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左金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心得体会
来源:岐黄民间传承 2019-11-20 [中医临床]
作者 / 1艾一多 1周雯姣 1王荷兰 1韩莉莉 2项凤梅 1江西中医药大学 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科 编辑 / 林凤 ⊙ 校对 / 许红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上可分为三类: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以及Barrett食管(BE)。其临床多表现为反酸、烧心、嗳气、胸骨后疼痛和吞咽困难等。西医治疗该病以抑酸药、黏膜保护剂及促胃动力药物为主,虽可暂时缓解病情,但停止用药后症状易复发,需长期服用药物维持,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且长期服用此类药物也会产生毒副作用。本文为探究更有效的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方法,特从祖国传统医学入手,认为其症状类似于传统中医“吞酸”“吐酸”“反胃”“胃脘痛”“胸痹”“梅核气”等。左金丸辛开苦降,肝胃同治,泻火而不至凉遏,降逆而不碍火郁,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正是治疗肝火犯胃所致恶心吞酸的有效方剂。

1 方义解析

左金丸一方首载于金元四大家朱震亨的《丹溪心法》,方中重用黄连为君,以6∶1的比例配伍吴茱萸为丸,丹溪原方用法乃上药为末,水丸或蒸饼为丸,现代用法亦可为汤剂。

 

《类经图翼》云:“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丹溪亦云:“肝者,风木之脏也,受制于肺金不致过亢以能正常生化,肝得肺制故名左金。”《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火热宜清,气逆当降,故治宜以清肝泻火为主,佐以降逆止呕。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性温而喜条达,主左而宜升;胃主右而宜降,升降相司,方可曲尽其妙。方中黄连为君,主归心、肝、胆、胃经,性味苦寒,苦燥湿,寒祛热,其善祛中上焦之湿热,可清泻肝胃之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胃火降则其气自和,一药而两清肝胃,标本兼顾。《医方集解》云:“肝实则作痛,心者肝之子,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泻心清火为君。”吴茱萸为佐,主归肝、脾、胃、肾经,其性辛温,功擅温中散寒、降逆止呕。肝郁则化火,故取其疏肝解郁之功,使肝气条达,郁结乃开。亦取其下气之用,以达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此证肝火起于气郁,虑大苦大寒之品可至郁结难开,故用吴茱萸可反佐制大黄之寒,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吴茱萸亦可引黄连入肝经,一药四用,丹溪探微索隐,尽其配伍之妙。

 

2 病案举隅

黄某,女,43岁,间断咽下困难伴恶心吞酸3月余,查胃镜示:食管齿状线上缘可见条索状及斑片状充血灶,齿状线欠规则。就诊时症见:吞咽不适,恶心吞酸,食欲欠佳,胃脘胀痛,胸胁苦满,口干口苦,急躁易怒,二便尚可,夜寐欠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辨证:吐酸(肝火犯胃证),西医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治以清肝泄火、和胃降逆。方用左金丸加减,处方如下:黄连18g、吴茱萸6g、黄芩6g、栀子6g、乌贼骨9g、煅瓦楞子6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患者自诉服药7剂后,恶心、吞酸症状较前有所改善,遂改黄连用量为9g,余不变以巩固疗效。

3 讨论

患者为中年女性,因平素情志不畅,影响肝主疏泄功能,导致气郁日久化火,横逆犯胃,出现吞咽不适、恶心吞酸、食欲欠佳、胃脘胀痛、胸胁苦满症状。火邪易扰心神,故急躁易怒;火邪易伤津液,故口干口苦。结合患者舌脉,方选左金丸清肝泄火,和胃降逆,加用黄芩、栀子清泻郁热,燥湿制酸,乌贼骨、瓦楞子和胃制酸,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可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证自愈。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方中黄连性苦寒,用量不宜过大,用时不宜过久,待症状好转之后,应及时减量,以免戕伐正气。临床应用左金丸时不必拘泥于《丹溪心法》中黄连与吴茱萸6∶1的比例,应根据症状的火热轻重、寒热之别调整用量,辨证施治。同时在应用类似古方之时,不必拘泥于原方的配伍和用药比例,做到“师古而不泥古”,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辨证分析,灵活调整药物的配伍和比例,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亚太传统医药》2017年第20期第111页。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