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南江县大面积种植的“金银花”实为与金银花不同基原的山银花;部分地方对野生川贝母进行驯化种植,导致品种变异,品质和药效都大大降低;人工种植的鱼腥草已经失去了野生鱼腥草特有的浓香……省政协委员们的所见所闻令其担忧。
“道地中药异地种植必须经过连续三代考察,疗效和原产地一致,才允许移植。现在是想去哪里种就去哪里种。”作为一名从医近40年的老中医,省政协委员、绵阳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沈其霖对普遍存在的道地药材盲目引种现象深感忧虑。
省政协委员罗明、田兴军用“滥用”“严重”来形容中药材生产中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的现象。省政协医卫体育委员会主任姜怡举了绵阳某县生产麦冬的例子:部分种植户为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多效唑、膨大素来增加麦冬块根的数量和重量。
“近年来,由于道地药材资源的无序利用和盲目引种,重产量轻质量现象较为普遍,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损害了中医药信誉,也影响了川药的市场美誉度。”省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付超美说。
究其原因,省政协医卫体育委员会在对口协商会上指出,“中药材种植的前端被定位为农副产品,‘用种菜的思维去种药’导致药农和一些采取‘公司+基地+药农’模式进行种植的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短平快,有意无意地忽视中药材生长规律,出现滥用化肥农药、采收时间随意、喷药水催熟等现象。”
古语云:无川药不成方。四川的道地药材品种数量居全国第一。如何提升川产道地中药材质量,擦亮“川药”这块金字招牌?省政协委员们开出的药方是:规范发展、全产业链管理。
“自古以来,中医中药不分家。”沈其霖指出,中药全产业链包括种源选育、种植养殖、采收储藏、加工炮制、新药研发、产品制造、商贸物流、临床应用等多个环节,是一、二、三产业全覆盖的大产业。但我国目前的中药全产业链管理却是“九龙治水”,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委员们建议,对川产道地中药实行全产业链管理,进一步明确牵头部门,各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实现川产中药材质量全程溯源,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政府职能部门目标考核内容。
委员们还建议,开展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坚持不懈地推进川产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其种植集约化规范化水平。同时根据中药材适宜的土壤环境气候,有计划地建设非道地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