo Santepheap National Hospital)启用仪式。该医院拥有病床数量逾9000个。
德崇和平国家医院位于柬埔寨首都金边市仙市区,占地面积7.58公顷,共配备有9496张床位,其中患者床位9244张,是柬埔寨全国规模最大的公立医院。
该医院于2022年3月开工建设,由11幢大楼组成,包含急诊大楼、轻症医院大楼、技术大楼、信息大楼及员工宿舍大楼等部分,建设初衷是为抵御新冠疫情的进一步发展。
洪玛奈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令柬埔寨政府反思,并决定加大对公共卫生保健体系的投资,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建设德崇和平国家医院,是为了打造公平和平等的社会,让国家发展果实惠及社会各个阶层。
在当天启用仪式上,洪玛奈还宣布启动柬埔寨新一届政府“六项优先政策”中的首个政策项目,即扩大医疗保健服务和争取达成全民健康覆盖。他指出,人民的需求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健康和民生保障。(完)
来源:海外网
海外网10月24日电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4日报道,加沙地带遭以军围困轰炸,众多患者涌入之际,医院燃料与电力却逐渐耗尽。医生警告,恒温箱中新生儿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
加沙最大医院希法(Shifa)的医生阿布西塔警告,因停电时间变得更长更频繁,希法医院已无法发挥原本的作用。该院目前有1700名患者,为可收治人数的3倍;150名患者需要呼吸器,但因电力短缺,医生无法使用手术室及麻醉机。阿布西塔表示,燃料耗尽也影响到加沙最大妇产科及新生儿病房,因为一旦电力耗尽,逾15台恒温箱将停止运行,这代表婴儿生命进入倒数计时。
报道称,以色列9日下令对加沙实施全面封锁至今,不允许任何燃料进入。哈马斯24日发声明指控以色列“犯下反人类罪”,表示加沙北部的印尼医院由于燃料短缺,已没有电力供应。哈马斯也呼吁联合国、阿拉伯国家等立即采取行动,向医院提供燃料,否则等于对医院里所有患者判了死刑。(海外网 侯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