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草木鲜,处处药草香。深秋时节,记者走进甘肃省陇南市徽县虞关乡、大河店镇、柳林镇等地,一些村庄成片的柴胡随风摇曳,村民们站在齐腰深的柴胡田中,忙着采挖、分拣、装车,阵风吹来,柴胡清香在山野间飘荡,沁人心脾,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
徽县大河店镇王河村村民车平开心地说:“作为药材收购人,今年柴胡品质没的说,销路更不是问题,陕西商贩经常和我联系,对种植柴胡的村民而言,今年注定又是个丰收年。”
在甘肃省陇南、定西等市半夏种植基地,田间地头人头攒动,药农正抓住有利天气,抢收半夏。甘肃是全国重要的药源基地和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2023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0万亩以上,预计产量达150万吨。今年1至8月,甘肃省出口中药材839.3吨,货值2312.8万元。出口中药材类别包括党参、黄芪、甘草等13种,其中冬虫夏草为今年首次出口。
甘肃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黄金驿站”,便捷的交通加速了甘肃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优质的中药材、特色农产品等成为东盟客商青睐的资源。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甘肃省中药材出口市场拓展至韩国、越南、荷兰等1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道地中药材党参和黄芪出口值分别为143.5万元和54.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63.8%和6.7%。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2000多年前,中医药已沿着古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如今,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再次跨越山海,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能。
作为“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甘肃依托中医药资源优势,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按照“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以商扶贫”的发展思路,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中医药全球影响力,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我们为当地民众提供针灸、拔罐、推拿、健康咨询等中医药特色服务,获得了较高的认可。”甘肃第23批援马达加斯加中国医疗队队员、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侯春英说,希望有更多外国友人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不断加强中西方医学和文化的交流,传播陇上中医药美名。
自1975年承担援外医疗任务以来,甘肃省共向马达加斯加派遣医疗队23批687人(次),累计接诊病人约452万人(次)。
今年8月,参加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的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让·路易斯·罗班松讲述了甘肃医生在马达加斯加的故事——“中国与马达加斯加卫生健康合作源于1975年。这一年,第一支援助医疗队抵达马达加斯加,为马达加斯加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执行这项任务的就是甘肃省的医生,迄今为止共有600多名甘肃的医生在马达加斯加工作过”。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伯荣表示,中医药正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向世界。2013年以来,甘肃省卫生健康委依托中医药资源优势,按照“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以商扶贫”发展思路,在匈牙利、白俄罗斯、泰国等12个国家建设了16家海外中医中心或中医学院,持续开展中医诊疗、义诊、教育培训等工作,提升了中医药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认可度。
截至目前,甘肃省建设的各海外岐黄中医中心(学院)共诊疗患者8万余人次,义诊10万余人次,通过“线下+线上”等多种方式培训境外医师200余人,培训中医药产业从业人员2000余人次。
刘伯荣表示,将与各方朋友共享资源、加强交流、深化合作,传承中医国粹、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产业事业协调发展,让中医药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