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来临,气温下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居民王先生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以下简称北中医深圳医院)的理疗室里体验到了中医药的魅力。他脱下羽绒服,俯卧于治疗床上,等待着冬天里的“第一把暖火”。一名护士点燃他背上的艾绒,随着火焰升起,浓烈的药香味扑鼻而来。这正是适合三九天的大灸治疗。
与此同时,在医院针灸科的门诊区,数十张理疗床与诊室无缝衔接,中医师在细致了解患者病情后,便可在一旁进行相应的治疗。
一直以来,北中医深圳医院一直秉承“医生人人成为中医治疗师,患者个个享受中医特色服务”的理念,在骨伤科、儿科、妇科、疼痛推拿中心、针灸科等多个专科中,广泛运用中医药治疗手段,有效应对各类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
当前,该院已开展中医适宜技术130余项,肝病科基于“虚——毒——瘀”理论模式的研发“益肝化瘀颗粒”,可为肝病患者活血化瘀;护理部创新开设护理健康教育咨询室,逐步打造中医护理门诊、耳穴疗法护理门诊、铜砭刮痧护理门诊等7个专科、专技型护理门诊;骨伤科病区利用“古法黑膏药”治疗骨伤患者,达到治愈骨伤急、慢性疾患疼痛的目的;儿科遵循“感冒、发烧、拉肚子基本不用抗生素”的理念,运用中医绿色疗法缩短儿童疾病痊愈时间;疼痛推拿中心运用“宫廷理筋术”调整患者肌骨与脏腑的平衡,实现缓解急性疼痛和恢复身体和谐平衡;妇科以“药、针、术”三位一体的中西医融合诊疗模式解决生殖难题;中医经典病房采用纯中医治疗手段,由医生亲自按照“一人一方一壶一煎”的方式为重症患者熬药治疗……
以专科建设为突破,北中医深圳医院的中医特色治疗越发多元化,为不同需求的患者带来个性化治疗。
医院开设门诊中医治疗室5间,门诊中医非药物治疗率超过40%,住院中医非药物治疗率超过97%,其“简便廉验”的优质服务,获得群众青睐。
医院成立基层指导科,将中医服务理念从中医医院推广至全区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同时联合全区12家公立医院中医科、181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6家民营中医门诊部(中医馆)等,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全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治未病推广覆盖率达到100%。
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3年来,持续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30期,开展基层中医药指导34期,全区181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100%能够开展6类10项及以上中医适宜技术。2024年龙岗区全区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中医适宜技术获益人次182.16万人,较2021年增长率312.31%。
其中,位于龙岗中心区的保利上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先后被评为深圳市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深圳市医防融合中医治未病示范基地,配置了8种中医诊疗设备,开展针刺、推拿、艾灸、拔罐等9类41项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并建设中医馆,治疗病种涵盖内、外、妇、儿、康复等多学科。
保利上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如今中心可开展的中医医疗技术项目已与院本部实时同步,此外更多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医生开始对外交流,学习独特的中医治疗技术,具备了治疗疑难杂症的能力。
“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北中医深圳医院持续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加快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为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不断努力。”广东省名中医、该院党委书记胡世平表示。
医院通过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柔性引才”等方式,先后汇聚了京沪穗名医团队,包括王琦院士中医体质学研究团队、北京东直门医院高颖脑病科团队、广州中医药大学王伟教授中医心病团队、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尤昭玲中西医结合妇科团队等,让优质中医资源下沉,市民不出深圳就能接受名中医团队的诊疗。
今年1月,医院顺应医改形势发起“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创新发展联盟”倡议,吸引了53家单位签约,覆盖全国超90%的省份。依托联盟内各医院的资源禀赋,医院将打造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中心,组建中医适宜技术专科集群,促进中医药特色技术在联盟单位互学共鉴,挖掘联盟单位“一招鲜”等中医特色技术流派,形成联盟单位特色技术清单,推动医院打造“一专科、一流派、一特色”,提升各专科诊疗能力,推动在龙岗建设全国中医流派聚集地,助力医院打造华南中医名院。
以创新为引领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龙岗区的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北中医深圳医院一直走改革创新的道路上。
(通讯员 杨毅华 刘婷婷 许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