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央视:基层开诊所,怎么这么难?
来源:基层医师公社 2019-09-06 [医疗] [医疗资讯]
基层医疗机构经营怎么这么难,是患者对基层医疗的不信任,还是基层真的难有好医生?

据央视网《新闻周刊》报道:中国每年的门诊量超过80亿人次,这庞大的数字又在向三甲医院集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新闻周刊》进行了一次深度剖析。

 

 

 

开办诊所难:办理第七次拿到营业执照,前五年连续亏损

 

康信苑中医诊所主任张一芸表示,最初打算开诊所时跑医疗机构,第七次的时候才把执照拿回来;后来开诊所之初又因没有医保来的客人并不多,前五年连续亏损;最后好不容易向朋友们借了100多万,解决了运营上的困难,但年年攀升的房租又成了新问题……

 

面对上述提到的开诊所“准入程序复杂”“资金紧张生存困难”等问题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在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中已经提出,在北京、辽宁、上海等城市放开新办诊所的审批。将简化诊所准入程序,把诊所审批制改成备案制管理,举办诊所的报所在地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备案,发放《医疗执业许可证》后即可开展执业。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实行备案管理就是说可以先开办建起来,建起来之后再告知卫生行政部门,行政部门觉得符合标准了就给发许可证,不用再层层审批。并且在备案看符不符合标准的时候,跟以往最大的不同是更注重医生的软实力,对于一些设备设施的要求进行了弱化。

 

另外,在《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还鼓励将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支持诊所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诊所因缺少资金医疗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当诊所医疗条件好了,又有了好医生,老百姓自然而言就会到家门口看病。

 

让患者信任难:本硕博学霸,留学归来,为何开诊所?

 

节目中提到一位本硕博连读并留学归来的学霸——牟田,她目前已经在一家叫卓正医疗的诊所工作近一年了。不少患者会问她“为何好好的大三甲医院不干?”“是否有医师执照?”“药品是否为真?”这样的问题。

 

她坦然地讲道,之前在大医院工作时她很努力地行医问诊,得到的却是患者的不开心。因为在大医院基本上摊到每个病人身上的时间只有5分钟左右,患者对交流的时间和获得的内容不满意,这让牟田有种现实撞击理想的极大落差。

 

当只有5分钟的时候,她可能只能传达出医疗决策,而如今选择到体制外的诊所工作,讲求的是循证医疗。意思就是说临床决策是有医疗证据支持的,每一个诊疗过程,沟通这个环节特别重要,少则20分钟的问诊才能让医患充分沟通。

 

因此,让患者产生信任,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多沟通,并且在与患者交流中,要能够从患者微表情中捕获其内心,听患者倾诉并感同身受。如此这般耐心才能经营好医患关系,从而让患者有足够的信任感。

 

让患者信任难:本硕博学霸,留学归来,为何开诊所?

 

吴国平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航空总医院的骨科专家,每周五他都照例到附近的天通苑社区医院出诊。患者出于对三甲医院专家的信任,平时门可罗雀的社区医院,短暂热闹起来。

 

此次《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就提出,试点城市的医生可以通过全职、兼职两种方式开办诊所。并且相较于医生完全从公立医院辞职,“兼职”的“牺牲”色彩不那么浓重。医生开办私人诊所相当于创业当老板,凭技术为自己赚钱,心态转变,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如同当年医生多点执业一样“叫好不叫座”,“兼职”也同样不能避免医生与执业单位产生纠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表示,如医生一周五天三天在原单位上班,两天自己出去开诊所,一般院长是不太支持甚至是反对的,在原单位也会受歧视,晋升职称的机会,进修的机会都会受影响。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解释,这种现象跟我国整个对于劳动关系的管理和成熟度也有关系。现在要求的就是医生跟主职业机构以协议和劳动合同的方式,来约定双方的责权利。这些都约定清楚以后,那么医生在其它时间和其它各个机构职业,就是医生自己的事情了。

 

总体来看,基层诊所开办难,一方面与基层医疗资源不足有关;另一方面还是医患间的信任问题。不过相信,随着国家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政策落地和扩大,基层医疗资源和服务也会不断优化,家门的患者也会越来越多。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