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能睡个好觉了!”小李是一名抑郁症患者,最近她的失眠症状严重影响了生活。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科经过针灸、药物等治疗后,她的睡眠质量得以改善,精神面貌也有了显著改变。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科始建于1999年,始终坚持中医为主体、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继承和发扬并举,躬耕中医脑病。今年,该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
“脑病科继承王永炎院士、孙塑伦教授等学术思想,逐渐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脑病的特色科室。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形成了人才梯队合理、设备先进、医疗技术全面、学术水平领先,具有较鲜明特色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党委副书记、脑病科主任医师郭蓉娟说。
走进东方医院脑病科的病房,汤剂、针灸、穴位贴敷、失眠推、耳穴压丸、刮痧等中医特色治疗处处可见。
吴爷爷患有帕金森病,他说:“患病以后我的手就不自觉抖动,在这里,中药汤剂内服与中药膏摩、艾灸等外治法相结合,让我的症状有了很大改善。”
郭蓉娟介绍,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脑病科现已形成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别是中医药防治痴呆和痴呆前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中医药综合防治中风病的研究、中医药防治精神心理疾病研究、脑病神经信息平台建设及发作性脑病和脑病急症的中医研究。
东方医院脑病科的优势体现在哪里?郭蓉娟认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神经内科器质性疾病,比如中风、帕金森的治疗,还有一方面是心身疾病,如失眠、焦虑、抑郁的中医综合治疗。
科室充分发挥对急性脑血管病急危重症的中西医综合救治作用,积极探索中医药综合治疗的方案,并注意个体化治疗。急性脑梗死存在风、火、痰、瘀、虚的传统致病因素及证候特征,内生诸邪、蕴化而来的“火毒”是发病和进展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应用清热解毒通络法临床有效。为此,王永炎院士率先提出脑梗死“毒损脑络”的理论假说,结合传统中医活血化瘀治疗中风的原则,提出解毒通络与活血化瘀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理论,提高了脑梗死急症、重症的临床救治能力。
郭蓉娟介绍,抑郁症治疗则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从多层面进行干预。自我调适是缓解抑郁情绪的有效方法,比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但是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仍然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必须贯穿抑郁症治疗的始终。
“秉着中医天人相应、形神一体的整体化疾病治疗观念和理念,中医药、针灸、按摩、足浴、穴位贴敷、言语疏导、情志相胜等综合疗法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等疾病,丰富了中医药治疗神经心理疾病的方法。临证用药不拘泥于单一脏腑,将调畅全身气机贯穿治疗始终。”郭蓉娟说。
郭蓉娟表示,鲜明的中医特色是东方医院脑病科的一大优势,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中医医术,赢得了患者的信赖。
实现脑病全链条的防治康养,是科室的发展理念。王永炎认为,中西医要融通共进,且应“以我为主、我主人随”。因此,融合中西精粹,是东方医院脑病科的“法宝”之一。
在急慢性脑血管病防治方面,科室开展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溶栓治疗、介入治疗、脑出血微创治疗、脑出血早期化瘀醒神治疗等特色疗法,结合中医特色护理等,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残障率显著下降。
脑发作性疾病癫痫的诊治是科室重点研究方向之一,针对癫痫风、痰、气、郁的病机关键进行系统干预,结合现代医学手段,明显提高了癫痫的控制率、好转率,减少了癫痫耐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眩晕诊断难、误诊率高,患者常辗转神经科、耳鼻喉科等科室。脑病科与耳鼻喉科、骨科、影像科多学科合作建设特色眩晕中心,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大幅提高眩晕诊断率,应用病证结合经验与特色疗法服务眩晕患者。
卒中后痴呆,是指在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6个月时,仍存在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约三分之一的卒中患者会出现这一病征。在东方医院脑病科,配套神经心理测评室,能快速识别症状,配合中药、针灸、认知康复等综合治疗改善患者症状。
在脑病疑难病方面,科室依托东方医院中西医结合脑病会诊基地,能对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急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等神经科疑难杂症开展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与康复。
郭蓉娟表示,东方医院脑病团队全体成员将秉承中医为主体、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继承和发扬并举,临床能力突出的建设和发展主旨,坚持发展、创新具有本科室特色的诊疗方法,持续探索中医药治疗脑病的新路径,守护国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