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百问
  • 常用26种中药饮片真伪优劣鉴别
    作者:汇群中药来源:搜狐网 2020-02-01 [医疗] [中医百问]
    近年来,全国各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各批次的中药饮片进行抽检,抽检结果曝光了诸多中药饮片存在的问题。中药饮片出现的质量问题不仅给消费者带来健康的隐患,也为中药行业从业者敲响了警钟。熟知中药的行业从业者,能用肉眼辨别大多数中药的质量问题,而理化鉴别是进一步科学的论证。因而,使用问题中药,被从业人员发现的几率很高,几乎一看一个准。汇群针对一些常用中药进行归集整理,分析中药常见质量问题,鉴别此类中药的优劣、真伪。
  • 再读《黄帝内经》:涉古而来的气功智慧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2020-01-16 [医疗] [中医百问]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其中,涉及到中医气功的基础理论、操作方法、临床应用等多方面的内容,既阐明了气功修炼的意义,又为气功三调合一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开辟了气功治疗学的先河。
  • 中药材有保质期吗?
    来源:医中悟道 2020-01-10 [医疗] [中医百问]
    中草药在保质期内,且采用了适当的保存方法,才能保持疗效。如果药物发生严重的霉变、走油等现象,不应继续服用。
  • 拔罐后的罐印都暗示了啥?看看吧!
    来源:医学交流论坛 2020-01-10 [医疗] [中医百问]
    拔火罐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健康、最原始的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方式,很多人在感觉自己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都会选择去拔拔火罐,也知道拔完火罐后身上会留下一些罐 印,但看看也就过去了,没放在心上。殊不知,拔火罐的过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害怕的是留在你身体上的罐印都代表了你身体有哪些亚健康问题你自己居然不知道!
  • 八髎穴针灸定位--八髎的体表定位
    来源:医学交流论坛 2020-01-06 [医疗] [中医百问]
    八髎穴不是一个穴位,它是一组穴位,所以合称一起就叫:八髎穴,有八个点,左边四个右边四个,分为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正好是在我们腰骶的部位。八髎穴中的“髎”一般来讲在人体当中穴位以“髎”来命名的,这样的穴位一般来说就是一些骨缝或者说有孔的位置上才称为髎,而且这个孔是比较深的。比如像人体上一些穴位:肩髎、天髎都是骨头上大的骨缝或者是骨头上重要的标志。一般在骨缝上的穴位都叫“髎”穴。腰骶上的八髎穴就恰恰在我们腰骶的骶骨分排着,左边有四个,右边有四个叫作骶神经孔。
  • 中国茶疗法与西方的花草茶疗法有什么不同?
    来源: 中医同城 2019-12-30 [医疗] [中医百问]
    中国茶疗法 香港茶疗学会 卫明
  • 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说明什么?
    来源:健康有道 2019-12-30 [医疗] [中医百问]
  • 拔罐后,罐印颜色深浅分别代表什么?
    来源:中华满医常纪庆 2019-12-21 [医疗] [中医百问]
    冬春季节,很多人都会被腰腿酸疼,脖子僵硬折磨,满医拔罐疗法是针对这样状况很好的一种治疗方法。
  • 中医方剂名称来源趣闻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9-12-09 [医疗] [中医百问]
    古人讲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古人取名都是很有讲究的,方剂与中药一样,有些名字也具有特别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
  • 69个民间小秘方,家家用得着!赶紧收藏~
    来源:医苑文化 2019-12-09 [医疗] [中医百问]
    中医的历史悠久流长,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差不多5000年的时间了,在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中,有些不为人知的小秘方也渐渐的被公开,69个小秘方,医生都喜爱,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方法虽简单确实很实用!
  • 党参能代替人参吗?
    来源:医道流芳 2019-12-09 [医疗] [中医百问]
    人参和党参,虽然都是以“参”命名,但在科属上是不同的,当然功效也迥异。作者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可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使用效率。
  • 藏在故宫里的中医书有哪些?
    来源:天医堂 2019-12-07 [医疗] [中医百问]
  • 躯体“三阴三阳”分域与针灸效应
    来源:针会天下 2019-12-06 [医疗] [中医百问]
    不可否认,既有传统针灸理论在当今的发展,是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的。针灸医者治病实践往往各执其自己一套思路与方法,临床现象丰富而复杂,不“依经”“依穴”亦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科学验证“依穴”针灸刺激的“靶点”并不精准,其效应机制难以明确揭示。单以传统经络、腧穴理论,无法较好解释当前针灸临床现象或相异实验结论,针灸理论的创新乃至重构,已迫在眉睫。
  • 名医故事 | 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来源:中醫翟誌光 2019-12-05 [医疗] [中医百问]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 躯体“三阴三阳”分域与针灸效应
    来源: 中国针灸杂志 2019-11-19 [医疗] [中医百问]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