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来源:科技日报
今年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上升,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全球多地遭遇高温天气。由于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较早,发展空间大,如发展成强厄尔尼诺,可能会带来全球气温的新高峰。图为在泰国曼谷街头的行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拉亨摄)
【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 刘 霞
世界气象组织报告称,初步数据显示,今年6月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海面温度达到新高,南极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6月已经悄然离去,但热浪炙烤全球的脚步并未停歇,温度计的水银柱在继续攀升,欧洲很多地区的温度已超过40℃,亚洲和北美也在接受极端高温的“烤”验。
专家指出,目前全球已进入厄尔尼诺气候模式,2023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那么,哪些因素导致今年如此炎热呢?
在经历了2022年创纪录的炎热夏季之后,今年,导致太平洋变暖的厄尔尼诺事件“卷土重来”,为炎热天气“火上浇油”。
厄尔尼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模式,一般每2至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它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洋表面温度变暖有关,影响太平洋周边地区的洋流和气流,进而给各地天气带来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7月4日宣布,热带太平洋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这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出现。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指出,厄尔尼诺的出现将大大增加气温纪录被打破的可能性,在世界许多地方可能会引发极端高温。
美国温度监测组织“伯克利地球”的计算结果显示,2023年成为自19世纪中期有温度记录以来最热一年的可能性高达81%。
大西洋的变暖可能因两种物质的减少而加剧,这两种物质是撒哈拉沙漠上空漂浮的灰尘和航运燃料中的硫气溶胶,它们通常会将海洋表面的阳光反射到空中,从而降低海洋表面的温度。
“伯克利地球”研究人员对北大西洋地区的气温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称,近几个月,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浓度异常低。
德国联邦气候服务中心的卡斯滕·豪斯坦认为,这是由于大西洋的信风异常微弱所致。信风指在赤道两侧,纬度约5—30度间的海洋上,北半球来自东北,南半球来自东南,全年恒常吹袭的风,为地球表面大气环流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国际海事组织出台了“限硫令”,规定自2020年1月1日起,船舶必须使用硫含量不超过0.5%的燃料,大幅削减了有毒硫的排放。研究人员指出,尽管这并不能完全解释目前北大西洋上空温度为何激增,但可能加剧了其严重程度。
海洋变暖影响陆地天气模式,会在一些地方引发热浪和干旱;而在另一些地方引发暴风雨。英国雷丁大学气候科学教授理查德·艾伦形象地描述道:温度更热的大气吸收水分,并将其倾倒在其他地方。
反气旋也是导致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之一。反气旋指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也是气压系统中的高压。
艾伦指出,反气旋在陆地上空高压区持续存在,使空气下沉并变暖,融化云层,导致夏季强烈的阳光炙烤土壤,加热地面和上空的空气,而且这些热浪会“滞留”数周。
雷丁大学气候科学家汉娜·克拉克表示,在欧洲,“从非洲传入的热空气保持不变,高压条件已经稳定,这意味着温暖的海洋、陆地和空气中的热量继续增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今年的报告中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使致命的热浪“在大多数陆地地区出现得更加频繁且更加强烈”。
法国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气候研究所所长罗伯特·沃塔德表示,“6月的热浪不是单一现象,而是同时发生的几种现象之一。这些气候现象都因气候变化而得到加强。”
全球气温升高会使热浪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大。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气候变化高级讲师梅丽莎·拉曾比表示,人类正在从正常气候振荡转向未知和更极端的领域,但可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排放来影响气候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温的影响通常在它出现后一年内显现出来,因此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对气温的影响可能在2024年最明显。
“伯克利地球”警告说,当前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使地球在2024年变得更热。
IPCC表示,尽管各国政府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限制气候变化,但热浪仍有可能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这只是一个开始。”伦敦大学学院全球变化科学系主任西蒙·李维斯表示,只有深度、快速和持续地将碳排放量降至净零才可阻止气候变暖。
来源:澎湃新闻
每天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并不能预防老年人中风,甚至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的John McNeil说:“这提供了更多证据,证明给不需要阿司匹林的人开阿司匹林不是一个好主意。”
相关研究7月26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上。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出现血栓的概率增加,这会阻碍血液流向大脑,引发所谓的缺血性中风。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医生有时会让他们每天服用75至100毫克能够稀释血液的阿司匹林,这通常被认为是低剂量的。
但McNeil说,即使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也并非没有风险。去年11月,他和同事证明了每天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会增加老年人跌倒的风险。
作为同一试验的一部分,McNeil团队调查了19114人在近5年时间里的中风和颅内出血发生率。在这些参与者中,有17725人至少70岁,他们居住在澳大利亚,其中绝大多数是白人。其余1389名参与者是居住在美国的65岁及以上的西班牙裔或非裔美国人。研究开始时,参与者均无中风或任何其他心血管疾病病史。
约一半参与者被指定每天服用100毫克阿司匹林,另一半则服用安慰剂。
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参与者有1.5%在研究期间经历了缺血性中风,而安慰剂组的比例为1.7%。考虑到每个人参与研究的年限,研究人员发现阿司匹林并不能降低他们患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当研究人员根据年龄、性别、种族或民族对参与者进行分类后,情况依然如此。
提及阿司匹林的副作用,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的参与者中有1.1%出现大脑内部或周围出血,而这一比例在服用安慰剂的参与者中只有0.8%。尽管这听起来可能差异不大,但统计分析表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发现。这类出血有时发生在头部受到撞击后,例如摔倒时,但有时是自发的。
McNeil说,这一发现尤其重要,因为颅内出血通常比缺血性中风更致命。除了阿司匹林对血液的稀释特性外,人们的血管会随年龄增长变得更加脆弱,更容易导致出血。
然而,McNeil说该研究结果只适用于没有心血管病史的人。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降低患有这些疾病的人的中风风险。在服用或更换药物之前,应该咨询医生。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25803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杜克大学和哈佛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手术将20个月大的小鼠与其他同年龄的小鼠或3个月大的小鼠连接在一起3个月,然后将它们分离,并测量其寿命。结果发现,年轻小鼠的血液能延长年老小鼠的寿命,证明了年轻血液的恢复作用。相关论文刊发于7月27日出版的《自然·衰老》杂志。
此前有几项研究发现,将年老和年幼老鼠通过手术缝合在一起,使它们的血液流入彼此体内,这一“共生”过程能恢复年老小鼠大脑、肝脏和肌肉的活力,但能否延长其寿命还是未知数。
为找到答案,研究团队开展了新研究。结果发现,与年轻小鼠结合的年老小鼠多活了6周,寿命延长约5%。如果能将人的寿命提高5%,意味着人能多活四五年。不过,他们也指出,这种效果比限制热量摄入所达到的效果要小,限制热量可使小鼠的寿命延长27%。
研究人员解释说,产生这些抗衰老作用的原因可能是年轻小鼠的血液中含有具有再生特性的细胞、蛋白质或其他成分,当它们流入年老小鼠体内时,这些成分起到恢复活力的作用。另一种可能性是,年轻小鼠更健康的肾脏和肝脏可过滤或者稀释年老小鼠的血液,有助于去除其中与衰老相关的有害成分。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京7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加拿大2023年遭遇的史无前例的森林大火仍在肆虐,其对全球有何影响备受关注。7月27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华、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目前,加拿大林火排放二氧化碳超过10亿吨,其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已发展为全球性环境事件。
根据加拿大森林消防中心的最新数据,截至当地时间7月26日,加拿大全国累计发生4774处火灾,累计过火面积已超12.1万平方公里。这一数据超过了韩国国土面积,也是中国2000-2021年累计森林火烧受灾面积的7.5倍。
刘志华表示,遥感数据是目前估算大尺度林火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他们基于火烧碳释放强度的方法,可快速准确进行林火碳释放的评估。通过排放因子法估算,加拿大林火已排放的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温室效应相当于1.1亿吨的二氧化碳,加上直接排放的10亿吨二氧化碳,目前加拿大林火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约为11.1亿吨,已超过日本2021年全年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据国际碳计划的数据,2021年日本全年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67亿吨,居全球第五位)。此外,加拿大林火约有1/8发生在冻土区,火灾也促进了储存在冻土中的甲烷释放。
除了排放温室气体影响气候外,加拿大林火通过释放PM2.5、PM10、有机气溶胶、黑炭等空气污染物,造成环境影响,损害人体健康。截至目前,影响较大的跨境传输过程主要有4次,分别为5月17-26日、6月6-19日、6月23-30日和7月15-20日,均显著降低美国空气质量(贡献率达50微克每立方米以上),造成航班取消、学校停课,严重扰乱生产生活秩序。其中,第二次传输过程使纽约市出现1960年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天气。第三次传输过程使芝加哥6月27日的空气质量指数超标5.6倍。
王哲指出,加拿大林火释放的PM2.5受西风环流及天气动力作用,造成了长距离跨境传输。5月25日到达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6月8日扩散至冰岛和格陵兰岛,6月26日波及欧洲大陆。6月27-30日的大气传输过程对欧洲地区PM2.5的贡献率在5微克每立方米以上。此次传输过程还波及北非和亚洲地区,对中国西部地区PM2.5浓度的贡献约为1-2微克每立方米。
此外,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快速燃烧的林火,导致植被大量破坏和死亡,不但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失,还导致动物失去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不仅如此,林火还会破坏植被覆盖层,导致土壤表层裸露,从而加剧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发生频率。
他们强调,加拿大这次如此大规模林火已经超出自然变化范围,演变成一种破坏性的灾难。频繁、严重的火烧不但快速消耗植被和土壤中的碳储量,也会改变森林的自然演替,使生态系统退化为灌木或草地,严重降低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因此,大规模森林火灾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而非传统认识的生态干扰过程。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加剧,极端林火频繁发生,例如,2019年亚马逊林火,10个月过火面积超9万平方公里;2019-2020年澳大利亚大火,一年间过火面积24.3万平方公里。加拿大的火烧季节通常将持续到10月份,此次林火火势有可能继续蔓延,灾害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持续刷新该国历史记录。
据《202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中国森林面积约为23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约为24.02%,如此广泛的森林分布给中国森林防火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多年来,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中国在林火防控方面积累丰富经验,成功降低林火的发生率和灾害损失,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显著提升。根据估算,2000-2021年中国林火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500万吨,仅占全球每年野火排放量的0.2%,展现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徐巍 李珂嘉贺
“我每天都在向上帝祈祷能够重见光明,你们所做的一切,就像上帝一样……”当揭开纱布那一刻,69岁的汤加老人阿娜蒂尔·库莉(Altia Kuli)眼睛湿润了,不时抬起右手,抹去眼角的泪珠。
当地时间7月30日下午7时,正在汤加执行“和谐使命-2023”任务的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迎来本站首例白内障吸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短短15分钟,困扰库莉11年的右眼眼疾,被来自中国的军医们成功治愈。
当地时间7月30日,和平方舟成功实施执行“和谐使命-2023”任务以来第8例白内障手术。图为库莉术后与医护人员合影。
库莉一家生活在一个名叫托克马罗罗(Tokomololo)的小村庄,离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不远。由于擅长汤加传统针织工艺,库莉在照顾家人之余,还做做针线活,编织一些工艺品,闲暇时也喜欢看看书。
2012年,年近花甲的库莉右眼开始变得模糊。“在我们国家,对眼睛进行手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库莉说,由于担心手术风险,她一直拖着没有去医院看病,直到听说了和平方舟。
“我知道和平方舟,这是一艘来自中国的先进医疗船,船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医生。”因为和平方舟前两次到访,留下了许多帮助汤加人民祛除病痛的美好故事,库莉的心中,不再有担心和害怕。
7月28日上午,和平方舟抵达汤加努库阿洛法港,开始对汤加进行为期7天的访问及人道主义医疗服务。次日下午,库莉便在女儿的陪伴下,来到了和平方舟,直接挂了眼科的门诊号。
眼科医生吴晋晖为库莉做了仔细检查,确认她患有严重白内障,急需手术治疗。当天,库莉便被收入海上医院病房,做手术准备。这一刻,库莉确信来对了,模糊的右眼即将重新亮起来。
受强紫外线照射影响,白内障常见于南太岛国中老年人群。为到访国民众开展白内障手术,是历次和谐使命任务的重要服务内容。自起航以来,和平方舟已成功实施了8例白内障手术。
“感谢中国医生,让我重见光明!”库莉拉着医护人员的手,轻声反复念叨着。这一刻,库莉的双眼明亮如初。
同样的美好,溢满了和平方舟的每个角落。在中医诊疗区,双手发麻的水果加工厂工人哈维利(Havili)找到中医张璇,体验针灸治疗。
扎完针灸,哈维利转了转手腕,活动了一下双手,说:“感觉好极了!原来只听说过中医,终于亲身体验了一次,真神奇!”临走,哈维利和张璇医生约定,3天后再来针灸。
一名汤加男子在皮肤科接受诊疗。
在内科诊室,一个9岁的汤加小女孩因为面瘫找到神经内科医生张海玲,张医生耐心给出康复治疗方法;在口腔科,华人张大爷被口腔牙齿残片困扰十多年,医生陈辰及时拔除了病牙;在风湿免疫科,怀疑自己尿酸偏高的华侨吴苏平找到吴歆医生,得到了个性化诊疗方案……
一名患者在接受眼科检查。
截至当地时间7月30日18时,“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在汤加已累计诊疗2009人次,体检38人,完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白内障复明、翼状胬肉切除等手术30例,辅助检查688人次。(完)
汤加民众在接诊导医区挂号。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美国医学期刊《高血压》7月31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每天喝一杯酒就会导致血压升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该研究追踪了1997年至2021年美国、日本和韩国共1.9万名20岁至70岁成年人的血压情况。研究发现,多年来酒精对受访者血压的负面影响持续上升,即使对于饮酒很少的人来说,每天小酌一点也会导致血压升高。
这项研究发现,人们平均每天饮用12克酒精,平均5年内收缩压会升高1.25mmHg。对于平均每天饮48克酒精的人来说,其收缩压会升高5mmHg左右。上述研究作者、美心血管疾病专家弗里曼表示:“我不建议人们喝酒。”他还称,运动是降低血压的有效办法。(崔 韦)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美国专家警告说,持续不断的高温天气对美国的有色人种和低收入群体更加危险,可能给他们带来致命影响。
美国研究人员表示,高温导致居民电费增加,再加上通货膨胀、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美国有数百万人面临因无法及时支付电费账单而被断电的风险。宾夕法尼亚大学能源政策和城市规划教授萨尼娅·卡利表示,目前大约四分之一的美国人不确定是否有能力支付家庭能源账单,高涨的电费加深了低收入群体的财务困境。专家指出,在高温天气下,断电导致人们无法用空调或风扇来降温,这将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带来致命风险。
从事气候问题研究的专家杰里米·霍夫曼28日也表示,由于美国长期存在的种族主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本就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有色人种和低收入群体难以负担购买、安装和使用空调的费用,更容易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
美国气候专家 杰里米·霍夫曼:严重的热浪对有色人种和低收入群体来说,是格外危险的。多年来,我们在美国各地的热浪中看到,有色人种群体罹患与高温有关疾病的比例更高。我们知道,低收入和有色人种群体,他们的空调普及率往往较低。首先,他们可能就没有可用的空调;其次,就算有空调,他们也是能源开支负担最重的那群人。
霍夫曼分析称,有色人种和低收入群体的聚居区往往绿化水平较低,在极端高温天气下地面温度更容易升高,从而更容易中暑。他呼吁正在经受高温炙烤的地区加大对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站7月24日文章,原题:直面超加工食品的危险 你认为下面哪个更健康:一袋薯片还是一盘羽衣甘蓝沙拉?这似乎很容易回答。那么现在你认为哪个更健康:一份一切都从头现做的比萨,还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一份含有相同基本食材和相同热量的比萨?许多关心自己吃什么的人会本能地选择前者,他们给出的理由或许是对“加工食品”说不清道不明的担忧。
此类食物通常美味可口、价格低廉但热量较高。正如克里斯·范图勒肯在新书《超加工的人》中所解释的那样,人们正在为这种廉价和高热量付出代价。
范图勒肯在“超加工食品”和“加工食品”之间划出明确界限。他认为,人们吃的几乎所有食品都经过某种形式的加工:大米经过收获和脱壳,动物经过屠宰。
他使用食品科学家卡洛斯·蒙泰罗提出的定义,后者将“超加工食品”描述为“由一系列工业加工过程制成的食品配方,其中大多含工业用途成分,需要依靠复杂的设备和技术”。
一份一切从头现做的比萨含有最低限度的加工食品(小麦变成面粉、西红柿变成番茄酱、牛奶变成奶酪)。那份待在冰箱里的比萨含有硫胺素和磷酸钠等食品添加剂,因此是“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和防腐剂混合物正以已知和未知的方式伤害人类。它们似乎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群由数万亿个细菌组成,以多种方式有利于人类健康。由于含有大量热量且通常缺乏营养,“超加工食品”往往导致人们变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的诱人口味和柔软质地促进过度食用,从而压倒来自大脑的饱腹感信号。
由于这种“超加工食品”的生产和购买成本低廉,许多人会用其取代更健康的食品,对穷人来说更是如此。
许多年前,超重曾是财富的标志,但如今在英国和美国女性中,低收入群体的肥胖率更高。有趣的是,英国和美国的男性中并未出现这种“贫富倒挂”的肥胖现象。
“超加工食品”为何有害的原因并不总是清晰可见,即使对科学家亦不例外。单独或少量的添加剂可能是安全的,但与其他化学品结合使用或经常食用可能有害。
因此,我们在选择吃什么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超加工食品”的影响。
环境对人们选择食物也很重要。生活在“超加工食品”无处不在的环境中的人,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寻找新鲜食物,但这并非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人们可能认为,偶尔的快餐之旅并没什么错,但任何能承担得起少吃“超加工食品”的人都应该尽量少吃一些。(丁玎译)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黄文炜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宋艾】26日,日本总务省公布人口动态调查结果:截至今年1月1日,日本总人口为1.22亿,较上一年减少80.52万人,降幅创下1968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高纪录。此外,由于冲绳县人口数量从此前的增加转为减少,这也使日本47个都道府县首次全部出现人口减少的情况。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人口在2009年达到峰值后,连续14年加速下降。2022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数量为77.18万,较前一年减少4.24万人,不仅创下历史新低,而且是自开始统计新生人口数量以来首次跌破80万。与此同时,2022年,日本死亡人口数量为156.51万,较前一年增加12.34万,创下历史新高。2022年,日本新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之间的差额为79.33万,同样为历史新高。
尽管日本人口数量减少,但在日本生活居住的外国人数量则时隔3年增加,为299.38万人,创下历史纪录。《日本经济新闻》26日称,预计到2067年,在日生活工作的外国人数量将占日本总人口的10.2%。
此次人口数量结果引起日本各界广泛关注。据NHK电视台26日报道,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松野博一在记者会上表示:“少子化、人口减少是我国社会经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要课题。为保障稳定的劳动力,我们将通过改革工作方式,最大限度促进女性和老年人就业,并从劳动者的角度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帮助他们发挥潜能。”
日本时事通讯社26日分析称,在日工作生活外国人数量创新高,是因为日本政府放宽疫情管控措施和入境限制后,大量外国人涌入日本。日本瑞穗证券首席市场分析师上野泰认为,由于人口持续减少、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日本的经济和社会正在持续“瘦身”。共同社评论称,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保障年轻人和女性的就业等,以维持地方的稳定与发展。
来源:海外网
日本多地迎酷暑天气(日本电视台)
海外网7月27日电 据日本电视台27日报道,26日,日本全国35个地区气温在38摄氏度以上,多地呈灾害性酷暑天气,重度中暑患者也激增。
26日,日本岐阜、爱知等7个地区气温超39摄氏度,埼玉县鸠山达今年最高气温39.7摄氏度,东京达37.7摄氏度,两地皆为今年最高气温。北海道的札幌市、旭川市气温也超过30摄氏度。
日本多地中暑人员不断增加。接受日本电视台采访的医务人员称,接连有中暑患者被抬进来,急性重度中暑者正在激增。连北海道也发布了中暑预警。日本电视台还称,因天气酷热,手机电池易发生膨胀,被称为“手机中暑”,日本的手机修理店正开展相关维修活动。如果置之不理,电池易爆炸。(海外网 王珊宁)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首尔8月1日电 据韩联社报道,7月29日和30日周末两天,韩国至少17人因中暑死亡。
韩联社7月31日援引韩国消防部门消息说,死者多为高龄老人,大部分人是在田间务农时死亡,被发现时体温很高。韩国最近连日出现高温天气,受影响的主要地区包括庆尚道、忠清道、京畿道、全罗北道等。
韩国疾病管理厅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30日16时,全国范围内共报告73例热射病等中暑病例,仅29日就有6人疑似死于热射病。
韩国气象部门表示,预计高温天气将持续至8月初,提醒广大民众注意防暑降温、减少外出活动。(完)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新加坡人力部7月31日发布的《公平雇用指导原则》调查报告显示,该国求职者和在职人员遭遇歧视的情况整体有所改善,但更多人因精神健康状况被歧视。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人力部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针对3600名求职者或在职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该国约23.8%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歧视,其中16.6%的人因为年龄问题被歧视,7.1%的歧视和种族有关,5%的歧视和精神健康状况有关。而针对在职人员的调查显示,约8.2%的人被歧视,其中4.7%的职员因精神健康状况被歧视,比因年龄被歧视的职员(3.7%)占比大,成为在职人员中最常见的歧视原因。
新加坡人力部表示,更多求职者因精神健康状况被歧视和他们期望雇主照顾自己的精神健康需求有关。新加坡公平就业监管机构——公平与进步就业实践三方联盟(TAFEP)于2020年就出台相关规范,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在招聘阶段询问求职者个人精神健康状况,一旦被该机构发现将交由人力部处理。(汪品植)
来源:海外网
2022年10月24日,印度班达亚齐警方前往一家药店检查儿童糖浆配方。(资料图)
海外网7月26日电 据路透社26日报道,一家政府支持的贸易机构表示,尽管印度制造的止咳糖浆在2022年导致多国数十名儿童死亡,但在美国强劲购买的推动下,本财年印度药品出口增速预计将是上个财年的近两倍。
印度药品出口促进委员会总干事巴斯卡表示,印度4月至6月的出口统计显示,药品出口有所增长,特别是在美国市场“表现非常好”,增长率超过10%。在截至3月31日的上个财年中,印度药品出口额增长了3.25%,达到254亿美元。其中在印度最大市场美国的销售额增长了6.2%,达到75亿美元,占印度整体药品出口的30%。巴斯卡表示,本财年印度药品的出口额估计将增长约6.3%,达到270亿美元。
2022年,印度两家公司生产的止咳糖浆造成冈比亚至少70名儿童、乌兹别克斯坦至少19名儿童死亡。事件引发全球卫生官员对印度药品行业监管松懈的担忧。世卫组织表示,印度出口的这款糖浆含有致命毒素乙二醇和二甘醇,这两种物质通常被用于汽车制动。冈比亚已强制要求所有印度药品在出口该国之前进行测试,冈政府正考虑对印度相关药企采取法律行动,以便为受害者获取赔偿。(海外网 侯兴川)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澳大利亚悉尼大学27日在官网发布消息称,随着澳大利亚蜜罐蚁腹部存储的蜂蜜被发现具有抗菌性能,西方医学研究“逐渐追赶上”澳大利亚原住民传统医学知识的步伐。
据报道,澳大利亚蜜罐蚁主要分布在西澳大利亚和北领地的沙漠地区,是工蚁中的一种。这种蚂蚁从一出生就会被其他蚂蚁喂食过量花蜜,并生产大量“蚁蜜”,直至腹部被撑大成琥珀色的弹珠大小。它们扮演“食物储藏室”的角色,当食物短缺时,它们会倒挂在蚁穴顶部,将肚子里的蜜反哺给其他蚂蚁。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蚁蜜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非常有效。研究人员推测,一种“独特蚂蚁抗菌肽”赋予了蚁蜜抗菌特性,但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事实上,蜜罐蚁数千年来一直被澳大利亚原住民当作丛林食物和传统药物,用于治疗感冒和喉咙痛等症状。研究人员表示:“蜜罐蚁蜜是一种珍贵资源,对原住民具有重大文化意义,不能将其直接用于临床。”因此,研究人员希望确定蚁蜜中起抗菌作用的化合物,进而用其开发抗菌药物。(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