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文医生”事件:
“医生是人不是神”
12月24日,北京某三级医院急诊科一位女医生,凌晨五六点,在工作岗位上,被一名95岁老人的男性家属刺伤,最终于次日凌晨因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有媒体称,事件的起因源于患者家属对医生诊疗效果不满意,这或许是诸多“恶性伤医事件”的主要原因。
“不满意诊疗效果”这个原因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特别是普通民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医生是人不是神”,“医生是人不是神”,“医生是人不是神”。
在信息满天飞,时间碎片化的当下,多数民众与医疗行业人员形成了鲜明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其所了解到的诊疗常识、医学知识、医生信息等与实际情况有明显出入。
与此同时,一些民众习惯把“大医院”医生看作“最高级”,从而在心中有种“最高级的医生就是神”的自我认知。
他们满带“希望”地来到医院,渴望得到“神术”解除病痛。一旦出现“疗效与希望不对等”的情况,有的人就容易将这种遭遇归咎于接诊医生的“不作为”。
从医学角度来说,医生同样是一名普通的人,并非所谓“神医”“神仙”,只是比普通人多了解一些医学知识。
也就是说,我们不该将医生“神化”,更不能在就诊时把医生当作“神仙”,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该谨记的一件事情。
把医生看作“敌人”或“仇人”的做法,尤其是无辜伤害医务人员的行为,应当严惩。
2.“村医被杀”事件:
医疗服务并非一般服务
12月3日上午,某地一名乡村医生来到一村民家院坝外,提醒正在院坝晒太阳的村民,要按时进行健康检查。
该村民心中一直反感每月一次的体检,而此次村医的提醒却激怒了他,他对村医当即实施暴力袭击,残忍杀害了村医。
从报道内容来看,该事件起因源自于村民对基层医生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不满意。那么问题来了,当村民不满意公共卫生服务时,基层医生有权拒绝不去服务吗?
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数据显示,我国当前普通民众的健康素养水平仅有14.18%。
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健康知识、疾病常识面前是一片盲区,加上部分基层医生同样存在基本功不足的问题,让他们去为健康知识几乎为零的人群,进行健康常识的普及,难免会出现“瞎子牵瞎子走”效应,最终导致双方都有反感情绪。
不管是疾病诊疗,还是公共卫生服务,凡与健康、医疗有关的服务,都不同于一般服务。这类服务不可能像普通商品消费样的服务,双方可提前“约法三章”,实施“三包服务”。
而医疗、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在于医学的局限性和未知性,如谁都无法预料到下一秒,人体生命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此外,人体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的药物,或同样的诊疗手段,不同体质的人出现的反应或呈现的疗效也会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再比如,同样的疾病,服用价格千差万别的药物,都可收到满意临床疗效,谁又能绝对地指出孰是孰非。
因此,对于医疗、健康服务来说,没有一种绝对完全可复制的服务方法,能让所有人感到满意,这或许也是医疗行业极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3.“医生猝死”事件:
人类在疾病面前依旧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12月18日,江西某县人民医院,一名年仅39岁的男医生,在为30多名患者查房过程中,突然胸痛被送进抢救室,于12月20日不幸离世。
从报道来看,该医生平时身体健康,并未有疾病征兆,或因劳累过度导致突然引发疾病而不幸逝世。这既是这位医生的不幸,也是医学行业的局限性和属性。
很多时候,老百姓会这样认为,“医生属于专业人员,在面对疾病时,会有优越性”,甚至很多人认为,“身处大医院或在医疗机构内,诊疗更方便,生命健康更有保障”。
这位医生的不幸离世再次告诉我们,“人类在疾病面前依旧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了解的甚少。医学具有未知性和局限性,就算是医生自己同样也是一名了解甚少的人。
我们对待疾病的最佳方法应是以预防为主,治疗只是一种被逼无奈的选择。只有患者与医务人员“心连心”共同面对疾病,才能达到“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状态,从而有更多机会战胜病魔。
反之,只能为病魔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受伤的不仅是病人,而是所有人,包括医生在内。
这种“病”,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反思
失去的生命不可能再回来,这既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也是医疗行业不可避免的。
2019年年末,3位医生用生命再次诠释了上述三句话的内涵。从情感角度来说,这个代价是非常大的,毕竟这3位医生失去了生命。
医生是敬畏生命的人,而自己的生命却倒在了工作岗位或患者(家属)鲁莽、无知的屠刀下,而这样的不幸事件却屡次发生。让即将踏入医学大门的学生寒心,让奋斗在工作一线的医生胆战心惊……
这对于整个医疗健康行业来说,这是一种“病”,且病因极为复杂,需要全社会都参与其中,好好地反思。
最后,愿逝者安息,生者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