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山,男,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江苏省名中医,国家重点专科(中医儿科)学科带头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擅长儿科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病的诊治。主编、参编出版《李志山儿科临证经验》等学术专著9部,发表论文30多篇,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国家专利1项。
组成:桑白皮10g,青礞石10g,蜈蚣3g,黛蛤散10g,鱼腥草20g,炒黄芩5g,枇杷叶10g,浙贝母10g,炙百部10g,陈皮5g,法半夏10g,甘草5g。
功能:平肝镇咳,清肺涤痰。
主治:本方可用于小儿顿咳,包括百日咳、副百日咳以及某些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变异性哮喘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烈性痉挛性咳嗽。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及呛咳,咳声重浊等。
用法:水煎服。5岁以下小儿,1剂分6次,每天服3次,2天服完,4天为一疗程;6岁以上,每日1剂。
方解:肝属木,其支脉与肺相连。肝主升,肺主降,二者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全身气机的升降平衡。二者常相互影响,若肺肃降失常,则会影响肝升发失常,肝气横逆,气郁化火,肝火循经犯肺,木火刑金而发痉咳。
方中青礞石味甘、咸,性平,归肺、心、肝经,其质寒而重,可坠痰豁痰,平肝降逆。黛蛤散由青黛、海蛤壳两味药物组成,其中青黛咸寒,具有清泻肝火、疏散肝郁的作用;海蛤壳苦咸,可清化痰热,软坚散结。青礞石、黛蛤散合用清肝镇咳,涤痰降气。蜈蚣辛温,归肝经,善走窜,通达内外,有很强的熄内风及搜风通络的作用,能解痉平肝。半夏、陈皮、浙贝母化痰降逆止呕。桑白皮泻肺止咳化痰;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呕。桑白皮、枇杷叶合用泻上壅之肺气,使肺气肃降,兼助化痰。炙百部开泄肺气,润肺止咳。炒黄芩、鱼腥草清肺化痰。甘草祛痰止咳,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镇咳,清肺涤痰之功。
加减:咳甚呕吐胃内容物,舌红,苔黄,如肝火、肺热明显者,可加海浮石;痰热明显者,可加天竺黄;痰多热不甚,迁延日久者,可加款冬花、紫菀。有表证者,风热加桑叶、杏仁;风寒加紫苏叶、杏仁。久咳阴伤者,可加南沙参、麦冬、川贝母。久咳气虚者,可加太子参、黄芪。肺气不敛者,可加诃子等。(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 马海龙 秦玉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