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月4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医学》3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运动追踪设备采集的数据或能作为预测帕金森病未来发展的早期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数据或能实现相对低成本且无创的大规模人群筛查,但仍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导致运动功能相关神经元逐渐丧失,尚无已知疗法可治愈。确诊时的神经系统变性通常已持续多年,此时约有50%—70%的运动功能相关神经元已受到影响。提早发现有帕金森病风险的个体或能让更多人加入为该疾病设计保护性疗法的临床研究。
英国卡迪夫大学团队利用英国生物银行采集的年龄在40—69岁的10.3万人的数据,模拟了运动追踪设备的数据是否能用来在临床确诊前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团队发现,相比常用的临床标志物,如来自生活方式、遗传学、血液生化学和患者报告症状的指标,使用来自运动追踪设备的数据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能更好地区分临床诊断和预诊断的帕金森病。团队指出,与运动加速和睡眠质量相关的特定模式与帕金森病的未来发病和/或现有确诊有关。白天的平均运动加速在帕金森病确诊前的几年里会减慢,而帕金森病确诊患者的睡眠障碍比其他临床疾病患者(如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运动障碍)更严重。
该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数据或能作为发现有帕金森病风险人群的低成本筛查工具,对帕金森病相关的病理性神经退行迹象的早期筛查,有助于启动神经保护疗法,开展针对疾病发展的临床试验。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深圳7月11日电 (记者叶青)11日,记者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创中心聂泽东研究员团队,在基于生理信息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心电(ECG)及光电容积脉搏波(PPG)多模态融合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有望应用于糖尿病慢病管理、高风险人群评估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的数据显示,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前期。
主动血糖监测是有效减少糖尿病和延缓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血糖监测主要通过指尖采血或者基于电化学检测技术的植入式血糖监测设备,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疼痛、使用寿命短、成本高等缺点,限制了患者的依从性。因此,研发一种非侵入式、舒适便捷的无创监测技术对促进血糖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关研究表明,血糖浓度的变化会刺激人体自主神经系统,引起心电、光电容积脉搏波等生理信息的改变,同时考虑到心电、光电容积脉搏波可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获取,具有使用快捷、成本低等优势,因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心电及光电容积脉搏波多模态融合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
“该技术通过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及深度学习算法,获取心电、光电容积脉搏波等生理信息的时空特征,并采用基于可变权重的算法,实现不同模态的决策融合。”聂泽东介绍,他们利用该技术获取了21名志愿者共103天的数据,经过10折交叉验证后,所提出的多模融合算法在血糖监测中的MARD值达到13.42%,一致性误差网格的A+B区>99%。
据介绍,MARD值是评价持续葡萄糖监测(CGM)产品准确度的核心指标,目前国际上多数以MARD<15%作为CGM上市的标准值。“该值越小,表明血糖读数越接近参考值,即血糖测量的准确度越高。”聂泽东进一步解释道,“一致性误差网格A+B区在测量点水平的比例大于99%,代表数据具有临床准确性,该值越大,说明血糖测量的准确度越高。”
据介绍,该成果为使用穿戴健康设备和家用健康设备进行无创血糖监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吕克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多年来,BMI(即身体质量指数,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得出的数值)一直被用来评估个人体重是否健康。然而,最新研究表明,单凭BMI无法准确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5日报道,最新研究显示,BMI与死亡率并无直接关联。
据悉,BMI达到25通常被视为超重,超过30可被定义为肥胖。研究人员对55万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研,以评估BMI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BMI在22.5至34.9之间的65岁及以上人群的死亡风险没有显著增加;BMI在22.5到27.4之间的年轻人同样不存在更高的死亡风险。不过,BMI为30或以上的人死亡风险确实更高。
对此,参与该项研究的斯坦福大学博士阿伊什·维萨利亚表示:“如今看来,BMI是一个很糟糕的健康标准,忽略了人种间的差异,无法提供与死亡风险相关的有力参考。相比之下,腰围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指标。”(吕克)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任重】据路透社5日报道,美国疫苗制造商莫德纳当天表示,已经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和一份土地合作协议,努力争取在中国研究、开发和生产mRNA药物的机会。中国媒体称,这是莫德纳首次对中国进行投资。
5日早些时候,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莫德纳将在上海签署价值10亿美元的协议,大举进军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莫德纳预计最早将于5日与上海市政府签署一项协议,以促进其mRNA产品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推广。消息人士说,这笔投资将投入几个疫苗开发和制造项目。路透社报道称,莫德纳一名发言人表示:“根据该协议生产的任何药品都将仅供中国人民使用,不会出口。”
今年4月,莫德纳CEO班塞尔在访问上海时表示,将加快在沪投资布局,携手中国合作伙伴开展研发生产。《南华早报》称,莫德纳今年早些时候在上海成立了一个法人实体,称这是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今年5月,莫德纳在中国注册名为美德纳(中国)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地为上海闵行区。
《南华早报》称,尽管中美关系恶化,莫德纳仍在推进进军中国市场。到目前为止,莫德纳在中国内地没有业务。作为亚洲扩张计划的一部分,该公司去年在中国香港开设了一家办事处。
雅虎新闻网称,莫德纳的mRNA生物技术在新冠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不过,由于新冠疫苗的需求大幅下滑,莫德纳今年2月曾预测2023年业绩可能出现亏损。在这一背景下,包括莫德纳在内的厂商都在寻求下一阶段的增长点,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将成为其战略发展的重要布局。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7月4日举行的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工作推进会议暨2023年全国卫生健康外事工作会议上了解到,60年来,我国援外医疗队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援外医疗步入发展合作新阶段。
国家卫生健康委介绍,我国是世界唯一一个长期无偿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派遣医疗队的国家。援外医疗队派遣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派遣规模最大、实施效果最好的援助项目之一,深受受援国政府和民众的欢迎。
60年来,我国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援外医疗队队员3万人次,援建医疗卫生设施共130多所,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
2018年至2022年,中国援外医疗队5年累计派出近3600名队员,为956万人次患者开展医疗服务,疑难复杂、高水平手术明显增多,巡诊义诊次数不断增加。援外医疗队数量、质量持续提升,医疗队员高级职称占比近50%,36岁至45岁中青年队员占比超过50%。
近年来,援外医疗从“输血式”援助转向可持续“造血式”援助,逐渐形成以医疗队为基础,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双轮驱动,创新项目、医疗物资、能力建设、人员与技术交流多点开花的全方位、立体式格局。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冯国川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美国近半数的自来水可能含有“永久化学物质”,可潜在诱发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
据美联社6日报道,美国地质勘探局5日发布的一项政府研究报告称,美国至少45%的自来水中含有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由于这种合成化合物不易在环境或人体中分解,也被称作“永久化学物质”。该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生活消费品,包括不粘锅、食品包装等,还能够进入私人和公共供水系统,对城市和农村地区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资料图
美国地质勘探局表示,研究人员在2016年到2021年间采集了716个地点的自来水样本,对其中的PFAS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程度最重的是城市,包括大平原、五大湖、东海岸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的中部和南部地区,相比之下,农场的污染程度较低。
报道称,动物实验结果证实,PFAS物质可能与包括肾脏和睾丸癌在内的癌症以及高血压和出生体重低等问题存在潜在联系。(冯国川)
来源:央视财经
当地时间7月9日,秘鲁政府在《秘鲁官方公报》上宣布,由于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异常增加,国家进入为期90天的卫生紧急状态。
公报还称,2023年截至目前,秘鲁共报告了16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其中有4例死亡病例。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神经系统会遭到破坏,导致神经发炎,进而产生肌肉无力、刺痛、麻木的症状,更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瘫痪。据秘鲁卫生部称,格林巴利综合征通常与病毒感染相关。
据悉,秘鲁政府已针对该卫生突发事件制定了多项具体措施,如增加药品供应、提高该疾病的护理服务水准以及加大宣传,增强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以减少高危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连日来,欧洲多国遭遇高温天气。在一些欧洲城市,当地居民和大量游客为了降温纷纷聚集到了树荫和喷泉周围。
本月7日以来,德国高温天气持续,德国气象局已向全国大部分地区发布高温预警。当地时间9日,在德国首都柏林,由于烈日当空,空旷地带鲜有人迹,市民和游客纷纷聚集在树荫和喷泉附近避暑纳凉。德国天气预报显示,高温还将持续至下周。
意大利同样如此。针对本轮高温天气,意大利卫生部9日对罗马及其他八个城市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并针对老人儿童等群体发布特别警报。意大利气象专家表示,未来一周内高温、高湿的天气仍将在亚平宁半岛持续。在罗马城内,各大喷泉景点人满为患,许多游客都表示从未感受过这样的天气。
新加坡游客:我们来自新加坡,我们已经习惯了炎热的天气,但这里(的炎热)还是有点疯狂。这么热的天气,这里却没什么空调,我不确定罗马有没有这个东西,但是我们确实没怎么见过空调,我们只能到处找阴凉处避暑。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5日电 据英国天空新闻网报道,最新民调显示,英国民众对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满意度直线下降,九成受访者认为英国的医疗保健服务不会改善,近一半受访者表示,情况会变得更糟糕。
益普索(Ipsos)为天空新闻进行的一项最新民调数据显示,几乎一半的英国人(47%)认为NHS的医疗服务在未来几年会变得更糟。只有10%的英国受访者认为,他们得到的医疗保健质量将会提高。
报道称,这些数字表明,英国民众对政府能够解决当前医疗保健服务危机的信心并不高。
据天空新闻网报道,在英格兰,目前有740万人在等待进行选择性治疗,其中37.1万已经等待超过一年。社会保健危机加剧了病床长期短缺的问题,使NHS在应对长长的等候名单和处理紧急病例时捉襟见肘。
这些问题也令行业从业人员精疲力尽。天空新闻网发现,一段时间以来,涉及“平衡生活与工作”问题的辞职数量激增,医疗服务部门2022年因此损失了约1万名员工。
民意结果还显示,英国民众对NHS的满意度近年来直线下降。2020年,有7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获得的医疗保健质量“好”或“非常好”,但到了2023年,持这种观点的人数下降到48%。认为医疗保健质量“差”或“非常差”的受访者比例增加了一倍多,达到22%。
益普索的研究主管安娜•奎格利表示,“最近发生的变化,反应了他们(英国人)对当前服务水平的看法。”
来源:海外网
海外网7月10日电
法国食品通胀开始缓慢下降,然而食品消费仍继续大幅减少。
据BFMTV新闻资讯台7月7日报道,法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放缓对食品消费几乎没有影响。几项研究显示,尽管法国通胀率已经开始下降了一段时间,根据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的数据,5月年通胀率为5.1%,6月据初步估计为4.5%,但消费仍在继续走低。
根据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的数据,5月法国食品消费(不含烟草)为143亿欧元(约1130亿元人民币),自2022年1月以来下降了近12%,与2020年3月的峰值相比甚至下降超过16%。自2009年和当时金融危机导致的消费下降以来,法国家庭食品消费从未跌至如此低的水平。如果下降继续下去,可能会回落到21世纪初的水平,甚至更低。
这一趋势引起业内人士关注,被认为非常令人担忧。法国经济形势观察所(OFCE)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吉罗尔夫甚至称,这种食品消费的下降“在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自1980年开始汇编的数据中是前所未有的”。
希尔卡纳研究所(Circana)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食品杂货销量在一年内平均下降6%,乳制品销量下降3%,香槟和烈酒销量下降8%,卫生和美容用品销量下降近8%。法国消费专家奥利维耶·道弗斯解释说,通胀确实出现了预期的放缓,但价格水平仍然非常高。
事实上,尽管尼尔森研究所(NielsenIQ)估计,在5月28日至6月4日这一个星期,三分之一的消费品价格下降,但降幅很小。降幅排名前三的是醋、厨房用纸和清洁海绵,价格在一个星期内下跌超过0.1%。其它产品的价格降幅更加微不足道,茶叶、纸巾价格仅下降0.09%、家用包装价格下降0.07%、酱料和动物寝具价格下降0.06%、一次性餐具价格下降0.05%。
这样的价格降幅显然不足以阻止消费下滑。奥利维耶·道弗斯甚至预测,消费下降的趋势将是长期的,尤其是食品价格的增长远远快于工资增长水平。(海外网-巴黎-鲁佳)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由于疫情后游客过多,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近日出现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英国《泰晤士报》10日报道,为吸引更多医生来当地就业,威尼斯决定大幅减少房租。
报道称,威尼斯市政厅联合该市公共卫生机构共同策划了一场号召各国医生来当地就业的活动,并赴全市多家医院进行宣传。近日,他们前往当地一家私立医院播放宣传广告视频,广告上写着:“医生们,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正在等待着你们。”据了解,外来医务人员不但能租到便宜的住房,还能够在当地拥有低成本的诊所。当地一家房产公司的数据显示,2021至2022年威尼斯年平均租金上涨了6%。(刘彬)
来源:on.cc東網
中大威院生物样本库获美国实验室认证协会颁发国际认证。(阮子铿摄)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成立“中大威院生物样本库”,有助提升精准医疗、药物研发、风险预测等。经过多年努力,今年终获美国实验室认证协会颁发国际认证,成为除南韩外,亚太地区仅有获得国际认可的生物样本库。院长兼样本库督导委员会主席陈家亮透露,随着样本库获国际认可,目前已有多间国际大药厂主动洽谈合作,其中约有10多个研究项目正进行中。未来医学院将与医院管理局携手推动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新药物研发基地。
生物样本库于2019年7月成立,团队经过5年的系统建立、营运准备,以及长达约4个多月的审批过程,终于今年4月获颁国际认证。样本库设于威尔斯亲王医院吕志和临床医学大楼,并拥有逾100万个超低温样本瓶储存容量,每年存放率达逾10万样本瓶。团队表示,未来样本库将扩展至各大联网医院,包括香港儿童医院,务求以几何级数形式提高样本的存放量。
团队续说,生物样本库有助实现基因组医学潜能,其中样本库及中大医学院糖尿病团队分别透过建立“香港糖尿病生物库”和“乳腺癌生物样本库”,以进行大规模多组学分析,筛选有效的预后标志物和预测标志物,有助及早识别高风险患者;而团队未来亦会着手向“脑退化病”、“脑健康”等方向作积极探讨。样本库在样本收集、处理、储存、分发共4大范畴上均监管严格,因而取得国际认证,同时此资格将有助促进国际大型研究合作,包括吸引更多本地、内地及海外科研团队或药研机构诚邀合作,继而提升生物医药科研的效率和水平。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据台湾中时新闻网9日报道,继莓果产品被检出甲肝病毒后,台湾地区开市客(Costco,在台湾地区称为“好市多”)连锁超市进口食品又出事。台“食药署”8日证实,自美国进口“油渍摩佐罗拉干酪”产品检出一级致癌物环氧乙烷,已要求业者通知召回,但高达757.52公斤产品、共1114盒已在全台分店售出,恐怕早已被
开市客起司被验出环氧乙烷 图自台湾中时新闻网
报道称,开市客声明回应,该批产品已于6月18日检验出环氧乙烷后销毁,但之后自主送验其他批号的商品,也同样检出环氧乙烷,已立即将所有产品下架并启动自愿性召回,将联系通知1300名购买受影响商品的会员,可凭购买记录办理退货
“食药署”副署长林金富称,开市客公司上述产品因被检出环氧乙烷,已通知消费者召回产品。根据岛内现行规定,环氧乙烷不可作为农药、食品添加物或食品消毒,在食品中不得检出。
高雄市卫生局宣称,此次“油渍摩佐罗拉干酪”为农药残留过量,不会对人体造成立即的疾病危害,暂不用提供销货名册,将审视整体违规事证后评价罚款金额。
报道称,环氧乙烷是一种工业制造气体,主要用于设备消毒,常见于医院消毒医疗设备,但长期接触会增加罹患血癌、乳癌风险,也可能造成中枢及周边神经病变,目前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级致癌物。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韩国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7月1日在首尔市中心举行“谴责福岛核污染水海洋排放泛国民大会”,谴责日本政府计划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敦促韩国政府就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一事明确表示反对。图为7月1日,民众手持“反对向海洋排放福岛核污染水”等字样的标语在韩国首尔参加集会。新华社发(李相浩 摄)
7月5日晚,近百名日本民众在福岛第一核电站运营方东京电力公司(下称东电公司)总部前举行集会,抗议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此前一天,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公布针对福岛核污染水的综合评估报告。日媒称,岸田文雄将在评估该报告内容的基础上,最终决定启动核污染水排海的时间。4日上午,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就日本福岛核污染水问题召开专题记者会指出,IAEA评估报告证明不了排海的正当性、合法性,免除不了日方应承担的道义责任和国际法义务。
日本政府强行推进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引发了广泛的国际关切和担忧。大量的核污染水从何而来?日本为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单方面强行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此举将带来哪些危害?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因海水灌入发生断电,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造成灾难性核泄漏。这场事故等级被定为核事故最高分级7级(特大事故)。
为了控制核反应堆的温度,东京电力公司持续向1至3号机组安全壳内注入冷却水以防止堆芯进一步熔融损毁。“这些冷却水再加上渗入反应堆的地下水、雨水等,便形成大量的核污染水。从公开信息看,冷却过程每天产生约130吨核污染水,事故后积存的核污染水已有130多万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常务理事陈志告诉记者。
日本政府在2021年4月宣布核污染水排海计划,2022年7月正式推出排海方案。目前,这些核污染水被收集在福岛第一核电站中上千个金属储存罐中。根据测算,这些储存罐将在2024年初达到容量峰值。正如太平洋岛国论坛秘书长亨利·普纳所说,日本要“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日本国内反对核污染水排海的声音从未中断。据日本《福岛民报》报道,福岛县渔业协会联合会日前召开全体会议,全票通过特别决议强调,反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立场“没有丝毫改变”。这是继日本全渔联前不久通过反对核污染水排海特别决议后,再有日本渔业团体通过同样内容的特别决议。
来自国际社会的反对声音更加强烈。韩国市民团体“阻止日本放射性污染水排海全国行动”近日在首尔市政府附近举行今年5月以来第三次大规模集会,数千人参加。人们高举“保护太平洋”“向国际海洋法法庭起诉日本”等标语,要求日方采取在陆地上保管福岛核污染水的替代方案。
韩国水产业经营者联合会等渔业团体日前在全罗南道莞岛郡莞岛港的码头周边举行了抗议集会活动,谴责日本推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势必严重损害韩国渔民和水产业从业者的生计,威胁民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受地理位置和洋流影响,太平洋岛国预计受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影响较大。6月26日,亨利·普纳发表声明,日本向太平洋排放放射性废物计划不仅是核安全问题,更事关海洋环境、渔业、民众健康以及子孙后代利益。此举具有明显跨国界、跨代际影响,可能构成人为故意向海洋排放核废物的国际先例,应寻求其他处置方式。
在菲律宾,多个团体表达了对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担忧。菲律宾全国性渔业非政府组织帕马拉卡亚发言人罗内尔表示:“与亚洲许多国家一样,我们强烈反对日本将核污染水排入太平洋,这将污染我们丰富的海洋资源,给菲律宾渔业造成广泛灾难。”
近日,韩国媒体等持续报道日本官员通过各种方式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综合评估报告结论施加不当影响。这加剧了国际社会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疑虑和担忧。
“机构报告不能成为日方排海的‘护身符’和‘通行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IAEA发布日本福岛核污染水处置综合评估报告答记者问时表示,这份报告未能充分反映所有参加评估工作各方专家的意见,有关结论未能获得各方专家一致认可。机构因授权所限,没有审查日方排海方案的正当合法性,没有评估日方净化装置的长期有效性,没有确证日核污染水数据的真实准确性,相关结论存在较大局限性和片面性。
面对各方疑虑和反对,日本始终未就排海方案正当性、核污染水数据真实性、技术可靠性、净化装置有效性、环境影响不确定性等关键问题作出科学、可信的说明,也没有同包括邻国在内的各利益攸关方进行充分和有意义的协商,反而不断纠缠“核污染水”这一称谓,声称要排放的是经过所谓“多核素去除系统”(ALPS)净化的“处理水”,甚至把福岛核污染水等同于全球核电站正常运行下的排放水,千方百计“洗白”排海行为。
“福岛核污染水和压水堆核电站正常运行时排放的水有本质区别。”陈志说,正常运行的压水堆核电站通常有2套水循环系统,即一回路系统和二回路系统,正常运行时这两个回路的水均不向外排放。其中,用于二回路凝汽器冷却的海水以及设备冷却水系统的水均不具有放射性或具有极少量的放射性。而福岛核污染水来源于注入受损反应堆堆芯的冷却水和雨水、地下水等,这些水直接与受损的核燃料或核废料接触,带有大量高放射性核素。
据日本广播协会报道,ALPS处理后的核污染水将被注入一个游泳池大小的水槽中,每一秒钟约有6升处理水被一次性注入约4吨海水中,之后这些被稀释后的水将通过海底管道排入太平洋。
经过ALPS系统净化和海水稀释,核污染水是否变得安全无害了呢?
“福岛核污染水总量之大、成分之复杂、处置周期之长史无前例。”陈志认为,排海将持续30年甚至更久,未来还将新产生大量的核污染水,日本无法证明核污染水净化装置的长期可靠性以及净化能力的有效性,也没能拿出系统全面的环境监测方案,监测范围太小,点位太少,频率不足,难以及时发现核污染水超标排放等异常情况。
福岛核污染水含有60多种放射性核素,现阶段很多尚无有效处理技术。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肯·布塞勒几乎每年都要前往福岛进行相关研究。“东电公司只检测了上千个储水罐中的少数几个罐子,并没有进行彻底的检测分析。”肯·布塞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每个罐子的检测结果都不一样,有的罐子可能氚含量很高、铯含量较低,有的罐子铯含量较低、锶-90的浓度很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长期以来,东电公司在核电站安全运行方面劣迹斑斑,曾多次隐瞒核电机组故障事故、篡改技术数据以及提交虚假报告等。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学者小豆川胜见对《东京新闻》表示,至今第三方仍无法确认福岛第一核电站内的放射性数值等数据,只能拿东电公司单方面发布的数据来讨论。“每当看到东电公司的各类故障和问题时,就不由得怀疑该公司能否长期遵守规则处置核污染水。”
6月5日,一份来自东电公司的报告被公开:5月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港湾内捕获的海鱼许氏平鲉体内放射性元素铯的含量达到每千克18000贝克勒尔,超过日本食品卫生法所定标准180倍。同日,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国际原子能机构中国理事张克俭在维也纳出席国际原子能机构6月理事会时,就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发言,严厉抨击日本排放福岛核污染水。
“ALPS处理后的核污染水中仍有多种放射性核素含量超标,成熟性和有效性有待验证;ALPS系统需要在长达30年周期内处置超过130万吨核污染水,长期高负荷运行的性能与效率令人存疑。”张克俭说,很多核素尚无有效处理技术、部分长寿命核素可能随洋流扩散并形成生物富集效应,这将给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带来不可预测的影响。
核污染水入海构成的环境威胁将影响几代人
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短则十几年,最长的能有数千年。陈志提到,日本福岛事故产生核废水倾倒在海里,会造成局部海域放射性核素浓度偏高,并在该区域的海洋生物体内富集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使人体受到内照射的影响。
“从食品安全角度看,若海产品中放射性核素量超出我国法律法规的限制要求,将被禁止销售。从辐射防护角度看,我们重点关注癌症等疾病发生的风险。这是一个具有随机性的概率问题,但发生概率与辐射剂量有直接关系。”陈志说。
“铯-137和铯-134等物质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的时间才能排出,还有锶-90或钚会沉积在骨骼中,它们可能会在你摄入后数年才被排出体外,造成长时间的损害。”肯·布塞勒说。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曾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会扩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将遭到核污染影响,10年后蔓延到全球海域,影响到全球鱼类迁徙、远洋渔业、人类健康、生态安全等方方面面,对人类社会和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的潜在威胁难以估量。
不少科学家与环保组织表示,由于核废水的巨大体量和现有技术的局限,无法完全预知排放的废水将给海洋环境和人类安全造成什么潜在伤害。就算日本所谓“经过大量海水稀释后实现污染物浓度达标”的说辞成立,也只意味着有关元素产生即时毒性的概率降低,而随着大量核废水持续流入太平洋,放射性物质总量并不会减少,核污染水入海构成的环境威胁将影响几代人。
2021年、2022年,我国生态环境部先后组织开展了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摸清了目前相关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的本底情况。“针对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后的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我部已经作出部署,如果发现异常将及时预警,切实维护我国家利益和人民健康。”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相关负责人说。
“核污染水的问题、辐射的健康危害问题,可能在100年后才会进一步显示出影响。核污染水问题必须考虑500年、1000年后的影响。”日中共同市场促进会代表理事五十岚义隆近日在日本明治学院大学演讲时呼吁日本政府在核污染水处置问题上加强同国际社会合作,汇集全球智慧以研究排海以外的更好的处置方案。“大海是世界的共同财产,不是日本单独就能决定的。”
“我有一个不得不问的问题,如果经过ALPS处理过的核污染水如此安全,那日本为何不将其再利用或用在本国制造业和农业方面?”斐济副总理(时任斐济代总理)卡米卡米加曾发出“灵魂之问”。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太平洋岛国所处海域成为美西方国家的核试验场,遭受了令人触目惊心的核辐射污染和生态灾难。“根据我们在核污染方面的教训,日本在这个时候继续推进排海计划简直不可想象。我们不能用40年时间来‘弄清楚’日本的排海后果。”亨利·普纳强调,任何核污染水处置决定不是、也不应该只是日本的国内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和跨国性问题,应该在国际法义务范围内受到审查。
事实上,日本经济产业省最初提出过5种核污染水处置方案,包括地层注入、排入海洋、蒸汽释放、氢气释放和地下掩埋。2020年2月,日本经济产业省组织的专家委员会提交报告书,认为“最实际的解决方法”是将核污染水稀释排放入海或蒸发排入大气。
排海绝不是最安全、最优化的处置手段,日本为什么还是决定要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答案显而易见:经济成本最低、对日本自身的污染风险最小。
“日本政府在没有充分论证其他处置方案的情况下,单方面决定将核污染水向海洋一排了之,这种为了本国私利损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做法,说服不了国内外民众。”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
向全世界转嫁核污染风险,既不道德,也不合法。陈志表示,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违背辐射防护正当性原则。此举还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规定的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以及1972年《伦敦倾废公约》禁止通过海上人工构筑物向海洋倾倒放射性废物的规定等。
地球上,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面对百万吨的核污染水,日本理应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本着对全人类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慎重妥善处理。
来源:海外网
韩国面临低出生率问题(资料图)
海外网7月6日电 据路透社5日报道,过去5年,世界上最低的出生率导致韩国正面临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而同期精神科等其它诊所及医生的数量却呈现暴增势头。
公共管理智库首尔研究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的5年里,首尔儿科诊所和医院数量下降了12.5%,仅剩456家。同期,精神科诊所的数量增加了76.8%,麻醉中心的数量增加了41.2%。儿科医生表示他们“看不到未来”,并解释称,问题的根源在于,到2022年韩国出生率将降至0.78,再加上保险体系未能适应这一情况,导致儿科资源匮乏,儿科医生也纷纷离开这个领域。
韩国保健福祉部承认该国儿科系统存在“局限性”,并表示正在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根据卫生部门的数据,今年上半年,韩国医院只能为16.3%寻求帮助的儿科医生提供服务,低于2013年的97.4%。对于家长来说,儿科医生短缺意味着生病的孩子需要长时间候诊。(海外网 侯兴川)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曼谷7月11日电 当地时间11日,即第34个世界人口日。泰国卫生部官员透露,随着出生率下降,今年泰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少于退休人数。
据《曼谷邮报》报道,泰国卫生部总干事苏万纳猜(Suwannachai )建议,每个泰国家庭应致力于生育至少两个孩子,以帮助遏制该国出生率下降的趋势。
苏万纳猜表示,从1963年到1983年,泰国每年至少有100万人出生,但去年出生人数降至50万人,今年很可能低于50万人。与此同时,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2021年,泰国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0%。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到2036年,泰国将进入超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30%。
苏万纳猜透露,2023 年是泰国进入工作年龄(20-24 岁)的人数无法弥补 60-64 岁离开劳动力队伍的人数的第一年。
他说,自2016年以来,泰国政府一直出台措施试图鼓励人们多生育,但这些措施并未奏效。为此,政府最近还出台新的措施,包括开设更多托儿所、改善产假和陪产假福利、在家工作政策和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等。
苏万纳猜说,政府还推迟了强制退休,并促进退休储蓄和职业计划,以帮助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泰国卫生部生殖健康局局长文雅立·苏克拉特表示,泰国人口预期增长无法及时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安全。(完)
来源:澎湃影像
来源:科技日报
【今日视点】
◎本报驻以色列记者 胡定坤
据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近日报道,该国权威卫生经济专家、卫生部医疗技术评估部门前主任加里·金斯伯格在以色列国家健康与护理研究所会议上首次披露一项由其本人领衔制订的国家级慢性病“早期预防计划”。该计划建议以色列政府采取“十大干预措施”,降低国民心脏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实现提升国民健康状况、节约国家医疗投入的目的。据悉,该计划应以色列政府要求制订,已于2021年提交以卫生部进一步研究论证。
金斯伯格在以色列卫生部工作了近40年,先后担任高级卫生经济学家和医疗技术评估部门的主任,还曾在世界卫生组织担任高级科学家,2017年自卫生部退休后一直担任健康经济咨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他在慢性病早期预防计划中提出的十大干预措施包括:减少吸烟、降低糖类摄入、预防肥胖和超重、增加体育锻炼、减少营养不良、预防高血压、预防糖尿病、筛查预防结直肠癌、延缓老年痴呆、减少机动车造成的污染。
据估算,采取上述措施,以色列政府需在25年内支付约250亿新谢克尔,但可减少700亿—1260亿新谢克尔的医疗花费,同时每年该国死亡人数将降低1700—3200人,25年可挽救42000—79000人的生命,而当前该国每年死亡总人数约为45000—50000人左右。
金斯伯格建议实施“综合国家预防项目”。该项目负责实施前7项干预措施,其核心是建立必要基础设施,招募专业人员(如护士等)为全国45岁以上的所有公民提供慢性病预防服务,他们将直接与有需要的民众沟通,为其定制可由移动应用程序监督的健康计划,例如戒烟、降低血压、体育锻炼以及用水和柠檬汁代替含糖饮料等。
结直肠癌筛查仍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金斯伯格指出,如果以色列将50—80岁人群的结肠镜检查率从26.2%提高到可实现的90%,即可将该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约1/3。最后,延缓老年痴呆的主要手段是推迟退休年龄,这和减少机动车污染一样,都需要政府通过立法实施。
金斯伯格在提交给卫生部的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实施每项干预措施的原因。
以色列20岁以上人群中有20%吸烟,每年因吸烟死亡人数约有7000人,劝导戒烟的成功率约为4%,每年可因此挽救280人左右。
同时,该国每年约有6401人因超重和肥胖死亡,其中糖摄入过量是一个重要因素。据计算,如果5年内将人体能量消耗中糖类的比例由12.5%降低至10%,则每年可减少约237人死亡、9900天住院时间、18万次补牙,节约医疗资源2.44亿新谢克尔。如可将糖类能量占比缩减至5%,则每年可拯救500人的生命。
至于超重、肥胖和缺乏体育锻炼,研究显示,以色列25—34岁人群中约有28.6%超重和14.5%肥胖,55—84岁人群中约41.8%超重和32%肥胖,这些人的平均医疗费用比体重正常或低于正常的人高出12.2%。2008年,以色列因久坐而产生的直接医疗费用已高达15亿新谢克尔。
此外,大约5.8%的以色列人患有糖尿病,另有4.2%的人被认为是糖尿病前期,21岁以上人群中有21%患有高血压。根据此前的研究,接受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建议可将Ⅱ型糖尿病人数减少43%,而及时检测和采取控制措施可减少35%—65%的高血压病例数。
同样,以色列因营养不良每年死亡人数约为558人,医疗支出1.45亿新谢克尔,及时采取社区干预措施、由营养师介入治疗,可大幅降低死亡率和治疗费用。
另外,以色列6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9%患有老年痴呆症,2021年相关护理费用高达86亿新谢克尔。报告称,推迟甚至避免痴呆症的一种方法是提高不从事体力劳动的健康人的退休年龄。如果75%的以色列人能够将退休时间推迟两年,那么2021—2045年间痴呆症患病率将降低6.3%。如果推迟5年,那么到2045年,患病率将进一步降低约11.9%。
最后,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肺癌、中风、糖尿病和呼吸道疾病有关,环境空气污染每年导致以色列超过2200人死亡。据研究,约15.6%的PM_2.5颗粒是由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造成。金斯伯格指出,如果所有汽车、出租车和小型货车都改用电力,那么15年内,车辆产生的PM_2.5将减少40.5%,与空气污染相关的死亡人数至少减少4.4%。如果公交车和卡车也改用液化石油气,15年内机动车排放的PM_2.5将下降95.5%,相关死亡人数将减少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