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扶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健康扶贫成果,因此,强化基层医疗能力,是健康扶贫的重要手段。
会议指出以下几点要求:
1、将符合条件的未达标贫困县县医院全部纳入全民健康保障工程支持范围
曾有业内人士表示,想要提升贫困地区的医疗水平,需要利用当地县医院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更直接地推动基层医疗发展,以及解决当地老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
会议明确,要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从严从实明确基本医疗有保障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未达标贫困县县医院全部纳入全民健康保障工程支持范围。
2、推广县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
会议提出,要强化人才统筹使用,推广县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以及从卫生院选派医生开展巡诊或派驻等措施。
因此,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将进一步在全国推开。并且随着县域医共体的大范围推广,医共体内人员需要统一管理,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将是主要管理手段。
3、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
强化人才能力提升,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绩效。
由于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在边远地区的基层,缺乏先进医疗设备,无法通过辅助检查为患者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如果能够在县域内实现医疗资源共享,特别是建立第三方独立检验机构等,将可以大大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更快地惠及百姓。
4、强化对口帮扶
进一步强化对口帮扶,明确三级医院帮扶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
5、进一步推进远程医疗
对此,会议指出,进一步推进远程医疗,着力拓展服务内涵,丰富服务内容。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成熟,远程医疗将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将成为医联体内上下联动的方式之一。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远程医疗将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6、加大定向生培养力度
强化人才培养培训,加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力度。
7、消除“空白点”,全力推进应保尽保
力争到2019年年底前,全面消除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通过全面摸清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参保底数、落实精准到人台账管理、改进参保缴费宣传等措施,全力推进应保尽保,确保实现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医保制度保障。
基层医疗水平与健康扶贫成果紧密相连,只有提升基层医疗人员积极性,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才能更多更好地帮助到因病致贫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