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建议精彩纷呈!
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19 [医疗] [医疗资讯]
为响应“做大作强中国中医科学院誓师大会”号召,我院广大干部职工和关心我院发展的社会人士,围绕科学院发展的现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建言献策。现将部分建议摘编如下:

 

1.国医大师   薛伯寿

“上工治未病”为中医科学院最重要课题。孙思邈提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大医精诚应为三者合一,善从治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化, 就是要向“上工治未病”回归。 

 

中国中医科学院必须重视健康养生文化的研究实践,必须研究倡导“养生丹道学”,推广有效养生功法,重视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导引等,我们中医人,自己不知养生,如何指导?

 

 切实贯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难度甚大,因为真正掌握博大精深的 中医理论、临床千锤百炼疗效突出的人才,还待大量培养。

 

 协和医院创建即将一百年,既往有名望,当今更加辉煌,他依靠八年制协和医科大学,一直为其培养高尖学 员;从中医事业考虑,我非常盼望成立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八年制),将来百年中医科学院,方可达到真正更加辉煌;其二必须办好毛主席倡导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既往西学中骨干中医事业贡献甚大,我希望西学中有后来者;其三继续办好中医研究生班,扎扎实实抓好名老中医带徒,带出水平!只有真正的久经考验的中医人 才,才能领悟精华,融会贯通发扬,融汇新知而创新。

 

2.西苑医院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重要指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中医药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对做好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西苑医院党政领导班子第一时间学习宣传贯彻,立足医院发展实际,发动广大 干部职工为医院发展贡献智慧,提出对医院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有意义的建议。

 

一、推动“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不断强化国家队带头作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中国中医科学院人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传承着几千年中医药文化与学术的血脉, 承担着弘扬祖国医学的光荣使命,铸就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历史地位。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青蒿素研究中心及国家中医药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推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推动“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重点之一,但是中心现在的规模, 严重制约着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建议中国中医科学院在规模、人员编制、人 才队伍、专项经费匹配以及重大项目申报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在“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过程中能够和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青蒿素研究中心一样深入整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力量,联合国内国际重要临床科研机构开展中医、中西医结 合防治心血管病临床科研工作,并且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及培育、人员编 制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给予倾斜。

 

 二、出台更多覆盖全部二级单位的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李克强总理批示指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国中医科学院近几年来出台多项人才工程,推动高层次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但是部分二级单位依然存在人才队伍不健全、人员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建议进一步加强西苑医院现任领导班子队伍配备,加强医院职能处室队伍和业务科室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储备方面。希望中国中医科学院能够出台更多针对二级院所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吸纳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充实到各二级院所,尤其是附属医院的建设当中。继续探索符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以及二级院所实际的人才任用与选拔机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化。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基础上,做好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突破规模瓶颈,不断完善基础

 

设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强调,坚 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近几年不断寻求突破现有规模建设, 但是,各二级院所依然存在规模上的限制。

 

在医疗质量上,要充分发挥中医特色,提升综合救治能力,保障医疗安 全;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上,进一步优 化服务流程,满足不同患者医疗需求, 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在改善医院整体环境上,进一步加快老旧病房楼和制剂楼等设施的改造建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住院楼项目暨家属楼搬迁,追加投资。

 

西苑医院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发展的意见》、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推动党中央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决策部署在医院落地,聚焦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凝聚全院智慧与力量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为做强做大中国中医科学院做贡献。

 

3.西苑医院  顾树明

建议中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像前几年发展国粹京剧一样,让中医药知识进入小学。 

 

由中医科学院牵头向国家提议:一是每所中医药大学或学院建立附属中学和小学,挑选有志于中医药的优质人才,持续长期培养。二是编排适宜于中小学生的中医相关的内容,进入普通小学进行普及。 

 

4.西苑医院  张晓春

我院应站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中医老大的作用,大力吸引国际人才,加大科研投 入,将中医医学标准化、可应用化,吸引更多的国际人士到西苑医院学习,做到国际 第一。我们可以去国外开西苑医院的分院,让中医事业、中医文化广泛传播。中国 要想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引领者,中医可以成为一个契机。

 

5.广安门医院  庞博

1.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完善二级院所、职能处室重叠职能整合规划;提高定位,成立中国中医药资源中心;探讨建立各省科学院分院的可能性;制定医疗机构科室设置细则。

 

2.建立科研指数评价方法。针对唯论文、唯专利、唯数量、唯体量评价现状,研究建立基于科研诚信、科研价值、科研质量、原创性、实用性、贡献度、转化度等指标于一体的科研指数评价体系,建立负面清单。

 

3.成立一批区域医疗服务中心;依托西苑医院成立疑难病会诊中心;依托广安门医院成立病理诊断中心;依托望京医院成立影像与检验医学中心;依托优势医疗资源备案成立中国中医科学院网络医疗中心。

 

4.恢复中国中医科学院师承制度。恢复院内师承制度,仿照赛马原则,鼓励全员拜师,宽进严出,科学院只负责出师考核。建设中医标准化病人(SP)培训中心,针对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引入SP考核。

 

5.做大做强澜湄项目,围绕药用动植物资源,贯彻一带一路,做大做强澜湄项目。

 

6.广安门医院   刘贵建

大力开展生物样本库建设,作为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的支撑平台之一。依托4家院属医院,建立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生物样本库中心。成立具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体检(健康管理)中心。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特别是针对中青年临床医技师的人才培育项目。

 

7.中药研究所  金莉

建议根据我国中医药行业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成功模式,做大做强中医药国际合作。加强国际中医药教育,加强来华留学(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远程教学、合作办校或开设分校、教师境外短期教学和研究、临床实习、援外培训班等。

 

8.针灸所  胡玲:

建议再次启动“西 学中”计划,完善人才培 养体系。应结合全院 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 当前人才存量和培养断层现实,努力推 进“西学中”,完善人才培养不足的现状。 

 

9.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金香兰

1.建立全国性的医疗联盟。现在我院正在进行的建立各省分院是一项重要举措。但是还不够下沉。

 

2.建立全国中药材质量联盟。中药的基础工作我院是优势,但在生产、销售、使用等各方面出现的质量问题尚无法介入。因此我院在现在的大好形势下,以质量为先导介入到各个环节,建立各种监管制度和体系。

 

10.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刘为民

建议关心40岁以上中年科研人员,为他们创造条件。一是定向激励高端创新人才。二是用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人才。三是重奖业绩突出的创新人才,包括重奖国家科技奖获奖人才、奖励突出贡献创新人才、给予局杰出青年人才研发激励。四是充分激励主体业务实践中的创新人才。五是激活研发单位创新内生动力,包括深化研发单位内部改革、加强创新人才梯队建设、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计划单列、加大国外专家来华学术交流合作力度、建立科技创新督导与监督机制。六是加强对创新人才的情感关怀,包括强化对创新人才的宣传激励、强化对创新人才的宣传激励。

 

11.工会

推进中医药文化进入校园,推进中医药文化进医院,推进中医药文化进入社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消费扶贫”的中药知识精神,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12.中医住培学员  马森

建议我院注重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是增加轮转计划各科中门诊轮转时间的最低要求。如各轮转科室门诊轮转时间不低于总轮转时间的1/2,设定各科门诊轮转时间最低要求。二是提高我院中医住培待遇,增加学员的获得感及幸福感。我院的中医住培待较低,每月发放的补助总额在2000左右,难以支撑基本的生活消费需求。

 

13.民间  黄万龙

民间偏方现在在大量消失,后继无人,应协调相关机构调查民间偏方的真伪,做到正本清源。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