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国医大师夏桂成:如何处理矛盾错杂的病证
来源:人卫中医 2022-03-07 [其它] [名医论坛]

临床上的病证,单纯的典型的固有所在,但大多数的病证是复杂的,甚至是矛盾错杂的。

 

慢性病证,特别是更年期病证,如更年期综合征、卵巢早衰证、更年期崩漏证、顽固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常可见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升降失调、升降倒置中的一个、甚至两个证型,又兼夹2~3个,甚至4~5个证型。是以有的表现出头昏,烘热出汗,口苦口干,但又伴有小腹腰背酸冷,大便溏泄或易溏;或者恶寒身痛,但又胸闷、烦躁、口苦口渴;或者头疼烦热,乳房胀疼,但又伴小腹冷痛,大便易溏;或者腰背酸软,带下偏少,但又伴崩漏、量多、血块,阵发性出血等血瘀证;或者头晕腰酸,但又伴小腹癥瘕、痛经等病证;或者头晕头疼,面红,肝火上升,但又伴小腹胀坠,子宫脱垂等病证;或者带下淋漓、色黄、质稠,少腹疼,但又伴头昏腰酸,午后腹胀,大便易溏等病证等,不仅证型复杂,且矛盾错杂、证型对立,处理起来颇为困难,选方用药颇难确当,经过我们多年来的临床摸索,其较好的处理方法如下。

 

 

一、统筹兼顾,容矛盾药物为一方,注意协同性,避免对抗性及不良影响

 

 

如寒热矛盾者,可以将清上温下的药物组成一方,我们临床上常用的清心温肾汤,药用钩藤、莲子心、黄连、青龙齿、仙灵脾、仙茅、巴戟天、川断、茯苓神等;若有明显浮肿者,加入防己、黄芪、制附片等。本方原名温肾宁心汤,原方尚有党参、白术、广木香等品,关键在于清心(肝)之火,不能影响到肾阳,考虑钩藤、莲子心、黄连乃心经之药,可入肝胆经也,反过来说,二仙、巴戟天乃肾家之阳药,虽有入肝脾的作用,但毕竟以肾为主,所以在临床实践中,未发现有激动心肝之火的影响,试观近人所制的二仙汤治疗肾阳虚的更年期高血压有效。

 

清心健脾汤,亦主要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中脾土薄弱者,临床上表现为头昏头晕,烘热出汗,烦躁失眠,但又腹胀矢气,大便溏泄,腰腿酸冷,是以方中药物有钩藤、莲子心、黄连、青龙齿、党参、炒白术、广木香、砂仁、茯苓神,或加入炮姜等,把清心(肝)之药物与温运脾土之药有机结合在一处,避免了对抗性。还有心(肝)火旺与胃寒相兼者,临床上虽不多见,但亦有之,可用清心(肝)暖胃汤,药用钩藤、莲子心、黄连,然后加入广陈皮、干姜、广木香、佛手片、太子参、白术、茯苓等品,胃寒甚者可加入高良姜、制附片;或感寒凉者,似乎用黄连不合适,但在实践中连理汤亦是治胃家寒热错杂的要方,是以黄连与干姜相合,苦辛通降,用黄连之降含干姜之辛散,是合适胃的生理特点的,所以不存在过多的影响,反而有相得益彰的作用。此外,还有外则营卫失和,形寒怕冷,关节酸痛,内则烦躁失眠,口苦便艰之郁火明显,故我们将桂枝汤合丹栀逍遥散合为一方,并命名为解郁和营汤,是外寒内热、寒热错杂的用方。

 

其次,还有升降矛盾的病变处理,亦即是上则心肝郁火,迫肝阳上亢,出现头晕头痛,面红,肝火上升,烦躁失眠,同时观气虚下陷,腹胀便溏,小腹坠胀,子宫脱垂,肛门下坠等症。处理这些病变就容纳矛盾药物为一方而言,亦有两法,一是升降并用,注意冲突性,尽可能利用协同性,可用钩藤汤(夏桂成临床验方),药用钩藤、白蒺藜、莲子心、珍珠母、茯苓神、白芍、紫贝齿、合欢皮与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广木香、炒柴胡、荆芥、陈皮等;二是遵照前人所谓“上下俱病,治其中”的指示,调治中焦为主,中焦者,脾胃所居也,脾胃有升降枢纽之说,肝阳上亢者,可通过胃降而降之,气虚下陷者,可通过脾升而升之,故可选用六君子汤加入钩藤、竹茹、广木香、荆芥、黄芪等药物调治之。

 

 

二、治疗主证型,照顾兼证型,确当地处理错杂顽固证型

 

 

凡临床上所出现的顽固证型,不仅有主证型,而且有兼夹证型,或兼其他病证。而且在兼夹证型者中,根据我们临床上的体会,有两种顽固证型兼夹在一处,颇难处理,一是阴虚夹湿热,或湿热夹阴虚,二是脾虚夹阴虚,或阴虚夹脾弱。

 

一般来说,滋阴则将助湿碍脾,燥湿运脾又将耗阴。而且阴虚者,非一日所成,湿热者亦是较长时期才能形成,湿性黏稠,久而湿蕴生热,湿与热合更易黏合不化,是以慢性湿热者,本不易治,而与阴虚兼夹,更不易治,处理这类顽固证型者,其一,疗程长或很长;其二,注意协同性与冲突性,选药尤为重要。阴虚夹湿热者,一般选用六味地黄丸(汤),或选用归芍地黄汤合四妙汤,有机地把滋阴与利湿组合在一起,其中熟地、当归必须慎用。脾虚夹湿热者,选用资生健脾汤。

 

其他主次证型兼夹者,可按保证重点、照顾一般来治疗,如血热性月经量多,又兼夹血瘀、湿浊者,治疗上应以血热为主,用凉血清热法,可选用荆芩四物汤,加入失笑散、大小蓟、益母草等,然后再加茯苓、薏苡仁;如果兼夹证型中,湿浊占第二位,血瘀占第三位,则凉血清热,利湿化浊结合起来,方法上以清利为主,佐以化瘀,可用固经丸加入利湿化瘀之品,药用炙龟板、炒黄柏、炒黄芩、椿根白皮、碧玉散、茯苓、薏苡仁、制苍术、炒荆芥、大小蓟、炒蒲黄等即可。

 

但月经过多之病证,在血热、血瘀、湿浊三者之间,又大多伴有阴血虚者,是以二至丸亦常为所用。如血瘀型月经过多,血瘀为主证型,兼有血热、湿浊证型者,则治疗上当以化瘀为主,佐以清热利湿,可用加味失笑散,化瘀止血为主,加入丹皮、马鞭草、大小蓟、茯苓等即可。

 

因马鞭草、大小蓟有清热利湿作用,当所表现的证候比较急重,或十分明显时,不得不将方药集中解除主证型,对次要证型及再次证型,留作下一步照顾,或加入极少量药物照顾,如血瘀型月经过多,出血多,阵发性出血,血块多,瘀性严重,不得不先用化瘀性的方药,如膈下逐瘀汤、逐瘀止崩汤等,待血有所控制后,再予清热利湿等法治之。

 

临床上夹杂矛盾证型,很多虚实夹杂者,如肾虚夹血瘀、肾虚夹湿者,在滋阴补肾化瘀止血法的结合下,用二至地黄汤合加味失笑散,药用女贞子、旱莲草、山药、山萸肉、熟地、丹皮、茯苓、五灵脂、蒲黄、大小蓟、薏苡仁、川断等;如属闭止性月经病者,滋阴补肾,化瘀通经,可用归肾丸合四妙丸、血府逐瘀汤等,常用药物有当归、赤白芍、熟地、牛膝、山萸肉、杜仲、黄柏、薏苡仁、制苍术、桃仁、红花等品。总之,治疗主证型者,还应包括药物在治主证型方剂量上的重用。

 

如《傅青主女科》在主证型治疗的主药方面,剂量很大,如熟地、白芍、白术、菟丝子、党参等,有时用量超过其他药物的5~15倍,体现了治主证型的重要性。

 

 

-END-

 

本文选自《国医大师夏桂成妇科临证心悟》(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谈勇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