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微栓塞(CME)是一种非阻塞性的动脉疾病,其成因包括自发性、介入性侵蚀或破裂。该状况通常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出现,在受损的物理和生化刺激下局部激活,伴随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CME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可能遭受急性心血管事件,因此CME的成因主要通过尸检来确定。相关研究指出,与斑块破裂相比,斑块侵蚀更易引发CME。破裂斑块主要由以纤维蛋白和红细胞为主的红色血栓构成,而侵蚀斑块则主要由以纤维蛋白和血小板为主的白色血栓构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简称PCI)是一种通过心导管技术,对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进行疏通,以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医疗手段。在PCI的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已成为临床指南的一部分,旨在减少术后血栓形成及并发症的风险。然而,由于血小板活化机制的复杂性以及单靶点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该方法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鉴于当前抗血小板和溶栓药物存在的局限性,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具有高效溶栓能力且副作用较小的多靶点治疗策略。
在中医学中,CME被归类于“胸痹”范畴,芪黄逐瘀方(QHZYF),是江苏省中医院的一种内部制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及CME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并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方剂由黄芪、黄精、苏木、红花和水蛭五种药材组成。
近日,一篇名为“Qihuang Zhuyu formula alleviates coronary microthrombosis by inhibiting PI3K/Akt/αIIbβ3-mediated platelet activation”的文章揭示了QHZYF改善CME的作用机制。
图1 论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