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必修课”被证明误读,但又有网友质疑这套教材不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对其中的一些中医药知识点也提出了质疑。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材才适合进校园?中医药进校园是不是一定要以课本的形式?中医药进校园到底应该如何进?本报记者专访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几位专家和中医药进校园的实践者,听听他们怎么说。
没必要专为中医药设一门课程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中医药知识应该用孩子能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去,而不是专开一门课。多年前,我也是要求开设中医课程的支持者,还专门写了提案。但后来在与教育部相关人员深入交流后,改变了想法,因为还有很多希望进校园的国粹:书法、京剧、武术、昆曲、剪纸等,如果都作为一门课程,那么孩子的负担还是很重的。因此,我的观念是改变教材编写,融国粹于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等现有学科中。例如:语文中上一课李时珍采药,也可以让孩子们认识中医药,没必要专门为中医药设一门课程来学习。
多听从孩子的心声依据兴趣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张树剑:中小学校园中,孩子们除了学习基本的人文与科学基础,养成健全的人格之外,再学习什么,还要听从孩子们的心声,依据他们的兴趣去学。学习中医没有错,但是要注重外因与内因相结合。对中医有兴趣的孩子自然会去学习,将来或许会成为中医的栋梁;如果要求没有兴趣孩子去学,只会适得其反。
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把好事做好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宗明:中医药自古以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很多孩子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过中医药,有的孩子还因为中医药重获健康。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但是父母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所以中医药进校园的初衷是a让孩子们更健康的成长,这本身是一件好事,这一点上很多家长是认同的。但中医药进校园毕竟是一个新课题,还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去把这件好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