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黑龙江鸡西:这家中医院如何“熬”出经典味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5-02-12 [医疗] [医疗资讯]
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医医院终以中医经典为魂,将“中医做强、西医做大、中西结合、全面发展”16字作为办院目标。从“发扬中医优势、发挥中医作用、发展中医理论”三方面着手提高医院的“中”字招牌,并成立了“中医经典提高班”,既提升了医师应用经典的能力,又带动了“西学中”的热情,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经方为解,破题当代杂病方程式

早上7点,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医医院名中医诊室门前早已排起了长队,来自省内各地求诊的患者安静地坐在诊室外候诊,与嘈杂的门诊大厅形成鲜明对比。

“中医治病是经方在治病。比如这名患者,是典型的更年期伴高血压,我以甘麦大枣汤主之。”黑龙江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宪庆边诊疗边向跟诊学生耐心解释,“《金匮要略》记载,‘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这是因为更年期女性多有阳明经燥热,汗出多,汗血同源,伤津耗血,则生躁烦。这时候用小麦养心安神,甘草、大枣甘润补中而缓急,使脏不躁,则悲伤叹息诸证自去。”

说罢,王宪庆为患者开具了方药,并嘱咐患者吃完后再来调方。

“如果说现在很多人的病症被称为几何方程式,那么中医经典中的方就是解题密码。”王宪庆说,作为当下的中医从业者,必须要做到擅长利用经典,充分运用好经典的内容,来解现在患者疑难杂症的方程式。

王宪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对《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了熟于心、倒背如流,在治疗过程中,常将经方出处与原文说与患者,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例如现在冬季流感多发,中老年人往往会因发热引起关节疼痛。《伤寒杂病论》第146条有载,‘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柴胡桂枝汤主之,兼治寒疝腹痛。’”王宪庆说,现代绝大部分疾病的症状在中医经典中都有对应的描述和方药,临床使用时根据患者病情做适当加减即可。

王宪庆一生致力于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独创“胆、肺、肾综合征”概念,深研“营卫学说”,挖掘整理了“黄汗病”的发生、发展、演变治疗规律及经验,认为临床由“伤寒时代”进入了“伤湿时代”,中医治疗进入了“复方时代”,坚持辨病论治思想指导医疗实践,在全省甚至全国都享有盛名。

 

经典为魂,扎牢医院中医药特色根基

“鸡西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一条重要诊疗原则就是充分挖掘利用《伤寒论》中的宝贵经验。”鸡西市中医医院副院长、脑病二科主任医师刘国锋拿出一本中医经典口袋书《伤寒论》,介绍他巧用中医经典“移花接木”治疗脑病的经验。“比如,《伤寒论》常以桂枝茯苓丸治疗妇人腹中瘀血。我们受此启发,将桂枝茯苓丸的活血化瘀功效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医院的其他科室,中医的传承亦是如此,“口袋书”已然成为各个医生不时翻阅背读的必备,而随王宪庆学习的学生也是如此,除了每天的跟诊外,还参加其他科室的会诊,受益匪浅。

“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会温习经典中的内容。”正在读研二的小赵说:“我们年轻中医,刚上临床的时候,肯定要有一个理论系统为抓手,我跟着王老师学习后发现黄汗病的理论可以深入挖掘,扩大经方在临床的应用,疗效非常显著。”

师承教育依然是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在当代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有多年临床经验基层医生老陈也是王宪庆的学生。

“我跟着王老师学习有四个月的时间了。”老陈这段时间的学习收获颇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从经典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王老师切实地教给了我们中医药的真才实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知道了很多方药的出处,这样在我临床开具方药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了。”老陈说。

从2018年起,王宪庆在黑龙江省率先倡导“读经典、做临床”,先后讲课达百场以上,培养中医人才数百人。

2024年受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举办了三期“中医经典研学班”,每期一个月,来自全省中医医院的中医人员达百人以上。培训后,各学员从中医思维、临床能力、理论基础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创新为钥,开中医诊疗新法之门

“只有充分尊重中医药的理论根基,坚守中医药独特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诊疗特色等,才能在传承中不失其魂、在创新中不失其根。”在王宪庆看来,守正是创新的前提,要深入开展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的研究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

“在经典中的创新就是需要我们对病情演变的老方子要有新算法,”王宪庆说,作为一名从事几十年的中医人,我始终秉持着的理念就是“有一病就有一方”,而真正做到药到病除,需要我们对经典的深度挖掘和现代的医疗的结合运用。

王宪庆介绍道:“比如说我要治疗一位更年期患者,那么我可能会分析她的病根,从经方中寻找治疗灵感。比方说胃经有热导致哺乳期的女性情绪不稳定,《金匮要略》中说‘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那么我把这种经方应用到更年期治疗,加大石膏用量,直折阳明经燥热。”

充分发挥经典的作用,在临床实践效果上亦有显著的疗效。据王宪庆介绍,现如今中医开具方药已是重方时代,须联合用药,真正做到对中医经典的烂熟于心,再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才可真正做到在经典中的创新之举。

“开发与应用独具特色的中医药自制制剂也是落实临床疗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是体现专病专治的重要载体。”王宪庆说,医院根据遴选出的各种重点专病特点,结合院内名老中医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了系列的特色方药,形成院内协定处方112个。

目前,鸡西市中医医院在经过对中医药经典名方的深度挖掘后,针对现当代一些常见的疑难杂症有了新的治疗方案。

例如用太阳蓄血理论,采取桃核承气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抵挡汤、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甘麦大枣汤、自制睡眠1号方等治疗抑郁、失眠等精神类疾病;用少阳与脏躁相结合理论治疗抑郁,用阳明脉衰理论、采用竹皮大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用痰饮理论治疗肺胀等均收到很好效果。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