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国中医药 我要投稿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儿童和成年单纯性肥胖人群用药共性与差异
作者:中医药文献数据库 2024-09-26 [科技] [中国中医药]
王琳琪 唐允婷 吴小文 程亚伟 海南省中医院

摘要:目的:为挖掘儿童和成年单纯性肥胖的组方用药规律,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分析中医药治疗儿童和成年单纯性肥胖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数据库中关于中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文献,筛选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儿童组方剂54首、成年组方剂189首,采用关联规则、药物关系及聚类分析等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处方的中药性味、归经、药物频次及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其特色用药及核心组合进行比较。结果:中医药治疗儿童和成年单纯性肥胖用药规律近似,均以健脾祛湿为主要治则,但侧重点存在差别,即儿童组的治疗以健脾祛湿为主,佐以消食、清热,而成年组的治疗以健脾祛湿为主,佐以活血、清热等。结论:中医药治疗儿童和成年的单纯性肥胖的用药存在差异,主要与体质和发病因素相关。

关键词:单纯性肥胖 年龄 中医传承计算平台 数据挖掘

单纯性肥胖是摄入大于消耗导致的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质量增加的非病理性慢性代谢性疾病[1]。调查研究表明,在2014年我国的肥胖人口数量已超过美国180万,跃居全球肥胖人数第一位[2]。并且,我国人群超重肥胖的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在2015-2019年的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中,有超过50%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29.4%[3]。同时,肥胖是诱发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重要危险因素,也与多囊卵巢综合征、2型糖尿病、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4-5]。据报道,从儿童期开始的肥胖与成年期肥胖、心血管和代谢疾病(如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6-7]。因此,本文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收集现代文献中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方剂,探讨儿童和成年单纯性肥胖患者的用药共性与差异,为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思路。

0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与策略

计算机检索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数据库,以“单纯性肥胖”或“肥胖”为主题词,以“中药”或“中医”或“中医药”为关键词,对我国从1984年1月-2023年2月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相关文献。年龄<18岁者划归为儿童组,≥18岁划归为成年组。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1.2.1 纳入标准

(1)明确诊断为单纯性肥胖;(2)采用中药治疗,并取得良好的疗效;(3)明确记录患者年龄。

1.2.2 排除标准

(1)不能明确诊断为单纯性肥胖,或并发其他疾病;(2)排除综述性文献、动物实验研究、非随机对照文献;(3)无明确的中药药物组成;(4)重复或类似的文献只保留1篇,其余排除。

1.3 数据库整理

依据上述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儿童组文献47篇,方剂54首;成年组文献170篇,方剂189首。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8]及高等院校第10版统编教材《中药学》[9]对所录入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如丹皮标化为牡丹皮;田七标化为三七等。利用Excel记录中药使用表相关信息,包括方名、方剂组成、主治病症等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剔除重复方剂、数据规范化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管理系统(V3.0)进行频次频数分析,总结单纯性肥胖的方剂组成、药物性味归经及功效的频次。

1.4.1 关联规则分析

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管理系统(V3.0)”中“数据分析”中的“方剂分析”,对方药的配伍规律进行解析。选取适当的“支持度个数”与“置信度”,将其按照不同药物组合的出现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再将其与其他常用的药物组合相结合,进而对其所要表达的药物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1.4.2 聚类分析

通过选取适当的“聚类个数”,把所选方剂中的类似药物组合分为多个不同类别的过程,使药物按概率的方式聚类。

02

结果

2.1 单纯性肥胖用药频次分析

儿童组纳入方剂中共有139味药物,使用的总频次为568,使用频次前10的药物依次为茯苓、泽泻、山楂、陈皮、半夏、甘草、白术、苍术、大黄、荷叶,见表1。参考第10版统编教材《中药学》,使用最多的前5大类分别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解表药,见表3。

成年组纳入方剂中共有231味药物,使用的总频次为2 207,使用频次前10的药物依次为茯苓、白术、泽泻、山楂、半夏、荷叶、陈皮、甘草、黄芪、大黄,见表2。参考第10版统编教材《中药学》,使用最多的前5大类分别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见表3。

表1 儿童组高频药物频次分析

表2 成年组高频药物频次分析

表3 儿童组、成年组常用中药的功效分类统计

2.2 单纯性肥胖选用药物的性味归经频次分析

儿童组方选用药物四气合计使用频次553,以温性为主(41.95%),其次为寒性(34.36%),见表4。五味合计使用频次838,以甘味居多(34.73%),其次为苦味(32.22%),见表5。归经合计使用频次1 587,以脾经为主(23.5%),其次为胃经(17.64%),见表6。

成年组方选用药物四气合计使用频次2 150,以温性为主(39.95%),其次为寒性(29.4%),见表4。五味合计使用频次3 207,以甘味居多(36.23%),其次为苦味(31.74%),见表5。归经合计使用频次1 587,以脾经为主(23.39%),其次为胃经(15.79%),见表6。

表4 儿童组、成年组的四气统计

[n(%)]

表5 儿童组、成年组的五味统计

[n(%)]

表6 儿童组、成年组归经统计

[n(%)]

2.3 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儿童组方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单纯性肥胖方剂组方规律,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5,置信度设置为0.7,得到高频药对配伍前10位。按药物组合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频次最大的药物组合为茯苓、陈皮,出现22次;其次为茯苓、半夏,出现20次;其余为出现20次以下的药物组合,见表7。关联规则见表8,根据同现关系,以网络展示方式呈现药物关系图,见图1。

图1 儿童组常见药物组合网络化展示

成年组方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单纯性肥胖方剂组方规律,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52,置信度设置为0.7,得到高频药对配伍前10位。按药物组合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频次最大的药物组合为茯苓、白术,出现92次;出现60次以上的药物组合有5组,其余为出现60次以下的药物组合,见表7。关联规则见表8,根据同现关系,以网络展示方式呈现药物关系图,见图2。

表7 儿童组、成年组的常用药物组合

表8 儿童组和成年组药物关联规则统计

2.4 药物聚类分析

选取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儿童组和成年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聚类分析功能,均将聚类个数设置为4,各自得到4种单纯性肥胖的儿童组和成年组方剂的聚类分析核心组合,见表9。图3、图4分别为儿童组和成年组方剂聚类分析图。由图可见成年组相较于儿童组,方剂分类较清晰,聚类较明显。

图2 成年组常见药物组合网络化展示表9 儿童组和成年组药物聚类分析核心组合

图3 儿童组的方剂聚类分析

03

讨论

3.1 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中医对于肥胖的记载,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曾曰:“土形之人……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这种土形之人的体貌特征就相似现代的肥胖患者。而脾胃五行属土,若脾胃功能异常,则气血偏衰,水湿不化,聚而生痰,积于体内,形成肥胖。由此看来,肥胖的主要病位在脾胃,这与儿童组和成年组单纯性肥胖的归经统计结果相吻合。

图4 成年组的方剂聚类分析

元朝医家朱震亨首次提出“肥人多痰”“肥人多湿”“肥人多气虚”的理论,即痰、湿、虚、湿是肥胖的重要病机。清代医家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也指出“肥人湿多”。元朝医家李东垣《脾胃论》中云:“脾胃俱旺,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

而大部分现代医家也认为治疗肥胖多从脾胃肝肾入手,认为脾胃肝肾虚损,易产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其中尤以脾胃虚弱为主,脾虚气弱,则脾运不健,水湿停滞,久则化为浊脂浸渍肌肤[10-12]。由此可知,古代和现代的医家对肥胖的病机看法较为相同,都觉得脾胃气虚是肥胖的根源。而从四气五味统计结果看,治疗儿童组和成年组单纯性肥胖使用性温、味甘的药物是最多的。《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是指甘温、苦温、辛温之品。《黄帝内经》曰:“五味入胃,甘先入脾。”甘温药物,能补益、和中、缓急,可以补脾肾之阳气,有温阳化饮的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淫于内,治以苦热。”苦温药物,能燥、能坚,针对脾湿饮盛,有燥湿化饮、以燥脾土的作用,使痰饮能得温则行之。辛温药物,能行能散,有行气导滞、燥湿运脾的作用。

3.2 常用中药、常用配伍、药物关联、聚类分析

通过药物功效统计可以看出,儿童组和成年组单纯性肥胖治疗所用中药类别大致相同,细微的差距体现在排序上。儿童组和成年组单纯性肥胖均以补虚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其次为清热药、理气药、解表药。《证治准绳》曰:“脾虚不分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荣养四肢百骸,若脾胃运化失健,反酿成痰湿,痰湿蕴热,阻滞升降出入之气机,气滞则血瘀,恶性循环,久则酿为肥人。故治疗上除补气健脾、利水渗湿之法,还可予清热利湿、理气燥湿、解表化湿之法。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所提到的药物,儿童组运用消食药较多,成年组运用的活血化瘀药较多,这可能跟体质相关。“脾常不足”是小儿的生理特性。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与成人相比,小儿对水谷精微的需求量更加迫切。然而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并未发育健全的脾胃功能与旺盛的生长发育需求之间产生冲突,由于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等原因,容易导致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膏脂堆积,形成肥胖,故多运用消食药消食化积、健脾和胃。而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肥人多瘀”的认识。《血证论》中也同样指出:“瘀血既久,亦能化痰,有痰必有瘀,有瘀必有痰,痰阻血难行,血瘀痰难化。”肥胖之人多痰湿,痰湿凝集,多损阳气,阻碍阳气疏布、气机条达,气为血之帅,气机阻滞,气不行血,气滞则血瘀,即痰凝血瘀,故成年组多使用活血化瘀药化解瘀阻,恢复气血运行。

对比儿童组和成年组单纯性肥胖常用药物频次,不难发现治疗儿童组和成年组单纯性肥胖中药大致相同。儿童组常用的药物有茯苓、泽泻、山楂、陈皮、半夏、甘草。儿童的脏腑娇嫩,脾胃薄弱,加之容易饮食不节,积滞伤脾,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血耗伤。故儿童组多运用山楂消食化滞;半夏、陈皮和胃化湿;甘草补虚和中。成年组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白术、泽泻、山楂、半夏、荷叶。成年人肥胖多见于痰湿型[13],故成年组多运用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山楂、白术在现代药理研究中均显示有调脂、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14-18]。荷叶的主要成分荷叶碱,据相关研究证实其具有抗炎、降脂、抗氧自由基等作用[19-21]。

常用药物组合中,儿童组以茯苓+陈皮、茯苓+半夏、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等最为常见。茯苓、陈皮、半夏、白术乃《张氏医通》二术二陈汤组成,是治脾不运湿,湿痰为患的效验良方。此方运脾燥湿之功远胜二陈汤。方中陈皮理气调中,祛脾胃之湿;半夏燥湿祛痰,降逆止呕;茯苓以甘淡之味,温和之性,能于气中消水,水中化气,淡渗利水使其下行;白术乃健脾开胃之神药,而尤能补脾祛湿。成年组以茯苓+白术、茯苓+泽泻、茯苓+陈皮、茯苓+半夏等最为常见。茯苓、陈皮、半夏、白术、泽泻可以看成《景岳全书》苓术二陈煎组成,实际上就是二陈汤与五苓散合并后的加减方。二者合用,既能温养中焦阳气,又能使水饮从小便排出。水道通利,脾阳温煦,则脾运水湿的功能恢复,脂质得消。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儿童组和成年组的药物组合,基本以健脾祛湿为主,区别之处在于合用的药物稍有不同。儿童组核心组合1可视为黑逍遥散加减,疏肝健脾同时养血清热。儿童的生理特点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极易发生肝木侮脾,肝脾不和,导致脂肪堆积,形成儿童肥胖。核心组合2可视为升阳益胃汤加减,健脾升阳又祛湿;核心组合3可视为胃苓汤加减,健脾利水兼以温化寒湿;核心组合4可视为六君子汤加减,健脾益气、燥湿化痰。成年组核心组合1可视为白术附子汤加减,除湿利水;而核心组合2、3,利水渗湿药与补益药同用,补脾化湿;核心组合4可视为和中丸加减,健脾祛湿活血药物与消食药同用,益气健脾、理气消痰。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通过对儿童组和成年组单纯性肥胖患者的治疗方剂的用药规律对比分析,明确儿童组和成年组单纯性肥胖患者的治则治法及常用药物。但是由于文献数量较少,并且文献质量评价标准也不统一,所以,单纯从数据挖掘的角度进行分析,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其病因病机,深入挖掘中药治疗儿童组和成年组单纯性肥胖患者的用药规律,为指导临床精准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