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国中医药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将无药斗抓药引入日常培训!这家中医院以“北药杯”精神淬炼调剂精准基本功
作者:柳佳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5-07-05 [教育] [中国中医药教育资讯]
近日,荣膺第二届“北药杯”中药知识技能大赛“最佳潜力奖”的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将赛场精神转化为提升药学服务质量的强劲动力——

近日,随着第二届“北药杯”中药知识技能大赛在沈阳圆满落幕,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迅速行动,将赛场激发的“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精神,转化为提升药学服务质量的强劲动力。大赛中创新的考核模式、严苛的技能要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同一面明镜,为医院药学工作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清晰路径和宝贵启示。

 

 

 

以“无药斗”为镜,淬炼调剂精准基本功

 

大赛初赛创新性的“无药斗抓药”调剂处方环节,直击药师对药斗标签的惯性依赖,高度还原了调剂工作中可能面临的突发状况与潜在风险。江阴市中医院深刻认识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必须筑牢调剂准确性的根基。为此,医院药学部迅速将“无药斗抓药”模式引入日常培训体系:

一是制度化技能练兵。定期举行专项“无药斗抓药”技能培训与交流。药师需在无标签标识的药盒中,仅凭药材性状(形、色、气、味、质地等)精准识别并抓取处方所需饮片。

二是全流程模拟实战。训练不仅限于抓药,更完整模拟大赛场景,要求药师同步处理处方“脚注”(如先煎、后下、包煎等特殊要求),并清晰、规范地向模拟患者进行用药交代,强化沟通能力与服务意识。

三是常态化压力测试。通过这种“去熟悉化”的刻意练习,持续挑战药师的识别极限与应急能力,有效倒逼其夯实药材真伪优劣鉴别的基本功,显著提升了在复杂环境下的调剂准确性和操作规范性。正如参赛药师所言:“赛场上的‘手忙脚乱’警醒我们,日常的‘熟练’可能掩盖了潜在风险。盲抓训练,是为患者用药安全主动加压,增设保险。”

 

 

以“鉴真伪”为尺,筑牢药材质量生命线

 

大赛对中药性状鉴别与决赛“真伪辨识”环节的极致要求,让医院深刻体会到“药材好,药才好”的质量管控重任。为此,医院多措并举强化质量防线:

深度复盘赛题精髓。赛前“以学促赛”,邀请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杨青山现场教学,重点剖析易混淆品、伪劣品的鉴别要点。赛后“以赛促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巢建国、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守金研读大赛评分细则,将专家评审标准内化为院内质控的参照尺度。

拓展能力边界。组织学习会议,对大赛中出现的重点、难点药材真伪鉴别题目进行系统分析与学习,将“加强中药鉴定能力提升”列为长期专项工作,通过内部学习、外部交流等多种途径,持续提升药师的“火眼金睛”。

活用“百草园”科普阵地。发挥资源优势,将其升级为生动的生药鉴别与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供医务工作者日常观察研习的同时,也向患者和公众普及中药学知识,提升社会对药材质量的认知。

 

 

以“赛促学”为桥,构建学用相长新生态

 

大赛所展现的“专业性与活力并重”以及其对中药师核心能力,如识药、配药、辨药、用药等能力的精准锚定,为医院药学人才培养与知识更新指明了方向。

江阴市中医院积极搭建学习提升平台。深化“赛题”教研。将大赛中的经典题型转化为内部培训和考核的素材库,让未能参赛的药师也能感受大赛氛围,汲取专业养分,持续深化对中药文化根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营造精进氛围。通过上述系统性举措,在医院内部营造“比学赶超帮”的浓厚学习氛围,持续深化长春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邱智东所强调的“能力导向”,将大赛树立的技能标准化标杆,切实转化为本院药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

此次大赛是对选手们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一次全方位、深层次的考察。江阴市中医院将把“北药杯”赛场上的荣光与思考,深植于服务患者的沃土,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的精神持续转化为优化流程、提升质量、传承创新的实际行动,为夯实中药质量根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基层力量。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