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我隔壁的王叔叔就因为凌晨突发心梗走了。医生说,睡前的一些不当行为,可能让人的心脏承受过大的压力,尤其是情绪波动和剧烈运动。”
这话,是一位50多岁的办公室职员在喝茶时说的,眼神里透露着担忧和无奈,王叔叔去年60岁,本来身体挺好的,平时也没什么特别的健康问题。
但偏偏,那个晚上,他忽然心口一闷,随即晕倒在床上,送医院时已经没气了,医生分析,午夜心梗的原因,和他晚饭后高强度的锻炼,情绪的波动不无关系。
研究表明,凌晨时段的心梗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突发性心血管事件呈现年轻化趋势,每年都会有大量患者,在夜深人静时因为心梗“悄然离开”。
而这类突然发作的事件,不是毫无征兆,而是与睡前的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息息相关。
对大多数人来说,晚上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光,很多人习惯在睡前看电视、吃个夜宵、喝点酒,甚至进行一些急躁的身体运动,可对于一些心脏健康本就处于危险边缘的人,这些习惯却可能引发致命的后果。
睡前情绪波动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人在夜晚往往容易放松警惕,情绪也会比白天更加波动,有些人常在睡前思考工作上的烦恼,或是为家庭琐事发火,甚至是轻微的情绪冲动都会加重心脏负担。
研究指出,急性情绪波动,尤其是愤怒和焦虑,会引起交感神经的强烈反应,导致心率加快、血压急剧升高,在这个时候,如果心脏冠状动脉已经有轻微的堵塞,心梗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更有意思的是,情绪波动对心脏健康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瞬间的高血压或者高心率上。
长期的情绪不稳定还会对内分泌系统造成不良影响,促使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慢性炎症的积累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
情绪的这种“慢性侵蚀”远比一次偶发的情绪发泄更加危险,可能在无形中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血管病症悄然形成。
接着,睡前的进食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风险因素,很多人都知道,吃得过多对胃不好,但晚餐吃得过多,尤其是油腻食物,对心脏的负担更大。
研究表明,饮食过饱,尤其是摄入高脂肪、高盐分食物时,会致使血糖波动,提升血液脂肪含量,进而加剧动脉硬化,提高心梗发生几率。
根据研究,晚餐后进食高脂食物会使得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20%以上,尤其是在夜间,肠胃的代谢能力减弱,食物在胃肠道停留时间过长,导致肠道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对血管产生负面影响。
晚上不宜吃得太晚,也不宜吃重口味的食物,油腻食物与高盐的晚餐,会让本就负担重的心脏加重负担,甚至在深夜爆发。
许多人在晚上喜欢喝酒,尤其是饭后,酒精似乎成了饭桌的“常客”,然而酒精对心脏的影响并不像看起来那么无害。
研究表明,酒精对心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能迅速提高心脏的负荷,酒精进入人体后,会使得交感神经活跃,增加心率,并加快血液循环。
长时间过量饮酒会直接导致心脏肌肉肥厚和心律失常,而酒精带来的这种影响,在晚上尤其显著,因为此时心脏负担相对较重。
研究表明,夜间的酒精摄入,与突发心脏病密切相关,酒精过量摄入的人群,其心脏病发作的高峰发生在午夜至凌晨。
这段时间内,酒精的作用使得血管扩张和收缩不规律,增加了心脏突发事故的可能性,尤其是与睡前剧烈运动的结合,几乎是给心脏病埋下定时炸弹。
睡前剧烈运动的影响,也是夜间心梗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人在白天忙碌了一整天,晚上终于腾出时间来锻炼,结果运动过度,反而伤了身体。
剧烈运动后,身体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平复,而这个过程正是心脏负担最重的时候,剧烈运动会导致心率飙升,心脏负荷增加,对于已经存在心脏病的人来说,这种突然的压力会加重心脏的耗氧量,极易诱发心梗。
研究表明,剧烈运动在晚上,尤其是在入睡前2小时进行,可能导致突发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增加50%以上。
很多人会忽视这一点,以为晚上运动可以减压、提高睡眠质量,但事实上,剧烈运动反而打破了自然的生理节奏,给心脏带来过大的压力。
对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减少突发心脏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单纯依靠“健康食物”或者“增加锻炼”这些流行的概念,而是要从日常的细节入手,调整每晚的作息习惯,避免不健康的睡前行为。
过度的情绪波动、不良的饮食习惯、过量的酒精和不恰当的运动方式,都在无形中提高了心脏病的风险。
那么,心梗的高发时段真的能避免吗?如果确实有这些不良习惯,但很难一下改掉,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缓解心脏负担,降低心梗风险呢?
答案是肯定的,改变生活习惯是长期过程,但通过一些临时措施,比如睡前放松冥想、避免大餐、减少晚间酒精摄入、选择温和的锻炼方式,依然能够显著减少心脏病的发生概率。
最重要的是,注意规律作息,让身体进入自然的休息模式,从而让心脏得到充分的修复与放松,这些日常的习惯调整,不仅仅是为了远离心梗,更是为了保证生活质量,减少突发健康问题的发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文献
[1]赵冬.急性心梗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实用预防医学, 202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