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全球领先!我国自主研发急性心梗救治系统亮相欧洲心脏病年会
来源:健康时报网 2019-09-06 [医疗] [医疗资讯]
法国当地时间2019年9月1日下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团队携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化解决方案亮相2019欧洲心脏病年会(ESC2019)Digital Health Stage。

欧洲心脏病年会是全球最大的心脏病盛会,每年均由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参会人数超过4万人。此次经过层层选拔,全球共有5个人工智能项目入围决赛。经过专家和现场观众实时投票评分,最终,徐亚伟团队的急性心梗信息化救治解决方案获得大赛第二名。

徐亚伟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心内科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泛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第二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获奖者。致力于急性心梗抢救。首创“体外震波+体外反搏+干细胞”序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开启精准心脏康复治疗。

近10年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联合多家高新企业和合作医院联合开展“中国护心计划”,研发了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化救治系统,获得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近期,在5G背景下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该项目出现了突破性进展。

徐亚伟教授团队在全球首创“移动PACS、D2D”系统,创建急性心梗信息化救治平台,改善区域救治不平衡。团队在血管重构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于2019年7月在线发表于Nature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研究成果得到国外同行教授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将有利于深入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血管疾病研究并对未来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我国人群监测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250/10万,冠心病事件的年发病率为50/10万。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2002~2016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总体仍呈上升态势,2016年AMI死亡率城市为58.69/10万,农村为74.72/10万。

此次,徐亚伟教授团队的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化解决方案,针对我国心肌梗死救治的两大痛点:患者救治延时和区域救治水平不平衡,在总体规划分为院前、院内和院间三层面。

具体而言,在院前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的自动预警系统,在院内建立胸痛中心信息化救治系统,在院间建立互通互联的移动PACS影像传输和自动诊断系统。通过三大系统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区域性、信息化的救治解决方案。

院前:可穿戴心电设备+AI心电诊断系统

为了实现患者端的心肌梗死心电自动预警,项目在硬件方面研发了保心衣——可穿戴心电背心,在软件方面,结合心电大数据开发了心电自动预警软件,两者结合实现院前的心电预警。

运行以来,该系统在心肌梗死诊断方面其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90%,92%和88%,相关资料已投稿拟发表在JAMA:CARDIOLOGY杂志上。

院内:建立信息化胸痛中心

为了充分利用120分钟的黄金救治时间,在胸痛中心工作流程的基础上,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患者佩戴的胸痛手环为抓手记录院内所有的检查与操作的救治细节和时间,且整个过程不需要医护人员额外的任何操作。

该系统可帮助客观准确地记录胸痛救治各个环节的时间,便于优化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实现细节管理。5G+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可更快更准确地帮助优化救治流程,提高院内心肌梗死救治效率,实现胸痛中心信息化升级版。

院间:建立基于5G+人工智能的移动PACS2.0系统

在5G高带宽、低延时的强大网络支持下,结合通过海量标测数据建立的人工智能算法,在医院之间实现影像数据的高速互通互联,实时传递,以及影像的人工智能自动判读分析。从而在区域内将不同层级的医院真正的互通互联,让医疗信息系统从PC端移植到移动端,打破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区域间不平衡,提高区域内的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

本文参考资料:
①十院心脏做最好的心脏中心2019-09-02《徐亚伟团队急性心梗信息化解决方案亮相ESC2019》
②中国循环杂志2019-03《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
③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0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