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养生保健 我要投稿
颈椎病的中医养生
来源:北京小汤山医院 2024-10-22 [健康] [养生保健]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科技产品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诞生了越来越多的“低头族”。长期的不良姿势,导致颈部生物力线改变,血液循环变差,出现颈项僵硬,肌肉痉挛、酸痛,有的会出现头晕、耳鸣、上肢麻木、心动过速等症状。

一、定义

颈椎病指因颈椎间盘退变、突出,椎体肥厚增生或韧带增厚、颈部扭伤等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组织,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强调辩证论治和整体观念,颈椎病相关症状散见于“痹症”、“项强”等疾病的论述。如《灵枢·经脉》里描写“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颈、肩、肘、臂外后廉痛”。《素问·痹症》中记载:“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

 

 

二、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颈部伤筋后复感风寒湿邪,从而导致“痹症”。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不和、经络空虚是内因,外感风、寒、湿邪、过劳、外伤等是外因。

 

1. 内因

(1)肝肾不足

肝为“将军之官”,可维持全身气机条达舒畅,并有储藏、调节血液、防止出血等功能。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所以骨之营养、修复均须依赖肾精来提供。

因此女子“六七”,男子“五八”前后,肝肾功能失调,可引起全身气血阴阳失调,使肝主筋、肾主骨之功能发生障碍,筋脉失养,外邪侵袭,迁延劳损以致颈椎病发生。

(2)气血虚弱

《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若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卫外固密,外邪就不容易入侵,内邪也难以产生,就很难产生疾病。

(3)营卫不和

《素问·逆调论》中指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

营气运行于脉中,营养于内为阴,卫气行于脉外,护卫于外为阳,一阴一阳,互根互用。营卫之气密布于周身,使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加强,得到充分的保护。当卫气不充足时,人体机表防御功能低下,易被外邪侵袭,尤其风、寒、湿等外邪的侵扰,特别容易出现颈项部疼痛。

(4)经络空虚

《灵枢·经脉篇》云:“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针灸大成》:“天柱不通,项强不可回顾。”

经络作为运行气血、联系内外及周身各部分的通道,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除了手厥阴经和带脉之外,几乎所有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由颈项部通过,其中足太阳经、督脉,足少阳经及手少阳经等经脉对本病的影响最为显著,此处也是联系全身脏腑的一个中转站。因而,颈椎病也可能出现脏腑功能失调的相关表现。

 

2. 外因

(1)风、寒、湿邪侵袭

《内经·痹论篇》中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

中医学中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可导致太阳经不利,营卫失和,颈项强硬;寒为阴邪,易损伤阳气,出现气脉不通,不通则痛,且寒性收引,气滞胀痛,筋脉失去营养,肌肉可见挛缩;湿邪重着、粘滞,表现为病情缠绵难愈。长期居住在湿邪之地,或涉水冒寒,遭受雨淋等感受风寒湿邪,都可使局部的气血循环受阻,诱发痹证。

(2)过劳

《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说明当时各医家己经认识到比如失枕、闪挫、跌倒、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等劳损因素都可能阻遏气机,气滞则血瘀,血瘀则痰阻,以致局部筋脉挛急,疼痛发生,颈项痛出现。

(3)外伤

《医宗金鉴》所述:“一曰从高处坠下,致颈骨插入腔内,但左右尚活动者,提项法可治之;一曰打伤,头低不起,用端法可治之。”

以上描述认为颈部外伤后瘀血阻滞,留而不去,与寒邪相合,痹阻经脉,形成痹证。而且伤后可出现颈椎各个关节错位,椎体力学不稳,极易造成颈椎病。

综合以上诸家之说,可以看出,颈椎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联合致病。本为肝肾亏虚,标为外邪侵袭及气血虚弱,营卫不和,经络空虚。简要述之即:“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三、辨证分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型、痰湿阻络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五类:

1.风寒湿型:颈肩部、上肢部串痛或麻木,以痛为主,头部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少食,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3.气滞血瘀型:颈肩、上肢部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四、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日常生活如何预防和养护颈椎?

(一)从“成语”做起

成语“俯仰之间、摇头晃脑、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瞻前顾后、抓耳挠腮、昂首挺胸”等,都蕴含着护颈的医学常识。工作生活中,不妨常做这些有益动作,可无意中让颈肌得以放松,防止肌肉韧带劳损、关节软骨退化,使颈椎关节得到很好保养。另外还可刺激穴位,缓解劳累和精神紧张。

1. 俯仰之间:头向前伸至极限位,持续3秒,再向后仰至极限位,持续3秒,连续做8次。值得注意的是,在锻炼过程中动作要和缓轻柔,切忌像小鸡啄食一样猛烈点头,以免出现新的损伤。

2. 左顾右盼:头先向左转至极限位,持续3秒;回正,再向右转至极限位,持续3秒,连续做8次。锻炼应注意旋转要匀速、和缓,切忌猛烈的旋转,以免诱发眩晕等不适。

3. 左右侧屈:头向肩部倾斜至极限;维持3秒钟,重复8次(左右两侧操作相同)。

4. 收颌缩颈:拉正头部,背部挺直保持下颌与眼为一平面;维持3秒钟,重复8次。

5. 上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伸展:轻轻地用手扶住对侧头,同时另一侧手在背部伸展;维持3秒钟,重复8次(左右侧操作相同)。

(二)应用颈椎枕

颈椎枕需填充满豆类等硬物,高度大约以一拳或略高为宜,约10-12厘米。一般建议每日使用1-2次,每次0.5-1小时,时长逐渐递增。睡觉时再换成荞麦枕、决明子枕等偏硬的枕头。

(三)抱头训练法

当工作中感觉颈部有酸困感时,应及时将头抬高,挺直胸膛,双手抱住头枕后部努力让头后伸,让颈椎向后做抗阻力运动,每次做15~20个,每天做2~3次。此动作能防止肌肉萎缩,改善颈后肌肉力量,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四)颈部宜保暖

中医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风寒湿外邪侵袭颈部,会造成局部肌肉筋膜气滞血瘀,经脉痹阻,易诱发或加重颈椎病。

(五)按揉“后溪”穴

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