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原是药材的核心要素之一。海桐皮始载于《海药本草》,药用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海桐皮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清宫医案记载中宫廷御医常应用海桐皮,但是清宫海桐皮来源于哪种植物,一直未得到准确鉴定。
故宫博物院珍藏有清宫御药房海桐皮药材文物, 是研究清代海桐皮的重要实物史料。中国中医科学院本草考古团队应用古DNA和有机残留物技术对微量的清宫海桐皮样品进行了分析。提取了内源性古DNA,鉴定清宫海桐皮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利用UPLC-Q-TOF-MS/MS(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清宫海桐皮化学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含有的化合物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特征化合物。综合清宫海桐皮性状特征、分子证据和化学特征,推断其来源于芸香科花椒属植物的树皮。基于此,获取了ITS、ETS和trnH-psbA序列,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最终鉴定清宫海桐皮来源于芸香科植物椿叶花椒的树皮。
该研究通过性状鉴定、分子考古与化学特征, 建立了清宫药材文物“科属—种”逐层鉴定基原的研究模式,为进一步开展药物遗存基原鉴定研究提供了借鉴。黄璐琦为论文通讯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的彭华胜教授、尹旻臻博士和谭祥梅博士生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