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王长洪教授诊治慢性泄泻经验总结
来源:杏林学苑 2020-01-07 [中医临床]
王长洪教授是全军中医药国医名师,辽宁省名老中医,是已故名老中医董建华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主要继承人,临床擅治脾胃病及内科杂病,精研经方的同时又熟谙时方,对民间验方亦能兼收并蓄,其治疗慢性泄泻颇有经验,遣方用药独具匠心,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造诣颇深。笔者有幸跟随王教授学习,获益良多。

慢性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病症,病程大于2个月,可见于多种疾病,病因复杂,既有炎症性的,如慢性结肠炎,也有功能性的,如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王教授治疗慢性泄泻鲜用西药,治验丰富,颇有心得。现将其诊治慢性泄泻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感受寒湿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久病脏腑虚弱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常,从而发生泄泻。正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也。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与受纳,脾气主升,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及心肺,胃气主降,将水谷下降于小肠而泌别清浊,糟粕并得以下行;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正常,则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及大肠传化糟粕功能方得以实现。脾胃损伤,不能受纳和运化水谷,大小肠泌别清浊及传化糟粕功能失常,以致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如《类经·气口独为五脏主》云:“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胃受伤,则水反为谷,谷反为滞,精化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王长洪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脾虚为本,湿蕴为标,久病及肾,多见肝郁,寒热错杂。《难经》云:“湿多成五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外来之湿邪最易伤脾,脾虚又易酿生内湿。湿邪为患,常病程迁延、反复发作。脾虚湿蕴是导致慢性泄泻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但临床上湿邪往往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寒邪、热毒、食积等可与湿邪相兼为病,故慢性泄泻多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肝主疏泄,协调脾胃之升降,然如遇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机不利,加之脾胃虚弱,则可横逆乘脾,即木不疏土;或恼怒伤肝,肝气横逆,制其所胜,则可致肝郁脾虚,即木旺乘土:肝脾不和均可致泄泻,但其中亦有不同。脾之健运,亦赖肾阳的温煦,然而脾病日久,后天无以滋养先天,以致久病及肾,终至脾肾同病,泄泻反复不愈。综上可见慢性泄泻病因复杂,病位涉及肝、脾、肾,病机变化多样,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多见。

 

2

 

辨证施治

 

依据本病脾虚为本、久病及肾、多见肝郁的病机,治疗采用健脾疏肝温肾、肝脾肾同调。王长洪教授认为,对于某一疾病,当从分析其基本病机入手进行辨证治疗,这也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更高层次。王教授临证根据本病病机特点自拟止泻方,并依据脾虚、肝郁、肾阳不足不同,合经典方剂化裁灵活应用。

 

2.1  基本方应用

 

临证以白术,山药,扁豆,白芍,陈皮,防风,炮姜,肉桂,甘草为基本方。该方中白术、山药、扁豆健脾祛湿,白芍、陈皮、防风、甘草疏肝,炮姜、肉桂温肾助阳,诸药共奏健脾疏肝温肾之功,直中病机。

 

2.2  合经典方化裁

 

(1)脾虚湿蕴

 

腹泻常于饮食不当后发作。临床症见:胃脘痞闷不舒,多餐后即泻,或夹有黏液,甚则完谷不化,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缓。基本方加用党参、茯苓、薏苡仁、砂仁等,取参苓白术散之意,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食欲不佳、纳食不香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等;久泻不愈,兼见肛门下坠者,加黄芪、升麻、荷叶、葛根;兼有湿热,舌苔黄腻者,加黄连;大便不爽,舌苔黏腻者,加藿香、佩兰、竹茹等。

 

例1,女,64岁,腹泻1年余,大便每日3~4次,不成形,夹有黏液,伴有肠鸣,无腹痛、脓血便,食欲不振,体倦乏力,既往有结肠息肉电切术病史,舌淡胖大,苔白,脉沉弦。证属脾虚湿蕴。治以健脾祛湿。

 

处方: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0g,白扁豆15g,薏苡仁15g,陈皮6g,砂仁3g,白芍10g,山楂10g,焦山楂10g,车前子10g,骨碎补10g,炮姜3g,甘草5g,10剂。

 

二诊,大便次数减少,每日1~2次,不成形,黏液减少,食欲好转,舌脉同前。处方:上方加薏苡仁15g,苍术20g,炒白术改为20g,14剂。

 

三诊,患者大便基本成形,无黏液,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处方:党参10g,炒白术10g,苍术10g,干姜3g,肉桂3g,白芍10g,防风10g,山楂10g,焦山楂10g,骨碎补10g,甘草5g,14剂,症愈。

 

:本例泄泻以脾虚为主,湿浊未化,故治以益气健脾祛湿为主。首诊以党参、炒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以祛湿,白扁豆、薏苡仁相伍以利水渗湿,健脾利水而不伤阴,补脾渗湿而不滋腻,为王教授治疗常用药对;陈皮、砂仁醒脾燥湿,白术、白芍、陈皮疏肝健脾;山楂、焦山楂、车前子、骨碎补为王长洪临床治疗泄泻的经验组合,具有消积止泻、温阳补肾、利小便实大便之效,水样便者尤其适用,其中焦山楂、车前子、骨碎补为民间治泻一验方,而山楂、焦山楂联用则为王教授经验药对,前者性味酸、甘,以消食积,后者经过炮制后苦味增强,长于消食止泻,两者联用以健脾消导、散瘀行气,为“通因通用”之法。二诊泄泻有所好转,但大便仍不成形,故加大健脾渗湿之力度。三诊大便基本成形,去薏苡仁、车前子,以防伤阴。《医宗必读》中治泻九法将“淡渗”列为首法。淡渗法所治之泄泻,其病机关键是湿盛,利小便以实大便故也。车前子性味甘寒,渗湿利尿以分别清浊,为利小便而实大便最理想也是最常用的药物,当注意的是,过度使用淡渗药物可耗气伤阴,当适可而止。

 

(2)肝脾不和

 

《素问·调经论》曰“志有余则腹胀泄泻”,肝脾不和,脾运失常,痛、泻每于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发作。临床症见:腹痛肠鸣,腹痛即泻,泻后痛缓,可伴有心烦、抑郁、善太息或口苦,舌淡苔白,脉弦。基本方加用防风、木香,取痛泻要方之意,以调肝健脾,使木气得调而畅达,不复犯土;脾气得健而中旺,何惧木犯。若患者兼有胃脘不适,胃痛吞酸,则去山楂,加用黄连、吴茱萸,合戊己丸之意,清热与开郁并重,以疏肝理脾,清热和胃,《本草纲目》言吴茱萸“开郁化滞、治吞酸”,如此两方配伍可两顾胃脘不适与泄泻;腹泻重着加薏米、葛根;纳食不佳者可加白扁豆、砂仁、鸡内金。情志失调,除可致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横逆犯脾外,同时亦可耗伤心气营血,致心失所养,神失所藏,临证见神情焦虑、心烦少寐等症状,可加用酸枣仁、五味子、龙骨、牡蛎、琥珀粉等,龙骨、牡蛎镇静安神,并能止泻,王教授遣方用药独具匠心,由此可见一斑。

 

例2,男,38岁,间断腹痛、腹泻3年余,便前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无脓血,每遇情志不遂发作,经多次肠镜检查均未见异常,近日生气后腹泻再次发作,舌淡红,苔白,脉弦。证属肝脾不和。治以疏肝健脾止泻。

 

处方:陈皮6g,白芍10g,防风10g,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5g,炮姜6g,肉桂3g,甘草5g,7剂。

 

二诊,患者腹痛、腹泻症状明显好转,但眠不安,处方:原方加龙骨20g,牡蛎20g,14剂。

 

三诊,患者无明显不适,以前方10剂巩固疗效。

 

:本例腹泻与情志有关,乃肝郁脾虚之症,日久肾阳温运不及,致反复不愈。首诊陈皮、白术、白芍、防风补脾疏肝,其中白术性味甘、苦、温,补脾燥湿可扶脾虚,白芍性味酸、寒,养血柔肝以补阴抑阳,二者合用,亦补亦泻,补脾泻肝兼顾,可谓药证相合;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甘草益气健脾;炮姜、肉桂温肾助阳。二诊患者病情缓解,夜寐差,加用龙骨、牡蛎酸涩入肝,镇惊安神并止泻,患者诸症悉平。

 

(3)脾肾阳虚型

 

多见于病程较长、泄泻经久不愈者。临床症见:泄泻多发于黎明之前或上午,腹部隐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基本方加淡附片、干姜、肉桂、吴茱萸、肉豆蔻等,取附子理中丸、四神丸之意。温能散寒,王教授治疗慢性泄泻多用温法,温以祛湿,温助运化。腹痛甚者加小茴香、木香。久泻不愈,兼见脱肛者,加黄芪、升麻。泄泻日久,一般医师多用固涩之法,望可收速效。然而,至虚之处,常为容邪之所。久泻易出现虚中夹滞,或湿热未净等情况,当补泻兼顾。滋补止涩,势必“闭门留寇”,病必不愈或反复不愈,临床当慎用。

 

例3,男,66岁,便溏2年余,晨起即泻,腹部隐痛,无脓血便,怕冷,腰酸,舌暗,苔薄黄,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湿热未净。治以温阳健脾止泻,佐以清热利湿。

 

处方:淡附片3g,干姜5g,肉桂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建曲15g,麦芽15g,山楂10g,焦山楂10g,黄连5g,骨碎补10g,甘草5g,10剂。

 

二诊患者腹痛、腹泻好转,仍怕冷,黄苔已退,原方淡附片改6g,14剂。

 

三诊患者大便基本成形,腹部隐痛,仍怕冷,处方:淡附片9g,干姜5g,肉桂10g,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山楂10g,焦山楂10g,车前子10g,骨碎补10g,小茴香6g,木香6g,甘草5g,14剂,症平。

 

:慢性泄泻多在上午,晨起更为多见,这与阴盛阳微有关,治疗当温补脾肾。方中淡附片、干姜、肉桂温肾暖脾,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建曲、麦芽、山楂、焦山楂消积化滞、疏理消导,黄连此处为反佐,与干姜联用属温清并用之法,是王教授常用药对。慢性泄泻病机复杂,多寒热错杂,温清并用是王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的突出方法,腹泻怕冷与黄苔并见是其辨证要点。附子“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王长洪教授运用温法,药喜用附子、干姜、肉桂,其中尤为青睐附子。附子作为辛甘大热之品,用于急、危、重证,多能力挽狂澜,王教授认为合理应用附子可治愈慢性顽病痼疾,其应用附子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验之临床,疗效卓著,强调附子在本证的应用宜从小剂量开始,并根据病情、体质、季节、气候等不同调整剂量,中病即止。王长洪教授常用淡附片、肉桂以振奋脾肾之阳,鼓舞阳气以助血行,使病情向愈,认为久泻非附子、肉桂难以收功。

 

本文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年3月第24卷第3期。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