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护佑人民健康、推动经济发展、提振文化自信、促进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既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中医药所具有的“简、便、验、廉”特点和融合一二三产业的潜质,使其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更加突出。中医药在卫生、产业、文化、生态等方面与乡村振兴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文化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全面融合,亟须在壮大中医药产业、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壮大中医药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让药材变“药财”是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和中医药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迎来了大好时机,国际和国内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迅猛增长,中药材的市场价值前景广阔。与传统的农作物相比,有些中药材不仅对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而且有着较高的经济收益,可以为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我国地域广阔且气候差异较大,适合种植的中药材种类较丰富,通过种植中药材来增加农民收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当前,中药材种植已是我国多地的特色产业,一些乡村通过延长中药材的种植链,积极开发中药茶饮、中药香包、中药手链、中药枕等,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夯实健康乡村建设的基础。乡村振兴的实现要以农民的健康为前提和基础,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是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医药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千百年来,中医药护佑着中华儿女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药具有简易、便利、有效、廉价的优势,使其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显得格外重要;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预防村民把“小病拖成大病”。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不仅能够极大地缓解村民的经济压力,而且能够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基层的中医药人才匮乏、中医诊疗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是现阶段制约健康乡村建设的主要因素。提升乡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要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医疗服务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提升乡村中医康复服务能力;要把乡村中因病致瘫及其他行动不便者,纳入乡村中医康复服务保障的范围内,切实减轻病患家属的经济负担和生活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要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中医治未病服务,为健康乡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凝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共识。健康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乡村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方方面面的联系。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可以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与振兴乡村文化一脉相承,中医药理论源于百姓数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医药的智慧理念与乡村民众的生活密切联系,已深深融入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目前,中医药已成为一些乡村打造特色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源,中医药体验馆、中医药康养度假村等新兴旅游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吸引力。中医药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理念,认为天地万物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与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乡村中开展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有助于村民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从而更自觉地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中医药文化所倡导的健康养生理念,有助于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为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力量与各种资源协同推进,中医药在乡村振兴中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必将让广大基层百姓受益,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
(吴永刚 陕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