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图书 我要宣传
《高原中医药学》出版!全景展示中医药学在高原特殊环境下取得的创新成果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4-10-23 [学术] [中医图书]
近日,由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高月主编的《高原中医药学》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全景展示了中医药学在高原特殊环境下取得的创新成果,不仅为普通大众、基层官兵提供了实用、方便的高原病中医药防治方法,更开辟了中医药学的新领域、新篇章。本版刊发张伯礼院士、吴天一院士、高月研究员的三篇文章,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此书。

 

 

 

  • 牢记使命 勇于担当 开辟中医药学新篇章
  •  

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张伯礼

 

最近,由军事医学研究院高月研究员主编的《高原中医药学》出版,可喜可贺。当拿到散发着油墨香的书籍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中壮美的阿里高原:巍峨的雪山、湛蓝的湖水、碧绿的草地,这片美丽的土地既是世界的屋脊、生命的禁区,也是当前经济建设、旅游观光的热点,更是国防安全的关键点,大量平原人群的进入,使得高原相关性疾病的防治面临迫切需求。

为此,高月研究员带领军地高原病中医药临床治疗、康复、教学以及基础研究团队,组织编写《高原中医药学》一书,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经验,也展示了团队的实践成果,更展望了高原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前景。全书不仅为普通大众、基层官兵提供了实用、方便的高原病中医药防治方法,更开辟了祖国医学的新领域、新篇章。通读之下,甚是欣慰,故撰此文。

一名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高月研究员多年来潜心中医、中药学研究,成绩斐然,是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其基于四物汤开展的“补血方药对血虚证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及基于早期毒性预测、中药配伍经典理论开展的“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等奖。同时高月研究员又是一名军人,她从杏林春暖、橘井泉香,到姓军为战、强国为民,始终牢记革命军人使命与担当,始终践行军事中医药创新。

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前后近20次深入海拔四、五千米的新疆、西藏高原边防哨卡,每次都忍着高原反应走进战士们的宿舍,竭尽所能地为他们把脉调理,将中医药带到高原官兵身边。同时,她历经20余年,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抗高原缺氧新药“红益胶囊”,有效帮助高原官兵缓解气血两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胸痹心痛、神疲乏力、心悸倦怠、胸闷气短等症状,明显改善高原缺氧条件下血氧饱和度,安全性好,特别适用于防治高原缺氧所致的疲劳综合征,在高原基层部队中广泛应用。

一个学科的创新与突破

中医药在世界医学体系中,历史最为悠久、传承最为系统、验证人数最多,注重“天地人相参、精气神一体”的整体观、平衡观,对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从广泛意义上来说,所有的高原病都是人体与骤变的生存环境难以适应的结果。低压低氧、干燥寒冷、强风强紫外线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各种高原病的外在病因,我们只要坚持“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观、统一观,从人与环境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出发,细心求证、大胆实践,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阻隔,传统中医药在高原的广泛实践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后才逐步展开。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高原人民的生命健康,大力推广中医药学的运用,大批内地中医药专家响应号召,克服困难进入青藏高原,开展中医药实践。中医对高原病的认识愈发深入, “高原中医学”的概念、研究内容、指导思想及研究方法逐渐由萌芽走向成熟。

《高原中医药学》不仅归纳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在高原的实践与应用,更展示了高月研究员及其团队围绕高原相关疾病形成的中医临床诊治理论和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实现了中医药学在高原这个特殊环境的创新和突破。

一个领域的全景式展示

《高原中医药学》一书的编委会成员中既有岐黄学者、中医药大家,也有在青藏高原长期从事中医药实践的临床专家,更有掌握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学者。

《高原中医药学》一书包含七章,其中第一章概述高原地理环境、现代医学、传统中医学和藏医学对高原病的认识和理解,为全书的展开奠定基础;第二章、第三章为本书的核心,系统分析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高原失眠、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脱适应症、高原慢性阻塞性肺病、高原口腔疾病等常见急慢性高原病的病因、病机,基于临床实践的脏腑辨证、治则、治法;第四章总结、探索高原病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核心指标选择及测定等,为中医研究高原病发病机制及药物创制提供借鉴,本章内容的纳入是个大胆的尝试;第五章广泛收集整理具有抗缺氧作用的中成药34种、医院制剂和协定方49种、经典名方10种、中药材及食品73种等,充分展示其抗缺氧临床疗效和药效机制,为高原病防治提供参考,启迪新药创新思路;第六章归纳总结高原病及高原军事训练伤的中医康复特色技法,为高原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高原基层部队提供易学易懂、简便易行的高原病中医药防治手段;第七章介绍了生命多组学、系统生物学、人工智能、类器官、三维器官芯片、虚拟辅助模型等前沿交叉技术在高原病等复杂疾病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基于病症关联和方症分析,科学解析高原疾病中医药防治内涵;以及中医药数据库和中成药及组分的知识图谱构建,智能诊疗处方系统在高原疾病中医防治中的智能化实践,为高原中医药学科发展提供无限可能与无穷动力。

高月研究员及团队历时两年,组织编撰《高原中医药学》一书,期间与我数有讨论,但当见到全书后,仍深感其架构之新颖、内容之丰富、排印之精美在中医药类书籍中不多见,值得向大家推荐。

 

 

  • 一本难得的高原医学著作

 

文|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原医学专家 吴天一

 

美丽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挺拔的强健身躯护佑着中华民族,以其绵绵不断的天籁之水滋养着中华文明,它是如此高大,亦是如此神秘。

中国是世界上的高原高山大国,作为高原之主的中国人最早走进了高原,也最早认识了高原。从长安到古罗马,中国人走出了横跨亚、欧、非的古丝绸之路,又于冰山雪岭上开辟了艰险万分的唐蕃古道。在人类的高原生存史中,适应最成功的是古老的藏族,最大的习服人群是汉族。严峻的低氧环境既是习服的障碍,更是习服的动力。中国人最早发现了高原病,公元前32年,大将军杜钦对大、小头痛山的描述,生动地记录了这段历史。

约在公元前400年,藏族医家常松·杰普赤西用象雄文总结苯教医师经验,著成《苯教四续》和《解毒疗法》等藏医学奠基医籍;公元前200年左右,藏医对药和毒有了进一步认识,藏医药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公元7世纪,随着藏汉联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进藏,大量的中医学典籍和医工被带入高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广泛传播,并最终融入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和《月王药诊》中,形成了以三因理论为核心、以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的现代藏医学体系。

中医虽没有海拔、大气压、氧浓度的概念,但对高原地理环境和居民特征同样具有详细的观察和认识:“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素问·异法方宜论》)这正是对我国西北高原高寒、高冷、风沙凌厉的地理环境,以及西北人居所、食物、体形的准确记载,这些描述也为中医认识高原病、治疗高原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地理环境阻隔,人文交流障碍,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在高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青藏铁路建设、西部大开发和国防建设带来大批量平原人群进入高原,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急性高原病严重威胁入藏人员的生命健康,慢性高原反应、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高血压、高原低血压等慢性高原病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高原病的防治需求大增。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军地医学专家紧密团结,中西医合用,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原病防治体系。首次明确命名了“高原病”这个病种,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被接纳为国际标准,并命名为“青海标准”;创造了青藏铁路建设5年14万建设大军无一例因高原病死亡的“国际高原医学奇迹”。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岐黄学者高月,多年来潜心中医药学研究,成绩斐然,是我国优秀的女科学家。她牢记军人使命,情系高原官兵健康,几乎年年亲赴高原边关哨卡,为部队官兵送医送药,积累了丰富的高原病中医药防治经验。基于此,高月研究员以高原病的中医药防治为主题,带领军地中医药学专家,从高原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病因病机解析、治则治法制定、中药单方复方应用、中医康复技法实践及中医药研究前沿技术等方面对高原病的中医药防治进行了详细总结,编写了《高原中医药学》一书。该书对高原病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高原病中医药防治技术进行了全景式展示,不仅为高原病中医药研究人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也为普通大众、基层官兵提供了实用、方便的高原病中医药防治方法,是一本难得的高原医学著作。

 

 

 

  • 总结高原病中医药防治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

 

文|岐黄学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高月

 

青藏高原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26%的陆地面积,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大气中的氧分压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被誉为“世界屋脊”“第三极”。青藏高原雄伟壮阔,广袤神秘,既有终年积雪、险峻无比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又有温暖潮湿、丛林密布的藏南林地,更有万里无人、寒风凛冽的羌塘荒原。恶劣的地理、气候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由平原进入高原进行经济建设和观光旅游,青藏高原常住人口达1450余万,年均旅游人数超亿人次。同时青藏高原与众多国际热点地区接壤,是国防军事战略要点,官兵在高原驻守、轮训任务繁重。大量研究表明,藏族对于高原低压低氧特殊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是经过长期进化并遗传获得的。但对于由平原地区进入高原的人群来说,无论是短期急进高原、还是长期驻守高原,甚至在高原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均面临多种急、慢性高原病的威胁。高原缺氧对人体各系统、各脏器均会造成严重影响,损伤机制复杂,高原病防治面临迫切需求。

为了及时总结高原病中医药防治经验,完善高原病中医药理论体系,促进高原病中医药防治药物创新,我们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资料,组织编写了《高原中医药学》一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意见纲要,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大好时机。高原病的有效防治关系着高原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着高原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更关系着高原部队战斗力和国防边境的安全。《高原中医药学》一书充分遵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中医药发展原则,归纳总结了团队在高原病中医药防治中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分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地中医药专家在高原病防治中的探索和成就。

定稿之际,衷心感谢导师兼本书主审、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的悉心指导。衷心感谢我国高原医学首席专家吴天一院士对我们工作的指导。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