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国中医药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西部县区级中医院如何打造成“名医摇篮”?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有答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5-04-29 [教育] [中国中医药教育资讯]

“这个药您每天煎2次,煎完后的药渣可以用来敷脚……”上午9点半,在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中医门诊,主任医师邓潇正在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嘱咐用药注意事项。诊室墙上“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锦旗,无声诉说着这位医学博士的医者仁心。作为潼南区高层次引进人才,邓潇的成长轨迹恰是该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院紧扣“筑巢引凤聚才用才、固本培元育才强才、海纳百川留才兴才”三大主线,构建起中医药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发展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人才振兴之路。

 

邓潇正在坐诊。

 

 

1

筑巢引凤:引才用才补齐学科短板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面对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的难题,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抢抓“千名硕士进潼南”“三百三千人才计划”政策机遇,靶向定位精准“引才”。“当时医院刚启动三甲创建工作,急需像邓潇这样科教研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回忆起2016年引进邓潇的场景,医院党委书记何胜君仍感慨良多。

短短9年时间,在医院的精心栽培下,邓潇已成长为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重庆市第四届优秀青年中医、重庆市区县医疗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等。“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医院的支持。这里有干事创业的舞台,更有家的温暖。”邓潇说。

政策保障到位是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沉得下、干得好的前提。医院制订了《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卫生人才管理办法》,给予人才在工资待遇、编制保证、职称评聘、科研补助等方面优待,配套安居保障、子女教育等个性化服务,同时鼓励青年医师进修、规培、提升学历,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统计显示,医院高层次人才稳定率达90%以上。

通过“学科需求清单”精准对接,医院招引进各类人才200余名,引进中医硕博士人才30余人,脑外科、脑病科等紧缺高级人才8名,学科短板逐步补齐,形成“老中青”衔接有序的人才梯队。

 

 

2

固本培元:实战育才锻造“名医摇篮”

 

在重庆市“巴渝岐黄杯”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竞赛中,由潼南区中医院青年医师周红梅、王灵姣、张礼萍组成的比赛团队从全市109家医疗机构6000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总决赛团体二等奖,其中周红梅获个人二等奖,王灵姣在中医技能操作环节获得全场唯一满分的好成绩。这场覆盖全市中医的“练兵比武”,正是医院科学育才、强基固本成果的生动呈现。

为促进青年人才迅速成长,医院建立业务骨干“传帮带”常态机制,党员骨干双向奔赴,由科室主任、副主任“一对一”“一带多”联系带教青年医师,“因材施教”科学育才;严格实施“三基三严”考核培训,广泛开展经验交流、技能竞赛等特色活动,以赛促学,让“人才活水”竞相涌流。

数据见证育才成效。仅几年时间,医院已有10名35岁以下青年硕士研究生担任科室重要职务,培养全国、省级“西学中”骨干,重庆市区县医学头雁人才等近20名新生代领军人才。

 

 

3

海纳百川:平台留才激发传承创新

 

“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这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在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的专家工作室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方邦江一边为患者辨证施治,一边悉心带教指导学生。2021年成立的方邦江名医工作室,不仅让潼南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专家级诊疗服务,更通过“跟诊学习+专题研讨”模式,为医院培养了9名青年中医骨干。

 

图片

方邦江教授正在坐诊带教。

 

近年来,医院大力引进名医名家,建立沈宝藩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传承工作室、方邦江名医工作室,以及张继、毛得宏、洪蕾、熊维建、李延萍等名家工作室。青年医师在跟师过程中既领悟望闻问切的诊疗精髓,更传承“医者仁心”的职业信仰。正如何胜君所说:“我们要让每位医者在这里都能找到价值坐标,让岐黄薪火代代相传。”

“未来,医院计划引进眼科、病理科、脑病科、口腔科、针灸科等高层次领军人才15~20名,重点引进重症医学科、脑外科等硕士学位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育院、区、市级名中医3~5名……”何胜君介绍。擘画的中医药发展蓝图令人振奋,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正以“传承、创新、求精、奉献”之院训为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桨,在守护百姓健康的漫漫航程中破浪前行,书写着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