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穴位探秘”课上,杨意老师把合谷穴比作“身体健康开关”的说法,深深印在了孩子们心里。陈天麟同学回家后总追着爸爸“实践”:“爸你别动,我找找你虎口的‘开关’。”父子俩对着笔记比对按压时,爸爸常犯的牙疼竟真的缓解了——这个课堂上学来的“小窍门”,成了家里睡前的趣味互动,也让中医的实用价值在亲子触碰间悄然显现。
“草药识趣”课上磨出的药粉香,跟着孩子们的小手飘进了寻常厨房。肖金娜同学把自己做的香囊挂在妈妈的买菜袋上,还盯着妈妈炒菜时放的生姜念叨:“老师说生姜能驱寒,但夏天不能吃太多。”妈妈被逗笑的同时,竟真的调整了辛辣调料的用量。侯凯盛同学则把做护眼眼罩剩的菊花塞进玻璃杯,泡了杯“夏令营同款茶”端给爷爷:“爷爷你总看报纸,喝这个明目。”课堂上的草药知识,就这么成了家庭饮食的“小提醒”。
养生功法课上学的八段锦,成了不少家庭晚饭后的“固定节目”。刘楚熙同学记不清“双手托天理三焦”的原理,却记得老师说“举高了肚子会暖乎乎”,每天拉着爸妈在客厅练时,总盯着妈妈的胳膊较真:“妈你举低了,要像我这样够到天花板!”原本总说“没时间锻炼”的爸妈,因孩子的监督和陪伴坚持了下来——课堂上的一招一式,就这样让中医运动养生走进了家庭日常。
图为“北中快课”中医药夏令营的老师在为孩子们授课。“北中快课”团队供图
夏令营里专门设了“护眼小卫士”环节,老师结合“肝开窍于目”的中医理论,教孩子们认眼周穴位、做按摩手法,还带着大家用菊花、决明子填充护眼眼罩。这成了孩子们记挂的“任务”:颜俊逸同学每天睡前会拿着眼罩凑到妈妈眼前:“妈,你看了一天电脑,我给你敷5分钟,按按睛明穴就不酸了。”他还把老师教的“护眼口诀”贴在客厅:“少看屏幕多远眺,揉按眼周精神好”,家里原本总捧着手机的大人,也跟着他养成了“每看半小时书就远眺窗外”的习惯。
闭营中医知识闯关赛上,孩子们抢答时的热忱,已在家庭延伸出更多故事。孩子提醒家长“少看手机,按睛明穴”,拉着家长纠正“挑食,足三里会不高兴”,推动家庭践行中医健康理念。更有家庭跟随孩子制定“护眼计划”,睡前放下手机,听孩子念护眼口诀,让中医健康智慧融入日常。
主办方负责人感慨,活动初衷是让孩子亲近中医药,未想他们成为家庭与中医文化间的桥梁。孩子递眼罩说“热敷10分钟”、举香囊讲“薄荷醒脑”、教八段锦的举动,把中医药健康哲学,以自然、亲和方式,注入家庭生活肌理。
家长们反馈,孩子是否精准记住穴位并非关键,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关注健康,主动分享所学。这场夏令营,未刻意培养“小中医”,却让草药香飘进家庭对话,让八段锦成为傍晚日常,使中医药文化传承,从校园课堂,扎根到一粥一饭、一揉一按的寻常日子里。
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路上,“北中快课”夏令营提供了独特样本。以孩子为纽带,打破专业与生活的隔阂,让中医药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晦涩知识,而是家庭共融的生活智慧。当传承融入日常,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将在代代相传中,愈发蓬勃旺盛,持续书写健康中国建设与文化传承的美好篇章。
(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平街校区,李林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