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环球健康资讯 —— 2023年10月18日
来源:世界传统医药网 2023-10-18 [医疗] [医疗资讯]

环球健康资讯汇总 2023年 第42周

 

 

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WWW.TMBOS.COM

 

 

 

仿生手实现与神经和骨骼高度融合 使用多年后仍保持功能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张佳欣 张梦然)科学家一直尝试将仿生手长期集成到佩戴者的神经和骨骼系统中,据11日发表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的论文,这一实践首次取得成功。来自瑞典、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人机界面,允许假肢通过骨整合舒适地连接到佩戴者的骨骼上,同时还能通过植入神经和肌肉的电极,与神经系统进行电连接。对于面临截肢的人来说,这项新技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瑞典女性卡琳是一名肘部以下截肢者,她成为第一个接受这种高度集成仿生手的人。20多年前,一场事故夺走了卡琳的右臂,从那时起,她忍受着极度痛苦的幻肢痛,而传统假肢既不舒服又不可靠,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起作用。2020年,当她接受了突破性的仿生技术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3年来,她能整日舒适地佩戴这一功能强大的假肢,该假肢与卡琳残肢之间的高度融合,缓解了她的痛苦。

肘关节以下截肢面临的挑战是两块骨头(桡骨和尺骨)应对齐并均匀负载,并且此处没有太多空间可用于植入以及放置假肢组件。然而,研究小组设法开发了一种合适的神经肌肉骨骼植入物,允许将佩戴者的神经系统与假肢的电子控制系统连接起来,这不仅缓解了卡琳的疼痛,还使她能用自己的神经系统去控制假肢。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新技术的一个关键特征是,通过骨整合将假肢附着在骨骼上。正是利用骨组织包裹钛的过程,仿生手形成了牢固的机械连接。

钛植入物与骨组织的生物整合,为截肢者拥有更自然的义肢、改善生活质量创造了机会。通过将骨整合与重建手术、植入电极和人工智能相结合,人们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恢复意外失去的天然功能。

 

 

 

器官移植或不再需要长期免疫抑制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转化医学》上发表了一项早期临床试验结果:在移植前一周向活体肝移植接受者输注来自捐献者的免疫细胞是可行且安全的,并且可能使接受者成功摆脱免疫抑制剂,而不会排斥移植的器官。这项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有望使接受器官移植者摆脱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带来的严重副作用。

研究资深作者、匹兹堡大学免疫学和外科教授安格斯·汤姆森博士表示,试验结果非常令人鼓舞。初步证据表明,这种干预措施使患者能安全地减少甚至取消免疫抑制。如果患者不再无限期地依赖免疫抑制剂,对他们来说将是一大福音。

在一项Ⅰ期试验中,研究团队招募了15名计划接受治疗的患者。活体肝移植(LDLT)患者接受捐献者免疫细胞输注,并将其与40名未接受输注的LDLT患者进行比较。

手术前几周,研究团队从捐献者身上抽取血液,并分离出单核细胞。然后,他们诱导单核细胞产生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Creg),这种细胞可帮助免疫系统的其余部分区分外来入侵者。

移植前一周,新制备的DCreg被注入患者体内。然后移植正常进行,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就像常规治疗一样。

研究人员检查了两个患者组之间免疫活性的差异。移植一年后,他们发现接受DCreg输注的患者表现出体内其他免疫细胞有所减少,这些免疫细胞会对移植的肝脏产生负面反应。在动物研究中,这种减少能够成功地让动物摆脱免疫抑制剂。

有趣的是,移植的DCreg在患者体内仅持续了几天,但就在那段时间内产生了称为外泌体的微小颗粒,使细胞能够将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来进行通信,从而影响多种细胞行为。

 

 

 

北京市计划推出“两癌”筛查小程序

来源:北京青年报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北京市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并于10月17日举办了“加速消除宫颈癌 共建共享大健康”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正式启动北京市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涵盖了素养提升、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救治保障和能力提升五大行动。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本市计划推出市级两癌筛查小程序,可实现在线预约、个案登记、结果推送、在线随访以及健康教育等一条龙服务。

506家预防门诊可接种HPV疫苗

活动中,北京市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正式启动,包括推行素养提升、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救治保障和能力提升五大行动,促进实现加速消除宫颈癌阶段目标。

截至目前,全市506家预防接种门诊可提供HPV疫苗接种服务,2023年以来共接种75.7万人。通州区作为“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宫颈癌和乳腺癌试点城市”,已于2023年开展在校初中适龄女生HPV疫苗接种试点。

关于HPV疫苗接种行动,在行动实施周期内,本市将结合企业需求,加强对本市企业HPV疫苗注册申报工作的服务指导,促进相关品种研发落地。发挥学校、妇联等组织优势,开展动员,提升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意愿。加强接种规范化管理,保证接种安全,实现适龄女孩和符合接种条件女性愿接尽接。

宫颈癌免费筛查将扩大至常住人口

在宫颈癌筛查行动方面,行动实施周期内,将宫颈癌免费筛查覆盖人群扩大至常住人口,使更多女性可以就近选择筛查机构。进一步推进用人单位履行法律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为女职工定期进行“两癌”筛查。以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为重点,开展关爱帮扶工作。将促进宫颈癌筛查机构和体检机构提供同质化服务,推进机会性筛查,及时进行随访、转介,提高筛查和早诊早治效果。

推行北京市级两癌筛查小程序,实现在线预约、个案登记、结果推送、在线随访以及健康教育等一条龙服务,使更多女性可以通过小程序就近选择筛查机构、享受便利筛查服务。

推进筛查诊断治疗一体化服务

在救治保障行动方面,本市将探索融合防治新模式,健全宫颈癌防治网络,积极推进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及诊断治疗一体化服务。规范宫颈癌诊疗,应用统一规范的宫颈癌诊疗指南,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并发挥中医药在宫颈癌防治中的优势和作用,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模式。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助、医疗互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合力减轻宫颈癌患者就医负担。对罹患“两癌”困难家庭早发现早干预,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在职女职工特殊疾病互助保障,积极落实国家低收入妇女“两癌”救助项目,协同加强对符合条件患者的救助。

据了解,本市启动两癌筛查十五年来,参加宫颈癌筛查的妇女366万人次,参加乳腺癌筛查的妇女368万人次。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550.2/10万,乳腺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119.8/10万,治疗率均接近100%。

 

 

 

中疾控:9月新增305例猴痘确诊病例 99%为男性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0月1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发布2023年9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

2023年9月1日-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305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北京42例、广东40例、浙江38例、江苏32例、广西16例、四川13例、重庆12例、湖北12例、辽宁11例、湖南11例、陕西9例、山东9例、河北8例、天津7例、上海6例、河南6例、福建6例、黑龙江5例、安徽4例、吉林4例、云南3例、山西3例、江西3例、内蒙古1例、贵州1例、海南1例、宁夏1例、新疆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99%病例为男性,92.9%病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病例中有2例女性。

二是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中仅3人发生感染。

三是94.3%为主动就诊发现,3.9%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其他为主动报告和入境筛查等发现。

四是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英澳研究人员发现:租房者比背负贷款压力买房的人“老得更快”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英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由于要承担更大的压力,租房者比背负贷款压力买房的人“老得更快”,且租房压力对生理年龄的影响比失业更显著。

资料图

据英国《泰晤士报》10日报道,研究人员从1420名成年受访者身上采集了血样,同时收集了这些人近年来的住房信息。他们通过测量血液中体现基因变化的化学物质水平,得出受访者的“生理年龄”。

研究人员发现,除了租金高带来的压力,住房环境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比起背负贷款压力买房的人,那些居住环境潮湿、受污染、漏水、过度拥挤或经常付不起租金的租房者老得更快。此外,租房压力对生理年龄的影响几乎是失业影响的两倍,比吸烟的影响高出50%。

澳大利亚住房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艾米·克莱尔表示,这些发现“证明了住房对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拥有一个安全、负担得起的住所的重要性。”英国研究人员还建议,政府应该调整住房政策以改善国民健康状况。(詹霓)

 

 

 

法国人越来越离不开鸡蛋 人均全年消费将达229枚

来源:海外网

 

海外网10月12日电 根据法国禽、兔和鱼类养殖技术研究所(ITAVI)开展的一项研究,自2023年1月以来,法国家庭购买的鸡蛋比2022年同期增加了近4%。

据《费加罗报》10日报道,这项研究估计,2023年,法国人均将消费229枚鸡蛋,比2022年多了9枚。在食品行业陷入低迷的同时,2023年1月至7月,法国家庭的鸡蛋购买量比2022年同期增长了3.8%。

调查还显示,法国96%的受访者认为鸡蛋是必不可少的食物,90%的受访者认为鸡蛋物有所值,87%的受访者认为鸡蛋是动物蛋白的廉价替代品,97%的受访者认为食用鸡蛋对健康有益。

法国十分之九的受访者认为,鸡蛋在法国生产是购买时的一个重要选择标准。在经历了两年的禽流感疫情之后,鸡蛋生产行业的目标是增加产量,以减少进口份额。法国鸡蛋自给率从2021年的103%下降到2022年的96.5%。法国禽、兔和鱼类养殖技术研究所预计,2023年的鸡蛋产量将比2022年增长3.8%,但这一预测可能会被下调。

报道指出,2023年10月13日是“世界鸡蛋日”。为了促进蛋品业发展,世界蛋品协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五设为“世界鸡蛋日”。(海外网-巴黎-鲁佳)

 

 

 

法国补充医疗保险费面临大涨 涨幅可能达两位数

来源:海外网

 

海外网10月18日电 法国补充医疗保险行业10月16日警告称,2024年的保费可能大幅上涨。

据法新社报道,法国补充医疗保险公司担心他们将不得不向客户宣布保费上涨,因为他们面临着向投保人报销金额的大幅增加。法国三大补充医疗保险机构在16日晚间发布的一份联合声明中介绍,2023年上半年,向投保人支付的医疗报销金额增长了4%以上,2024年还将进一步增长。

法国一些保险公司支付的报销金额增幅更大,例如补充医疗报销行业的主要成员之一Malakoff Humanis集团估计其2023年的报销金额将增加近7%。该集团负责人托马斯·科林表示,传统上,公司支付的医疗报销金额平均每年增长2%到3%,但2022年增幅在5%至6%之间,2023年增幅接近7%,预计到2024年的三年内支出将增加近20%,“我们以前从未见过这种情况。”

为了应对这些新增支出,补充医疗保险机构将在2024年大幅上调保费。业界专家估计,个人签订的补充医疗保险合同价格将增加9%至11%,公司为其雇员签订的集体合同价格将增加8%至12.5%。

该行业指责,医疗改革增加了补充医疗保险在眼镜、牙科、听力方面的报销份额。而且医疗报销负担逐渐从全民医疗保险向补充医疗保险倾斜。例如,自10月15日起,全民医疗保险报销的牙科治疗费用比例将从70%下降到60%,其余部分由补充医疗保险支付。(海外网-巴黎-鲁佳)

 

 

 

香港消委会测试29款巧克力 全部检出重金属镉 长期进食或损肾脏

来源:on.cc東網

 

朱古力(巧克力)食到肾亏?不少人吃朱古力纾压,圣诞亦会吃大量朱古力。不过,消委会测试20款黑朱古力及9款牛奶朱古力,发现几乎全部含重金属,一款黑朱古力检出的重金属镉含量超出欧盟规定的上限,长期进食可能会损害肾脏,已转交食安中心跟进。

消委会今(16日)指出,20款黑朱古力样本检出的镉含量由每公斤0.039毫克至0.937毫克,相差达23倍。当中最高的“Amedei”意大利制造黑朱古力,镉含量较可可含量百分率≥50%的上限(每公斤0.8毫克)超出17.1%。全部牛奶朱古力样本的镉含量均符合欧盟上限,其检出量由每公斤0.009毫克至0.092毫克,相差9.2倍。

该会称天然存在于地壳表面的镉于工业的用途很广泛,如动植物居住及生长环境的土壤、空气、水域等受到镉污染,镉便会在食物链中累积传递。如长期进食镉含量高的食物,可能会损害肾脏。另外,全部20款黑朱古力样本均检出铅,9款检出砷。9款牛奶朱古力样本中,有5款检出铅,全部均没有检出砷。然而,全部样本检出的铅含量和砷含量都没有超出中国国家标准上限。

消委会宣传及社区关系小组主席萧景威表示,朱古力原材料的可可豆是农作物,受泥土、水影响下,或多或少存在重金属,大部分朱古力检出的重金属都没超标,吁市民放心。食物安全中心则称,所有朱古力样本在正常食用情况下不会影响健康及符合本港法例要求。消委会未有列出报道提及厂商回应。

至于摄入多少镉会损人体健康,消委会总干事黄凤娴指没有固定公式,但长期摄入会损害肾脏。她续指,本港法例并没有专门为朱古力食品设定重金属限量,而消耗量高的欧盟则有相关标准,因此参考欧盟及内地的标准进行测试。黄认为朱古力人人都喜欢吃,港府亦应与时并进,制定相关法例,保障消费者。

 

 

 

 

日本冈山县吉备中央町净水厂检测出有机氟化物超标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共同社17日报道,日本冈山县吉备中央町当日宣布,当地净水厂检测到超出日本临时标准值的危害性有机氟化合物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

目前当地已禁止饮用该处水源,并呼吁地区居民保持警惕。(总台记者 何欣蕾)

 

 

 

印度金奈使用熏蒸法对贫民窟消毒 预防登革热等疾病传播

来源:澎湃影像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14日,印度金奈,工作人员使用熏蒸法对贫民窟进行消毒,以预防登革热和其他蚊媒疾病的传播。

 

 

 

 

中国援非医生:“一带一路”助力非洲妇女健康改善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10月14日电 湖南妇科医生田畦曾参与赴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他10月13日表示,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非妇幼卫生合作,有助于非洲妇女健康事业的发展。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援助非洲项目妇科医生田畦发表演讲。中国日报记者 邹红 摄

田畦是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的医生,主修妇科肿瘤学,致力于宫颈癌的治疗和预防。

在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的支持下,今年7月,田畦作为医疗代表团的成员,赴塞拉利昂进行现场交流和技术支持。该基金由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人口基金共同发起,旨在减少塞拉利昂可预防的孕产妇死亡,加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

田畦说,塞拉利昂的医疗资源相当有限,包括缺少妇产科医生和病理学家等医疗专业人员。医疗设施也非常简陋。不过,他们尽可能克服了这些挑战,通过利用数字资源和网络技术等,不但开展了筛查工作,还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

田畦补充说,塞拉利昂卫生部长奥斯汀·德姆比(Austin Demb)博士对中国政府和来访医疗代表团对塞拉利昂的支持表示感谢。在南南合作和联合国人口基金的支持下,塞拉利昂已制定了消除宫颈癌的国家战略。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塞拉利昂代表纳迪亚·拉希德(Nadia Rasheed)强调,该项目有助于提高妇女对宫颈癌的认识,终结塞拉利昂可避免的痛苦和生命损失。

田畦表示,通过这些经历,他认识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使新一代年轻医生能够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尖端技术参与到改善非洲妇女健康的进程中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10月13日下午,“‘一带一路’上的青春力量”主题新时代大讲堂在江苏省太仓市成功举办。活动由中国日报社、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21世纪报社、苏州市委宣传部、太仓市人民政府承办。来自中国、法国、尼日利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的6名青年嘉宾发表演讲。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