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反思(3)
作者:贾谦 2022-05-31 [其它] [国际论坛]

五、中医药国际化首先要本土化

 

想当初,笔者也误以为中药西药都是药,只要有几种中药得到美国FDA认可,就等于领到了全世界的通行证。事实远非如此。美国FDA对中医药一无所知,它本来就无权评审中药。今天即使它认可了中药,那也是西化之后抛弃了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所以,今天再次提出三两种中药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一则是受我影响、仍同我当初一样糊涂,二则真可能彻底埋葬了中医药,使中国人再无真正的中药可吃。

 

1.十余年来中药出口没有增长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中药的出口创汇情况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直在5亿美元上下徘徊。1995年上升到7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后来又下降到5亿美元上下。而且中成药仅占20%~30%,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植物提取物。出口的中药材占70%~80%,多数是生药而非饮片,实际是为西方提供植物药的原料。尤其是中药材出口平均价格几乎年年下降,1999年平均价格仅为1988年的二分之一弱。

 

大多数药材以生药出口,其实算不得中药出口,且换取的一点外汇远远补偿不了我国挖甘草、麻黄草所造成的土壤沙化。1994年,美国从我国进口的甘草相当于4万亩草场的产量,而破坏1亩草场等于破坏了3亩草场,出口美国赚了点外汇,却毁了我国12万亩草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甘草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药,俗称“十方九草”,但出口到西方国家的甘草相当一部分并非用于配药,而是提取甘草甜素、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出口的麻黄和麻黄浸膏相当一部分被用于生产冰毒。如此出口又有什么意义,能算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珍珠是一味中药,总不能说外国人都戴上珍珠项链就是中药现代化了。

 

2.中药国际化遇到的困难

 

中医药国际化就是要让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世界人的健康服务。如上所述,我国中药出口情况并不好。原因很多,归纳起来,除了中药微观精确性不够、管理体制不顺、中药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原因之外,笔者认为,主要是如下四个原因:

 

第一是西方缺少中医大夫。中药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中医大夫辨证应用,方能显示奇效,但西方国家没有多少中医大夫,更缺乏训练有素者,你的药再有效,也一样卖不出去,无论是作为处方药、OTC药,还是作为保健食品。西医药是如何进入中国的?1835年,英国教会率先在广州创办了一所医院,即今天的逸仙国际医院,此后西方国家又在中国创办了协和、湘雅、华西、齐鲁、圣约翰等医院和医学院,即显示了西医药的疗效,又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西医大夫,西医药才在中国站住了脚。中医药要想走向世界,也必须在各国创办示范中医院,显示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并为之培养一大批中医大夫。这一点早在徐教授领导我们进行“促进中医药出口创汇”课题时就已经提出来了,并已列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7年制订的《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十年规划》之中。

 

第二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中医药与西医药分属两个哲学体系,理论与思维方法不同。中医重视宏观知识,西医强调微观知识。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除千百年来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周边国家之外,西方国家很难接受中医药文化理念,对中国习用几千年的一些药物和疗法不理解、不接受。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初在美国用针灸给人治病是伤害人体、是犯罪(刮痧亦是)。尼克松访华目睹了针刺麻醉的神奇效果,加上记者的渲染、美国专家的考察,美国才接受了针灸。最近有个电视剧叫《刮痧》,说祖父给孙子刮痧治病受到起诉,正是这一情况的真实写照。美国人吃惯了西药,很难马上接受中医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比中药出口更重要。有人认为,中药国际化的最大障碍是中药基础研究不足,机理不清,不科学,我们确实需要加强中药基础研究,但非首要问题。除了针刺使大肠产生脑啡肽止痛之外,针灸机理仍不清楚,西方也接受了针灸,原因在于他们看到了疗效。西医大夫开药以及病人吃西药时,他们懂得那些西药的成分和作用机理吗?都不懂。因此,即使弄清了中药的各种成分,西方也不会承认。除非将中药西化,那将完全抛弃了中医药的优势。

 

第三是法规限制。西方国家评审药物的法规是针对合成药制定的,仅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因而成分复杂的中药很难通过FDA评审。尽管美国已制定了《植物药产品行业指南》,放松了对植物药的管理,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合成药物标准的影响,更何况,西方植物药走的是西药路子,而中药远非西方植物药,更不能将中药降低为植物药。因此,中药仍难以以植物药药品身份(处方药、非处方药)进入美国市场。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国家的植物药被美国FDA批准为药品。因此,想通过削足适履让中医药通过FDA认可,此路不通。今天,西方国家除澳大利亚之外,都不承认中医药的法律地位。由于澳大利亚华裔中医师林子强先生等人的努力,澳大利亚于2000年为中医药立法,正式承认中医药。由此也可看出,法规的限制不是不可改变的。

 

第四是贸易壁垒。这是中药进入西方的最大障碍。西方医药公司完全靠生产、销售西药赚钱,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市场,他们绝不希望中医药去和他们竞争市场。因而千方百计抵制中药,甚至不惜进行诽谤诬陷。为了抵制中药,大医药集团可以操纵政府制订法律法规予以限制。一个典型例子是马兜铃酸事件。比利时1990~1992年有174例服用同一家诊所开出的减肥药“苗条丸”(含芬氟拉明、安菲拉酮、波希鼠李皮、颠茄浸膏、乙酰唑胺、防己、厚朴)长达数月,有的甚至3年,105名女患者中有70人需要肾移植或做血透治疗。国际上诬称为中草药肾病。2000年6月9日,美国FDA在“至今未收到类似不利事件的报告”的情况下,命令停止进口、制造和销售已知含有和“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原料和成品”,被怀疑的植物多达70余种。

 

不可否认,广防己、关木通、马兜铃等含有马兜铃酸,长期超量服用肯定有害。但我们都知道,马兜铃酸不等于马兜铃。这正是东西方药学思想的根本分歧。我们从不认为中药无毒,但5000年的临床已总结出系统理论,合理配伍、辨证使用即可增效减毒。但西方人怎么也理解不了这一点。他们总认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可以长期大剂量服用,怎能不出问题?美国人长期用麻黄中的麻黄碱来减肥,也发生了肾中毒,还死了人。洋人怎么也不明白麻黄碱与麻黄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这里顺便提一句:由此可以看出,研究药用植物成分,搞分离提取,并非中药现代化的方向。如果将之作为开发新西药的途径,很好;如果看作是中药现代化,则是在埋葬中医药。

 

1840年以来,中医药在中国日益衰微。即使在中国卫生保健事业中,也仅处于从属地位,西医排斥中医的例子比比皆是,国家卫生事业费大多用于西医。中医药高等教育中中医西医教学时数基本相等,当前最积极于中医药现代化的是从事西药研究和植化研究者,以便把中医药提高到西医药水平。中医药领域的“博士后”也认为,在中国,中西医药不可能平起平坐,二八开、三七开就不错了。中国尚且如此对待中医药,要中医药走向世界,要让外国人接受,谈何容易!

 

3.中医药首先要为13亿中国人的医疗保健服务

 

让中医药为13亿中国人服务,然后再考虑走出去的问题。

 

今天但凡论述中医药的文章,总要说什么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云云。既然如此,就应该大力发展中医药,把卫生事业费首先用于发展中医药教育,发展中医院,让中医药首先为13亿中国人的健康服务。

 

与西医药相比,中医药有诸多优势。其中一大优势是简便廉验。西方出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采用天然药物的潮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负担不起日益高涨的医疗费用。中医药是有系统理论、浩瀚文献、丰富实践的医学,而且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医药学,应该用其先保证其发源地人民的健康,即首先在中国弘扬起来,然后再说走向世界。

 

今天,我国中医人员只有西医院校人员的五分之一,中医院数目只有西医院数的四分之一,中医院校在校生只有西医在校生的五分之一,我国高水平的中医大夫屈指可数。因此,同西医药相比,中医药呈萎缩状态。特别是我国现行的中医药法规均参照西医药标准制定,对中医药发展多有限制。即使如此,依靠中医药来保证健康的人,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仍占多数。中国用世界1%的医疗费保证了世界22%人口的健康,不能说中医药起的作用不大。

 

事实说明,中医药在我国有着广大的市场,中医药有着西医药不能相比的优势。因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中医药,首先是继承,继而发扬,使之成为保证我国人们身体健康的主力军。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有如下几点看法:

 

1.中药现代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当时笔者将一些基本概念未弄清,因此,笔者作为执行主编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一书也就没有讲清这些概念,以致影响了许多读者的思想和有关主管部门的决策。这是笔者应该检讨的。

 

2.中药现代化绝不是将中药西化为西药,把中药“提高”到西药水平,绝不是按照西药要求搞出几个“中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就是现代化了。也绝不是研究植物化学成分就算现代化了。如果如此“化”下去,那不是中药现代化,而是中医药消灭化。中医药现代化是将现代科技、手段、设备、方法中能用的都用于中医药的完善与发展之中。

 

3.中医药绝不能与国际接轨。中西医药是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西方植物药也走的西药路子。国际上没有中药之轨可接。硬要接轨,那是与西药或西方植物药接轨,只能彻底抹杀中医药的特色,葬送中医药。

 

4.一百余年来,西医药随着帝国主义的枪炮占领了世界,使得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总觉得西方国家的月亮比自己的圆,失去了民族自信心。在余云岫影响下,我国制订的新药审评方法、程序、所要求资料等,以及新制订的几个P,都没有考虑到中医药的特色,基本上都是参照西药制订的,严重地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自新药审评办法执行以来批准的新药中,大多数不是用的中医的功能主治,中医大夫难以应用。长此以往,中医大夫将无药可用,中国也将同日本一样“废医存药”。中药系列标准已到了不得不改革、不得不完善的时候了。

 

5.中医药走向世界是必然的,但真正走向世界不是今天,而是当我们真正强大起来之后。现在可以为外国培养一大批亲中医药派,并到国外创办示范中医院,显示疗效,以医带药。再有20年安定团结,以及中医药在中国真正弘扬起来,届时走向世界,就顺理成章了。

 

6.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事业费都用在了西医西药方面。今后,恐怕应该更多地用于中医药事业。首先是继承,让中医药首先为中国人民医疗保健服务,让中医药真正在中国与西医药平起平坐。今天,我国真正优秀的中医大夫已很少了,如不抓紧时间抢救,很可能断档。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