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专家研讨会召开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7-09 [医疗] [医疗资讯]
6月2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署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合作协议,成立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

签约与揭牌合影

 

王炼主持会议

 

6月2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署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合作协议,成立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为了落实双方合作协议,推进中心建设,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专家研讨会7月3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

 

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专家研讨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焦红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文明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致辞。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陈时飞副局长等两局相关领导,王永炎、杨胜利、刘昌孝、陈香美、吴以岭、王广基院士,路志正、晁恩祥、王琦、李佃贵国医大师等知名专家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王炼主持。

 

焦红讲话

 

焦红局长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科学监管的监督,如何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亟待破题。自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以来,在调研和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今年4月份已经启动“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建设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开展创新性研究、推出药品审评与监管新工具是主要任务。国家药监局和中医科学院共同商议建立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可以有效汇聚专家资源、凝聚专家共识,建立并完善一个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学监管体系,以评价并筛选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产品,满足患者和医生的临床需求;同时,也要与时俱进,需要创新,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保障公众安全的情况下,有序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面对一些的挑战,需要专家权威的声音,共同的努力来营造一个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为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于文明讲话

 

于文明局长指出,国家药监局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之前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多次沟通交流,研究中药监管问题。成立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是促进中医药事业更好发展的需要,国家中医药局与国家药监局一起支持中心建设。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能够落地的支撑科学监管的指标体系,是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的重要任务,也是药监局和中医局的迫切需求。于文明局长强调,传承发展中医药,要保持中医药理论体系内核、规律,还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黄璐琦致辞

 

黄璐琦院长表示,国家药监局与中医科学院共同成立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这是国家药监局和国家中医药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狠抓落实、勇解难题的责任体现。黄璐琦强调,中心将以“服务需求、主动创新、协同转化、多样发展”为目标,搭建一座承各部门之力,统筹布局,高效有效,紧密联结的桥梁,建立一个集全行业之智,汇集众识,融合学科,共同攻关的智库,构建一个汇各学科之材,育才教人,走出去引进来,互学共进的平台。

 

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实行技术与行政两线并行的运行模式,其中,中心专家委员会作为技术咨询机构,在把握中药监管科学学科发展方向,提供技术咨询和政策建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会议上,宣读了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顾问名单,包括(按照姓氏笔画):王广基、王永炎、王琦、刘志明、孙光荣、李大鹏、李佃贵、肖培根、杨宝峰、杨胜利、吴以岭、张伯礼、陈可冀、陈凯先、陈香美、胡之壁、侯惠民、晁恩祥、路志正、薛伯寿。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刘昌孝院士担任。焦红局长为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昌孝院士颁发聘书,于文明局长和陈时飞副局长为参会的院士、国医大师颁发顾问聘书。

 

专家研讨环节,由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昌孝院士主持,宣读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试行)》、《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章程》。与会专家围绕中心建设的定位与重点方向,以及当下中药监管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如经典名方目录关键信息考证、中药新药创制瓶颈问题、符合中药特点的药效与疗效评价方法、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质量标准的科学建立、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国家药监局注册司司长王平、药品审评中心副主任周思源、国家中医药局科技司司长李昱等领导,中医科学院副院长王申和、杨龙会、唐旭东,以及刘良、孙晓波、庾石山、张卫东、王伟、彭成、王喜军、李建生、钱忠直、高月、赵军宁、龚千峰等来20多位知名专家参加会议。国家中医药局科技交流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各二级单位作为中心成员单位列席会议。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