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呼吸系统
短期:吸入PM2.5、PM10等颗粒物,引发咳嗽、咽痛、鼻塞,诱发哮喘、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
长期: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癌等疾病风险。
② 心血管系统
沙尘颗粒进入血液,引发炎症,增加心血管负担,提高发病及死亡风险;也可增加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死亡风险;
③ 眼部损伤
沙尘摩擦角膜,导致结膜炎、眼表划伤,甚至出现眼睛干涩、红肿、流泪、疼痛、视物模糊。
④ 皮肤问题
灰尘堵塞毛孔,引发干燥、脱屑、过敏、湿疹,甚至皮炎。
⑤ 特殊人群高危
儿童、老人、孕妇、心肺疾病患者及过敏体质者症状更易加重!
第一步:减少外出,智慧避险
×避免行为:晨练、长时间户外活动、开窗通风。
√正确做法:使用手机APP实时查看空气质量指数(AQI),PM10>150时尽量居家。
若必须外出,选择能见度高、风力较小的时段,缩短停留时间。
第二步:科学穿戴口罩+护目镜
口罩选择:
首选:N95/KN95口罩(过滤效率≥95%)。
次选:医用外科口罩(过滤效率≥70%),每4小时更换。
纱布、棉布口罩几乎无效!
护目要点:
佩戴密封性好的防风护目镜,避免隐形眼镜(沙尘易吸附)。
眼睛进沙时,用生理盐水或人工泪液冲洗,勿揉搓!
第三步:室内防护——打造“无尘安全区”
紧闭门窗:用湿毛巾或密封条堵住门缝、窗缝。
空气净化:开启HEPA滤芯空气净化器,重点净化卧室、客厅。
加湿抑尘:保持室内湿度50%~60%,减少悬浮颗粒物。
第四步:个人清洁——阻断沙尘残留
外出归来:立即完成“四步清洁”
① 洗手:用流动水+肥皂搓洗20秒。
② 洗脸:温水清洁面部,重点擦拭额头、鼻翼。
③ 漱口:淡盐水或清水漱喉,清除咽喉颗粒物。
④ 清鼻:棉签蘸生理盐水轻柔清理鼻腔。
衣物处理:外衣及时拍打除尘,与室内衣物分开放置。
第五步:重点人群强化防护
儿童:暂停户外活动,选择儿童专用口罩(如头戴式KN95)。学校改用室内体育课,关闭教室门窗。
慢性呼吸道患者:随身携带速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吸入器);每日监测血氧饱和度(正常值≥95%),低于92%需就医。
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应缩短连续作业时间,每2小时进入室内休息,并定期更换高过滤的防护口罩。
紧急情况应对 :
持续干咳/喘息:立即进入室内,保持坐位缓慢呼吸,使用急救药物后未缓解速拨120。
眼部剧痛/视力骤降:用纯净水冲洗后,用干净纱布覆盖,紧急就医。
大面积皮肤红斑:冷敷患处,避免抓挠,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
① 饮食建议:
润肺食谱:雪梨银耳羹、百合莲子粥、白萝卜汤。
抗氧化食物:深绿色蔬菜(菠菜、西兰花)、坚果(核桃、杏仁)、柑橘类水果。
② 室内运动:
瑜伽、跳绳、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过度换气。
① 环境清洁:
湿拖地板(水中可加少量白醋抑菌),湿布擦拭家具、电器表面。
清洗空调滤网、窗帘、地毯,晾晒被褥。
② 健康监测:
沙尘后3天内观察是否有延迟性症状(如持续咳嗽、眼部分泌物增多)。
家庭:为家人备齐N95口罩、护目镜、生理盐水,制定沙尘天应急预案。
社区:组织志愿者为独居老人上门配送防护物资,开展健康讲座。
单位/学校:调整户外工作安排,提供室内休息区与空气净化设备。
文字:疾病预防控制科