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国中医药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以“挑战杯”为牵引,南中医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注入青春动能
作者:陈垠杉来源:中国青年网 2025-07-01 [教育] [中国中医药教育资讯]
“我想,这一次,我们真的讲好了中医药自己的故事!”作为第十八届“挑战杯”主赛道唯一一支来自中医药院校的特等奖项目,南京中医药大学“自找苦吃”项目在和其他学校团队同学的交流中被评价为“这很中医”。近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团委结合中医药学科特色,充分发挥“挑战杯”高水平科创比赛的牵引作用,通过创新机制,不断强化赛事育人功能,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与创新成果。
  • 科学解码岐黄奥秘,焕新中医药现代诠释表达

“为什么苦能燥湿?”是“自找苦吃”项目团队一直在思考并尝试解答的问题。这群青年学子以现代科学手段为桥梁,在“挑战杯”舞台上赋予中医药学原理全新阐释与表达——第十八届“挑战杯”,“自找苦吃”项目团队通过苦味信号通路研究,首次从分子层面阐明“苦能燥湿”药性理论及香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科学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指引。

医疗术语词典指出,药物配合应用,相互之间必然产生一定的作用。正确运用这些知识,对于充分发挥药效和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十四届“挑战杯”银奖项目“血速凝”团队运用中药配伍理论,创新研发基于丝素蛋白的动脉止血材料,关键技术指标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已与5家医院合作开展临床试验,并签署了500万元战略风投合作协议。

这并非个例,学校团委介绍,近5年来,学校在“挑战杯”国赛中斩获24项大奖,作品涵盖肝纤维化机制、脑胶质瘤靶向治疗、中药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前沿科学领域,彰显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

 

 

  • 跨界破圈走进民生,创新中医药服务社会形态

“据统计,中国视力障碍人口超过1700万,其中约1/3为盲人。2023年,接受按摩培训的盲人仅为21000人,他们要如何生活?”全国首届“新时代青年先锋”、第十四届“挑战杯”银奖项目主创叶泓霆带领团队创新构建“扶智-赋能-融入”三位一体助残模式,累计服务残障群体超2万人次,助力240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

学校团委负责人介绍,学校“挑战杯”培育的原创项目“智能针灸机器人”,经过历时10年的累进迭代后,产品已在美国、希腊、新加坡等多国应用于临床,获得国内外患者的青睐和信任,团队联合创始人徐天成多次受邀赴韩国、瑞士等地并在国际会议中汇报研究进展。

从服务日常健康的“南拾贰”中草药创新护肤品、“一观本草”AI健康检测与养生服务,到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iScrap智能刮痧机器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动发挥“挑战杯”选育机制作用,引导学生不仅服务产业前沿,也造福民生福祉。一批有广泛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产品精准对接社会需求,推动中医药以创新形态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有效促进中医药文化普及与“出圈”。

 

 

  • 四维一体厚植沃土,锻造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

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6月发布通知提到,要以赛事为牵引,构建合力服务青年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矩阵,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热情,引导广大青年在科技创新领域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

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团委着力构建以“挑战杯”为引擎的四维一体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育人体系,贯通“培养-选拔-孵化-转化”全链条,实现赛事平台与创新生态互促共进——完善“院系初赛-校内复赛-省级决赛-全国竞赛”四级进阶选拔培育通道,实现创新人才梯队式成长;强化“导师库-项目库-资源库-人才库”四库资源动态供给保障,为项目提供精准匹配支撑,推动项目质量持续攀升;着力筑牢“交流-传承-实践-创新”四环科创生态根基,塑造“铺天盖地筑牢基础+顶天立地追求卓越”的科创文化导向;构建“学校研发-医院验证-药企试产-园区孵化”四方协同转化机制,促进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正值毕业季,一批批南中医青年学子经过“挑战杯”平台锻炼,或进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流大学继续求学深造,或投身省内外高层次企事业单位,矢志为中医药传承创新贡献力量。

“孟凡胜同学投身科技创新实践,致力于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在科创大赛风浪中逆流而上,项目获‘挑战杯’国赛一等奖”,6月18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程海波在毕业典礼点赞毕业生时提到,“面对人工智能、生物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迅猛发展,更需要以敢于创新、拥抱变革的姿态迎接时代挑战。”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