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我在湄南河畔讲中医故事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5-04-26 [医疗] [医疗资讯]
2024年初春,我受泰国兰实大学邀请,前往当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这次合作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兰实大学长期的中医学交流项目,目的在于推动中医药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临行前,我特意在南京夫子庙选购了一批雨花石,准备当作结业礼物送给泰国学生。

 

清晨的曼谷,空气中弥漫着茉莉花的芬芳。我站在泰国兰实大学医学院的讲台上,望着教室里22张充满期待的面孔,不禁感慨万千。早在素可泰王朝时期,中医药就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来到这片土地。史料记载,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已有华人医师成为宫廷御医,用针灸和草药为王室成员治病。如今,我也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使者,来到这片土地,传播知识,让更多的人通过中医药获得健康。

 

  • 从脉枕开启的文化对话


第一堂课的情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我从行囊中取出脉枕时,教室里立即响起此起彼伏的猜测声。

“老师,这是按摩用的小枕头吗?”

“看起来像寺庙里的跪垫。”

“会不会是用来压药方的镇纸?”

从学生们的猜测中就可以得知,他们对中医药的了解并不多。我需要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为学生们打开一扇了解中医药文化的窗口,激发学生们对中医药的兴趣。

当我演示脉枕的正确用法时,学生们纷纷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这个中医诊断时使用的诊具,在异国文化中却成了新鲜事物。课后,一名泰国学生留下来告诉我:“我父亲是泰医,家里有很多奇怪的医疗工具,但从未见过这样精巧的脉枕。”

就这样,我在泰国的中医课程在学生们的好奇中开始了。

 

  • 化理论为生活中的智慧


教学过程中,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接踵而至。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抽象的中医理论与学生认知体系的冲突。面对抽象的中医理论,我总结出一套“三化”教学法:概念形象化、理论生活化、术语通俗化。

在讲解“望诊”时,面对学生们困惑的眼神,我灵机一动问:“你们看过《西游记》吗?孙悟空用火眼金睛看出妖怪的原形,中医师的望诊也是如此。”这个比喻立即点燃了课堂气氛。

泰国学生们对经络理论的理解有困难。我借鉴曼谷的城市规划,将十二经脉比作城市主干道,奇经八脉如同环城高速,穴位则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为了更直观,我还用不同颜色的丝线在人体模型上标注经络走向。

“原来经络就像曼谷的BTS天铁线(轨道交通线)!”一位泰国学生的比喻引得全班哄笑。这种本土化的解读方式,让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

《黄帝内经》有云:“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我注重临床实践教学。在脉诊实训课上,学生们两两一组互相把脉,教室里不时传来惊叹:

“你的脉搏怎么像小鱼游动?”

“老师,她的脉象感觉像拉紧的琴弦!”

“你的脉象细弱,是不是经常失眠?”这猜测让所有人对脉诊的神奇肃然起敬。

 

  • 文化交融中的医学传承


在泰国生活的那段时间,曼谷潮湿的空气让我的智齿隐隐作痛。一天清晨,我对着镜子发现右脸颊已经微微肿起,喉咙像被砂纸摩擦般刺痛。想到上午还有4节课要上,我往嘴里塞了片止痛药就匆匆赶往教室。

推开教室门时,一股浓郁的药草香扑面而来。讲台上摆着一个精致的藤编小盒,里面整齐排列着十几对耳穴贴,每个穴位都用彩笔细心标注。

前排一个泰国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注意到您这两天不舒服。”她指了指小盒子说,“这是我们照着课本做的耳穴贴。”我惊讶地拿起来仔细看,发现这些耳穴贴制作得异常精细。王不留行籽被精准地粘在胶布中央,边缘修剪得圆润光滑。

一个戴眼镜的泰国男学生翻开笔记本念起来:“根据您的症状,我们选了神门穴、牙痛点这几个穴位。”教室里突然热闹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建议:“我奶奶说用盐水漱口能消炎”“冰敷可以消肿”“要喝菊花茶降火”。下课铃响后,学生们围上来帮我贴耳穴。一双双年轻的手小心翼翼地在我的耳廓上寻找穴位,有人还轻声哼着泰国民谣缓解我的紧张。

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教室里弥漫着草药特有的清香。第二天清晨,我惊讶地发现肿痛已经消退大半。走进教室时,学生们齐刷刷投来关切的目光。后排几个男学生得意地击掌庆祝:“看吧!我就说耳穴疗法有效!”课间,我发现讲台上又多了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晒干的金银花和薄荷叶。课代表说:“这是我们去校园草药园摘的,泡茶喝对咽喉好。”

那天放学时,夕阳把整个教室染成金色。看着学生们认真记笔记的侧脸,我突然明白,这堂意外的中医实践课,教会学生的远不止几个穴位那么简单。藤编小盒里的耳穴贴,不仅缓解了我的牙痛,更让我看到了中医药文化在异国土壤里生根发芽的希望。

离别之际,泰国学生们用不太熟悉的中文记录了两个月的点点滴滴。当我将准备好的礼物——南京雨花石分给大家时,一位学生哽咽:“老师,这些石头会带着长江的记忆,在湄南河畔继续讲述中医故事。”

 

 

  • 让中医之花绽放世界


回望这段教学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药海外传播的三个关键:首先是文化转译。将“阴阳五行”转化为当地人易懂的表述,比如用泰国人熟悉的“风、火、水、土”四元素来类比中医理论。其次是临床验证。让学习者亲身体验疗效,比如用针灸当场缓解头痛,用推拿快速解除肌肉酸痛。最后是人才培养。通过与当地院校合作办学,培养本土中医师资力量,让中医药真正扎根异国土壤。

中医药就像一粒种子,漂洋过海来到泰国,在两国人民的共同呵护下生根发芽。希望有朝一日,这些幼苗能长成参天大树,福荫更多人。临别之时,夕阳西下,我站在湄南河畔,看着河水缓缓流淌。这河水就像中医药文化,流经湄南河,终将汇入世界文明的大海。而我们这些中医传播者,就是那摆渡人,承载着千年智慧,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